王仕学
徐霞客游兴义路线图。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奇文字”,是研究明末西南地区历史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游记的黄草坝部分集科学价值及文学价值为一体,其中的《滇游日记二》详尽记录了黄草坝周边的地形地貌、交通道路等情况,是黄草坝第一次正式进入典籍的详尽记载,包含了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信息,对研究兴义市地方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往往止于断章取义,甚至胡编乱造。笔者略叙一二,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游历黄草坝的经过
崇祯十一年(1838年)八月二十四日,徐霞客从云南罗平州经过江底渡口进入贵州境内,当晚住江底寨。二十五日从江底寨出发,翻过东山岭,进入今天的乌沙、白碗窑交界,中午到达一个叫坡头甸的彝族寨子,转入大路,晚上住在一个叫柳树的汉族村庄,主人姓陈,在这里,徐霞客受到了热情接待。二十六日经沙涧(今洒金)进入黄草坝,途中雨时下时停,晚上住黄草坝吴家,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二十七日因为雨下个不停,加之需要整理资料,徐霞客在黄草坝休息了一天。二十八日黄草坝赶场,徐霞客考察黄草坝的市场情况,询问周边的地形地貌、交通道路情况。二十九日从黄草坝街道东南出发,经那年村,中午至丰塘(今枫塘),晚上住碧硐(今碧冲)。三十日经红板桥再次进入云南境内。前后历时7天,徐霞客用了将近7000字的篇幅叙述了黄草坝周边的情况。
游记涉及黄草坝的主要内容
“步雄之界,东抵黄草坝二十里,西抵此江六十里,南抵河格为广南界一百余里,北至本司十二营界亦不下三四十里,亦平原中一小邑也。”
以江底渡为支点,叙述了步雄土司的统治范围和与侬姓土司争夺统治权的史实,肯定步雄土司统治的面积相当于北方平原地区的一个小县。第二天清晨出发转向东北方向,沿着盘山路跋涉的过程,考察了岔江(黄泥河)贵州岸陡峭的山势,幽深的峡谷。
“出门即东上岭。盖其江自北而南,两崖夹壁,惟此西崖有一线可下,东崖有片隙可庐,其南有山横列,江折而西向入峡,有小水自东峡来注,故西崖之南,江勒而无余地,东崖之南,曲转而存小塍。”
“若溪渡之险,莫如江底,崖削九天,堑嵌九地,盘江朋圃之渡,皆莫及焉。”
这些记述突出了江底渡的险要。笔者结合2012年5月在岔江村发现的道光年间古碑,其内容有清朝中期江底渡人马众多,渡口业务繁忙的记载,对照游记,可以肯定岔江古渡明清时期确实是茶马古道贵州段的重要起点,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盘旋东北共三里,逾岭头,遂与南山成南北两界。峡中深逼,自东而西;路循北山岭南行,自西而东。又五里,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底有细流,沿石底自北而泻于南峡。路乃转北而下,历悬石,披仄崿,下抵石底,践流稍南,复攀石隙,上跻东崖。由石底北望,断崖中剖,对夹如一线,并起各千仞,耸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既上,复循北岭东行。五里稍降,行坞中二里,于是路南复有峰突起,不沿南坞,忽穿北坳矣。时零雨间作,路无行人。既而风驰雨骤,山深路僻,两人者勃窣其间,觉树影溪声,俱有灵幻之气。又二里,度东脊,稍转而南,复逾岗而上。”
这里生动记叙了作者风雨行走在白碗窑、乌沙一带的情景,沿着崎岖的山路时而爬上山岭,时而深入谷底,时而穿石缝,时而跨溪流,反映了崇山峻岭中行走羊肠小道的艰难,但是又有美不胜收的景色。语言简洁,方位感很强,表达非常准确,即使是今天,根据徐霞客的叙述,也可以找到当年的大致路线。坡头甸属于彝族人居住,而柳树则是汉族人居住,反映了当时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史实。从记录来看,乌沙、坪东沿途的地形地貌,显得地广人稀,许多坝子水源比较好,但依旧处于荒芜状态。从江底到黄草坝沿途只有三个村寨,而且住户不多。清朝嘉庆二年兴义置县时人口不到5万,而且还是经过清朝多次移民的结果,在明末肯定是更少了,徐霞客的记录确实是完全的实录。
“一里东下,又东南转逾一岗,一里透峡出,始见东小山南悬坞中,其上室庐累累,是为黄草坝。乃东行田塍间一里,遂经坞而东,有水自北坞來,石坡横截之,坡东隙则叠石齐坡,水冒其上,南泻而下。其水小于西石樑之水,然皆自北而南,抵巴吉而入盘江者也。自沙涧至此,诸水俱清澈可爱,非复潢污浑浊之比,岂滇、黔分界,而水即殊状耶?此处有石瀨,而复甃堰以补其缺,东上即为黄草坝营聚,坝之得名,岂以此耶?时樵者俱浣濯坝上,亦就濯之,污衣垢膝,为之顿易。乃东上坡,循堵垣而东,有街横萦岗南,然皆草房卑舍,不甚整辟。其北峰顶,即土司黄氏之居在焉。”
经沙涧(今坪东街道办洒金村)进入黄草坝,湾塘河上筑有拦河坝,这里有打柴的人在此洗脚,作者也在这里洗脚。作者曾想黄草坝的“坝”是源于这一水坝吗?因为游记中涉及坝子这种地貌均用“坞”字。从游记中可以看出黄草坝当时没有城墙,人烟主要集中在一中后山山麓这一带,沿山而居,坐北朝南,大多为草房,没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一条街自西而东,四周坝子连着坝子,黄姓土司居住街道北面的山上。这些记述与今天老城的布局是一致的。由于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明末的黄草坝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村落罢了。
观察黄草坝周边的地形地貌,水系及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的议论和分析。游记中黄草坝是作为三省区结合部一个重要的支点来定位的,记述那样详尽,足见作者对黄草坝的高度重视。比如“黄草坝土司黄姓,乃普安十二营长官司之属。十二营以归顺为首,而钱赋之数则推黄草坝,土地之远则推步雄焉”,肯定了黄草坝在普安十二营经济最繁荣的地位。“其地田塍中辟,道路四达,人民颇集,可建一县;而土司恐夺其权,州官恐分其利,故莫为举者”,这是一种考察了地形地貌、经济状况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一个非常可贵的预见。嘉庆二年清朝政府果真在黄草坝设置了兴义县。
“黄草坝著名黔西,而居聚闤闠俱不及罗平州;罗平著名迤东,而居聚闤闠又不及广西府。此府、州、营、堡之异也。闻澂江府湖山最胜,而居聚闤闠亦让广西府。临安府为滇中首郡,而今为普氏所残,凋敞未复,人民虽多,居聚虽远,而光景止与广西府同也”。
徐霞客将黄草坝在与周边县府进行对比,在他的笔下黄草坝已俨然一县了。
今天我们说,兴义市是西南三省的出海通道,三百多年前的游记里也有相应记载:
“按云南抵广西间道有三。一在临安府之东,由阿迷州、维摩州。抵广南富州,入广西归顺、下雷,而出驮伏,下南宁。此余初从左江取道至归顺,而卒阻于交彝者也,是为南路。一在平越府之南,由独山州丰宁上下司,入广西南丹河池州,出庆远。此余後从罗木渡取道而入黔、滇者也,是为北路。一在普安之南、罗平之东,由黄草坝,即安隆坝楼之下田州,出南宁者。此余初徘徊於田州界上,人皆以为不可行,而久候无同侣,竟不得行者也,是为中路。中路为南盘入粤出黔之交;南路为南盘縈滇之始,与下粤之末;北路为北盘经黔环粤之会。”
黄草坝是西南三省出桂粤中路要害,中路的大致走向就是如今南昆铁路和汕昆高速公路的走向,我们发现交通的走向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徐霞客考察了土司对交通的阻塞、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摧残,蕴含了改土归流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当时的黄草坝主要由彝族土司统治的现状。
从黄草坝出发前往丰塘,爬上东面的小山再次俯瞰黄草坝的地形地貌,游记写道:
“佇而回睇,始见其前大坞开于南,群山耸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而遥望坞外,南山横互最雄,犹半与云气相氤氳,此即巴吉之东,障盘江而南趋者也。坞中复四面开坞:西则沙涧所从来之道,东则马鼻河所从出之峡,而南则东西诸水所下巴吉之区,北则今所入丰塘之路也。”
“群山耸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而遥望坞外,南山横互最雄,犹半与云气相氤氳”。
这些文字把万峰林掩映在云雾之中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准确,黄草坝周边视野开阔,土地平坦,通过访谈等形式还记载了现在西峰林、东峰林、马岭河峡谷的地形地貌。
前往丰塘的途中描述更加精彩:
“见路旁有歧,南向入山,疑为分歧之处,过而复还。始登,见其内道颇大,以为是;再上,路分为二,西者既渐小,南者又盘南山,又疑为非。往算数四,莫可从问。而坞北居庐相距二里余,往返既遥;见南山有牧者,急趋就之,而隔峰间壑,不能即至。忽有负木三人从前岭下,问之,乃知其非。”
作者走在荒山野岭之中遇到岔路,无人可问,徘徊不前,遇到人之后的惊喜,跃然之上。当年老先生已经五十多岁了,徒步旅行真是太不容易了!
“其舂声甚遥,号呼之,有应者;久之,有询者;又久之,见有火影出;又久之,闻启内隘门声,始得启外门入。即随火入舂者家,炊粥浣足。虽拥青茅而卧,犹幸得其所矣”。
叙述借宿碧硐(今碧冲),几个“久之”交叉连用使语言灵动而有变化,又使整段话有了内在的节奏韵律,那种旅途疲乏之后期待投宿的急迫,表现的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好地体会到徐霞客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其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游记黄草坝部分
研究与旅游开发
兴义置县较晚,置县之前的文字记载相当少,一些残碑断碣上的文字都显得弥足珍贵,游记对黄草坝周边地区的记述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古道、古村落、古桥、古渡的保护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而这些又可以与徒步旅游线路等结合起来,当然也可以成为明末地方史研究的重要佐证。云南根据《徐霞客游记·滇游记》精心制作了七集大型科教片,其它一些地方的有识之士纷纷将涉及自己家乡的部分进行翻译整理研究,我们也要做这些工作。
徐霞客像科学家那样行事,像诗人那样描写,准确生动的语言和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共同构成了游记的写作特点,游记既是科考的记录,也是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可以进入乡土教材。《徐霞客游记》黄草坝部分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艺术风格,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黄草坝地区明末丰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形地貌、道路交通诸方面的信息,是我们研究地方史的重要史料。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