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咏怀
黔西南州的历史遗存被命名为地域文化的,除了早已闻名天下的兴义猫猫洞,便只有最近才崛起的普安铜鼓山。
去年3月5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附件《铜鼓山遗址》认为:铜鼓山“是贵州境内经过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遗址,具有重大的学术科研和保护价值。不仅对探讨夜郎文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且这些青铜器造型和风格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可能构成一个地域性考古学文化。”这个地域性考古学文化,便是夜郎文化。普安以铜鼓山为代表的18处夜郎遗址群,均分布在600平方千米的青山坝子内的铜鼓山周围,最近的二三百米,最远的十多千米。其中的铜鼓山炉火熊熊,锻戈铸剑,生产青铜兵器;大营山军事城堡战旗猎猎,王族府邸号令严明;大坡顶纺轮飞转,纺纱织布制衣;其余村落邑聚日出而作,农耕不息,构成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特定组合关系。
2009年,青山坝子内又发现打铁洞等18处史前遗址群,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地质时代为更新世至全新世。其遗迹和采集的标本,从石料使用、器物类型、打造技术、加工方法等特征看,与兴义猫猫洞文化大同小异,文化内涵基本相似。其中的坪田洞等7处遗址,均发现具夜郎特色陶片(未上釉),有绳纹和方格纹及陶纺轮,说明了古人类史前遗址与夜郎遗址一脉相承延续发展,见证了夜郎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秦汉时代的演变过程,提供了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实物依据和科学依据。
正如《夜郎国猜想》所说:“夜郎文化是产生在云贵喀斯特山地上的远古文化。创造这一文化的夜郎先民从遥远而辉煌的旧石器时代走来,孕育并形成了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旧、新石器时代及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铜鼓山夜郎文化,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分解为茶文化、青铜文化和商贸文化诸元素。
自1980年世界迄今为止第一颗四球茶籽化石的出土,和2008年四球古茶树居群被发现,拥有18处夜郎遗址、18处史前遗址(有7处为双重遗址)的普安,被认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源头区域,荣膺唯一的“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
而青铜文化,则传承于殷商。《尚书•牧野》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曾率领庸、蜀、誓、羌、髳、微、卢、彭、濮等诸侯,参加“牧野大战”。夜郎濮人带回殷商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普安铜鼓山耸立起西南地区唯一一座青铜兵器冶铸基地,开创了别具一格的青铜文化。铜鼓山出土的青铜器,与邻近的巴蜀、南越、滇、楚文化有明显区别,别具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说是“夜郎文化的子遗”,沉睡了二三千年的古夜郎终于横空出世,亮相普安。
夜郎商贸文化,始于商周。商周时期,因人类流动、商贾逐利,形成夜郎北接草原之路通西域至东欧、南连滇越市场至东南亚的“国际民间商道”。故《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时,迁赵人卓氏、山东程郑至蜀,即铁山鼓铸,以铁器售夜郎之民。“汉兴,开关渠,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巴蜀的蜀布、铁器、枸酱、笮马、髦牛,夜郎的青铜兵器、茶叶、丹砂、雄黄,等等,在原国际民间商道上不断传销。《贵州通史》说:“通过这条国际民间商道,川楚一带的丝绸等特产,源源运向西方,而西方琉璃、琥珀、玛瑙、香料等各种奢侈消费品也不断输往川、楚、湘、黔一带。”唐宋时期,茶马互市,朝庭长期与北方的辽国、金国、元国、西夏先后征战,亟需向南昭国(今大理)土番国(今西藏)等马匹生产基地购马组建骑兵与之抗衡,通过自杞国(今普安一带)作为中介。其时,万马归槽,成千上万的马匹行走在川、黔、滇、藏崇山峻岭间,踩踏出一条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茶马古道”。
普安铜鼓山的夜郎文化,奇瑰绚丽,是孕育普安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土壤,是催生普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根系,是推动普安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