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柏 杨
苗族同胞们围绕木鼓,载歌载舞。
鼓文化是苗族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它对这一族群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苗族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在苗族民间社会中得以传承,现已经成了一种艺术载体,阵鼓催兵、农夫插秧、挖园种菜、美女梳妆、巧妇织绵等苗族鼓舞的表演,都离不开木鼓。
在我州,晴隆县境内苗族(俗称歪梳苗)村寨流传着一种最古老的鼓—木鼓。鼓为长圆形,圆木制成,直径1.2—1.5米,鼓身长3米,两端蒙以牛皮,使用时将鼓横置鼓架上。鼓手多由村寨中有威望的老年男子担任,舞者也是男子。舞时由鼓手1人或2人双手持鼓槌敲击鼓面、鼓边,众人环绕而舞,舞姿雄健有力,双臂自然下垂,肩部有力地摆动,顺手顺脚地跳跃,形成独特的风格。
在以前,木鼓并不是乐器,而是一种祭器,是用来祭祀的,祈求山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芦笙舞都跳,在晴隆境内的苗族既跳鼓舞,又跳芦笙舞。如果是在祭祀,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鼓,以鼓开始,用鼓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又以鼓仪宣告活动结束。
如今,木鼓更多成为了苗族民间节日娱乐性活动的乐器,在晴隆县碧痕镇新坪村,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重大活动苗族“绣花节”上,男女老少围绕木鼓,载歌载舞,欢庆传统佳节,歌颂和谐美好生活。
苗族古老信仰认为,祭祀亡者,芦笙一吹,三棒木鼓,祖先的灵魂就会归祖。木鼓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木鼓舞潇洒刚劲,激情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苗族人以此来传播他们的文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精华和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