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乐汉墓出土文物赏析

发布时间:2014-05-22 11:16:01
 

文/图 黄理中

 

  五铢纹陶罐

  提梁壶

  铜车马

  水田池塘模型

 

 

  巨王千万印

  庖厨俑

  酒具

    九八七年兴仁县交乐汉墓发掘,出土文物436件,2012年交乐汉墓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交乐汉墓和已出土的文物自身的分量。本人亲自参加交乐汉墓的调查、清理发掘,退休之前一直和交乐汉墓的出土文物打交道。许多专家学者对交乐汉墓和出土文物写过不少的文章,我在和这批文物打交道的岁月里,经过不断的观察,对青铜器的研究、复原、拓制,与周边地区同一时代出土文物作对比,联系我州原住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获得一些心得体会。

  一、交乐地区的历史背景

  兴仁县地处北盘江之西,交乐为北盘江腹地。春秋至秦,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越人,因支系繁多,统称“百越”,骆越是百越民族中的大部族。早在商周时期就与中原地区有往来,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因素,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份。骆越人是水边民族,从商周起其中一支就是北盘江流域的老户。从我省第一个夜郎考古发掘地铜鼓山遗址出土的夜郎文物剑范,铸造出一字格剑,同陈列在广西博物馆的古骆越人的剑一模一样,正如贵州省布依学会公布的布依族溯源碑中所提:“中华布依,源远流长,百越后裔,雄立夜郎,开拓西南,世代荣昌……”。

  夜郎灭后,其地纳入郡县体制,统治者实行“羁縻”政策,“以其固俗治”。今黔西南自蜀汉至清1000多年,一直划为“羁縻”州地,由土司管理。

  兴仁民国初年才建县,长期为普安州地。魏晋南北朝,彝族先民东爨乌蛮中的布、默两支从滇东北往贵州发展,兴起的豪门大姓拥有大批部曲(即奴隶),唐代以后在所控制地域(包括普安州)实行土司制。至清代,普安州十二营,就是后期土司制的管理模式。明崇祯徐霞客游记对普安州的描述:“州官姓龙,居八纳山下,统十二小土司”,当指十二营(兴仁马乃含其中),观交乐清代墓碑载交乐为交那,隶普安州(交那为彝语),查阅史书,兴仁所辖地盘,历史没有州郡建置,虽长期属彝族龙姓土司管辖,也只属土司领地,查无土司官府驻地记载,往前推至蜀汉,彝族布、默两支先民还在昆明一带,因此,秦汉时的交乐应该是夜郎国地,是今布依族先民古骆越人的家园。

  二、墓形和出土文物

  交乐汉墓的墓葬形制多样,清理发掘的13座墓分别为土坑墓、石室墓、砖室墓三种。形状有长方形、长条形、凸字形、刀形,方形带多个长方形侧室大墓等。墓的向山不一。这些墓封土都已流失,大都埋在地里,而且土表层都种有庄稼。

  交乐汉墓出土文物计436件,分属为铜器、铁器、陶器、金银器、石器等类。铜器有釜、豆、壶、冼、碗、盘、簋、瓶、奁、镜、鐎斗,杯、鸟、甑、勺、臼、量、五铢,铺首、案、座、印章,钱币、摇钱树、灯及车、马、俑。铁器有刀、剑、簇、钉、三脚、匕。陶器有罐、钵,盆、壶、瓮、屋、井、鸡、狗、俑、田园模型及摇钱树座。金银器、石器及其他有金手镯、银手镯、指环、黛石、石研、料珠、琥珀等。

  我国古代,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情况较好时期,往往也是丧葬礼俗发展的高潮区。汉袭秦制,汉政权继承并发展了秦王朝的统治规模和封建专制制度,并使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与前代相较,汉代墓葬有了很大的发展,墓室形制和种类增多,贵族官僚墓葬形制有其显著特点,即多模仿生前的宅弟多室,随葬品多为生前使用或仿制品,专门制作的器物模型——冥器逐渐增多。这些象征性的随葬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是墓主人生前的真实写照。

  两汉时期,厚葬成风,究其原因,一是灵魂不灭的观念,把死人当作活人对待,迷信人死之后供奉要和活人一样讲究。因此把生活中需要的一切都带到坟墓里去,以便死后继续享用。另外汉代推崇孝道,遵从“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制度,始于汉朝,那些被当地推举为“孝廉”的人,才可以到朝廷做官。由于汉代把孝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厚葬父母便成为孝的最重要表现。

  交乐地区虽是天高皇帝远,但两汉建立后,中国疆域内多种文化融合,共性增强,从汉墓的厚葬和出土的各种文物中可见。

  三、古骆越人遗粹

  公元前三世纪前,古越人从珠江流域向贵州腹地拓展,进入北盘江河谷,这部份百越部落和今天的布依族文化渊源密切。古越族是水边民族,又称滨水民族,他们靠水上捕鱼,陆上狩猎,采集为生。汉时布依先民骆越人的一支已按家族关系在北盘江河谷组成众多村落,将河谷坝子开成水田,举行婚礼,牛多聘礼,生病时司傩驱鬼疗病。

  汉墓出土文物中的水田池塘模型,池塘里养有草鱼、鲤鱼、田螺、菱角,另一边为水田,渠中有青蛙,这是交乐地区东汉时骆越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另一件水塘稻田模型,圆盘状,盘的一半作水塘,一半作稻田,水塘有两尾鱼,荷叶一片,荷花一朵,莲蓬一支,菱角一个。稻田以泥条作阡陌,尽头尚有过水缺口,田中刻划着水稻,稻田之间有长堤,正中有涵洞,其上立一只小鸟。模型表面水塘与水田周围遍地桃李花果,阡陌交织的田园风光,这是古代交乐越人农耕民俗的真实写照。

  汉墓出土陶灶一件,为一双眼灶,和现代农村布依族使用的双眼柴草灶一样。出土的铁三脚和现在布依族农户使用的铁三脚毫无差别。陶器中的罐、钵、盆、壶、坛等器皿,布依农家都在使用。银器中的手圈和今天布依族姑娘戴的一样,如果你仔细观察,苗家姑娘就不戴这种银手圈。出土的陶器有红陶、灰陶、白陶、铀陶、黑陶,品类多。还另有陶鸡、陶狗,陶母鸡还带几只小鸡,可见当时交乐的古越人聚落的繁荣景象。

  出土铜车马一件,马通高116厘米,长85厘米,仔细观赏,此马非秦兵马俑的马,它显得个小,精灵,这实际是西汉时夜郎马的化身。西汉时的夜郎马,又叫果下马,产于今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为古代名马,现为世界少有的珍稀矮马。

  1995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历史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到我州,鉴定交乐汉墓出土文物摇钱树和连枝灯时说,灯枝上的乐人和摇钱树叶片上人物头饰,都是椎形发髻,是古越人古僚人的头饰,文物属夜郎民族文物,定为国家一级。

  离交乐不远的普安铜鼓山,地处北盘江流域,这是战国时期的冶炼遗址,出土大量的石范,是我省第一个夜郎考古发掘点,出土的文物在夜郎研究中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早在战国时期铜鼓山就是冶炼场所,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交乐汉墓出土的铜、铁、金、银器,应为当地古骆越人所造。

  四、摇钱树之迷

  交乐汉墓共出土三株摇钱树,按树干特点,分别为双猴抱柱摇钱树,五铢摇钱树,圆壁摇钱树,其中圆壁摇钱树遗存较好,其余两株均为残件。圆壁摇钱树出土于龙树脚7号墓和铜车马、连枝灯、抚琴俑、提梁壶、对鸟纹铜镜在一起。

  古代摇钱树又称“社树”、“神树”,是祀礼之器,到东汉成为人们世俗的财富梦和长生梦的寄托,它的贵重能够享用得起的多是富有阶层。青铜器专家称,从历来出土的青铜器来分析,中原以鼎为主,摇钱树则以西南云贵为主,可见摇钱树份量之重。

  据报刊介绍,全国出土摇钱树仅二十余件,叶片上的图像大都是“西王母”的内容。交乐汉墓的摇钱树图像却很别致。初出土时,由于锈蚀严重,图像看不清楚,经过一年多的浸泡修理,终于弄清楚几幅完整的图像。

  一张叶片看去像个牛头,拓制成图一看,这是一幅完整的人像。《周礼·夏官·方相氏》对“傩祭”活动作了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棣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叶片上的人物形象不就是所描述的方相氏吗?再看另一图,一人举着火把,提腿行进,《后汉书·礼仪志》关于汉代宫廷中傩祭活动的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出逐疫,其化,选中黄门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持炬火送疫出端门”。周礼上还有到楚国请巫师司傩的记载,不就是巫师司傩吗?还有表现傩仪中“鸟兽”,“百兽”率舞的场面。这株摇钱树叶片表现的内容,应该是秦汉时期的傩仪打鬼图。图上人物头饰为椎形发髻,表现的是古骆越人傩祭的情景。

  五,抚琴俑奏出天籁之音

  交乐汉墓出土了一件陶抚琴俑,乐俑双膝并拢着地,作跪坐姿式。头着平巾帻。蚕眉杏眼,高鼻大嘴,脸带笑容。身穿右衽宽袖衣,内着园领衫,作聆听思索状,十分可爱。

  俑在汉墓中称明器,亦称冥器或盟器,为随葬专属之器。抚琴俑作为汉俑名品,极负盛名,影响深远,特别是交乐汉墓出土的这件抚琴俑,1990年选调北京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展出期间被选为招贴画到处张贴,观众评价很高,影响很大。

  细细品尝交乐汉墓出土的这件抚琴俑,身前置一古琴,琴身一端斜向左前着地。另一端架在右腿上,两只袖挽于肘上,左臂前伸,右臂内弯,给人一种正在弹奏,琴韵幽雅的感受。

  琴属弦乐,传系神农所作。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传统乐器,在汉代琴为八音之首。

  汉代在演奏上有一整套礼制,要求抚琴之人必须于演奏之前淋浴净身,烧香礼拜,并且要净心,摒弃一切私欲杂念。以求做到人琴合一,达到天籁之音。

  庄子在寓言篇中将音划分为“天籁、地籁、人籁”,其至高境界为天籁。当时艺人对抚琴俑这个人物的服饰、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等刻画得入微入细,充分揭示了人物灵魂的涌动和思想的前提,显示出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使人仿佛听到抚琴俑奏出了天籁之音。

  六、出土文物的功能

  交乐汉墓出土的器物很多,各具不同的功能。铜釜、铜豆、铜簋、鐎斗为饪食器。铜盘、铜甑、铜冼、铜瓶、铜奁、臼,量,勺为生活用具。提梁壶,耳杯为酒器。铜铺首是棺材上的饰物,后来大户人家移到大门上用。铜案是当时的桌子,那时没有现代的方桌、圆桌,板凳、椅子,大家席地而座,以案为桌。摇钱树为祀品,是祀礼之器。连枝灯为杂器中的照明用具。青铜灯目前发现的最早为战国中期,秦汉时铜灯广为流行。出土的连枝灯、提梁灯为艺术造型灯,这类灯工艺考究,王公贵族大户人家才能享用。提梁灯上人像双手合十,是佛教从东南亚传入我国的佐证。三件铜镜为生活用具,值得一提的是对鸟纹铜镜,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鉴定时说,此镜中原较多,南方只在黔西南发现。

  铁器中刀、剑、簇为兵器,出铜车马、摇钱树的7号墓,同时出土刀、剑,说明墓主人是个武官。这跟随葬品铜车马制式相吻合。这件铜车马为武官用的官车,万屯出土的铜车马有蓬,为轺车。

  出土了两枚印,一枚方形“巴郡守丞”印,这时的巴郡不是秦朝的大巴郡,而是东汉时北盘江流域的小巴郡,守丞为郡的二把手,驻守边境重要阵地。另一枚为长方形“巨王千万”印,这是一枚平民印,意为姓王的想成千万富翁。这枚印文的释意还出现不同的版本,初出土时,有人将印文篆体“千万”二字认成“侯”字,于是便出现“巨王侯”印编入我州小学乡土教材。

  在石器中黛石、石砚为汉时妇女画妆的用具,陶俑铜俑的服饰是十足的汉服。

  七、难得的瓦当和对官墓的思考

  交乐汉墓文物中有一件是在云南寨采集到的瓦当,瓦当又名瓦头,这是件典型的汉瓦当。联系交乐汉墓群的发现,交乐地区应该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居住地,瓦当是寻找居住遗址的重要线索。交乐汉墓发掘至今27年,研究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可能已经纳入日程,瓦当对你也许会有帮助。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那个出土“巴郡守丞”的多室墓,有印章作证,是典型的官墓,占地100多平方,夫妻合墓,十个墓室,随葬品有铜车马、摇钱树。而被盗的龙树脚那个石室墓,随葬品比巴郡守丞墓规格高,器形器物尺寸大,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龙树脚的墓主不可能是巴郡一把手,其墓仅为单室墓,而守丞墓是多室墓,但他的随葬品为何比守丞墓高得多。

  结合民族文化的研究,我猛然一醒,龙树脚墓主莫非是交乐一带古骆越人部族的首领。这只是个猜想,期盼着专家学者文物主管部门的定论。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