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仕学
在兴义这块地盘上,“黄草坝”出现《元史》中,里面就清楚地记载着“普安路黄草坝地”,“捧乍营”、“布雄营”、“黄坪营”、“鲁屯”这些地名,出现在《明史》里,距今已经700多年了。民间曾笼统地称呼这些地方为“黑洋大箐”,兴义地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是有彝族语音特点,现在来看也是彝族语言的音译,如捧乍、七舍、布雄、乌沙、品甸、雄武、阿嘎、瓦嘎等等,究其原因是这些地方宋元时期是彝族首领的领地,即“于矢部”。明初安西彝族首领奢香夫人归顺朝廷,任贵州宣慰史,兴义这些边远之地就由奢香家族支系来管理,延续了宋元彝族统治的传统,比如捧乍营、布雄营就是彝族土司。第二类是有布依族语音特点,比如巴结、达居、纳灰、安章等等,主要分布在南盘江沿岸。《明光禄大夫都督同知景双鼎墓志铭》记载“(洪武)六年,叙功进光禄大夫同知都督府事时,广西已为明有,而云贵尚为元守,太祖诏公守广西泗城等二十四土州,以图进取云贵,公受命,遂至泗城。进攻元之普安路,而驻营黄坪。”景双鼎曾驻守兴义景家屯,表明了兴义南部地区与广西的密切关系。贵州建省后朝廷主要经营贵阳、安顺、关岭、晴隆、普安、盘县一线,主要是为巩固云南边疆,这个通道畅通,就完成了战略任务,至于兴义这些地方与云南、广西的边界是雍正初年才划定的,即以黄泥河、红水河为界。没有划定的时候,广西泗城府的土司势力强大的时候越过红水河把兴义南部、东南部纳入其势力范围,人民的语言、习俗、文化与广西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类与屯田制有关系,汉族色彩较浓,比如郑屯、鲁屯、景家屯、下五屯等等。明初统一全国的战争结束后,就地安置多余的军队,于是国家提供耕牛、种子、农具等,就地屯田,这一政策是严厉的强制性的,如果私自返回原籍就要掉脑袋。一些因战乱或自然灾害等迁徙到兴义的人也开始屯田。第四类就是用十二生肖来命名,民国以前在一定区域赶集十二生肖与地名联系起来,就有了牛场、狗场、鸡场、龙场这些地名,如果新辟一个场,那就叫“新场”,如果赶集日重复就叫“大狗场”、“小狗场”以示区分。
现在说说“黄草坝”的来历。据《黄坪营黄氏族谱序》记载“兴邑古名花灼,为黄氏所开,故名黄坪”,这说明黄草坝古名花灼,明洪武年间黄昱率军平定黄草坝这一带之后,因军功世袭黄坪营营长,改名黄坪。黄坪营有很浓的军事色彩,但大抵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机构,隶属于普安州十二营长官司管辖。当时黄坪营西南部是步雄营(今布雄),西北面是捧乍营,南面是泗城府,东面是右千户所,东北面是鲁土营(今鲁础营),管辖范围是以黄草坝为中心,包括今天的下五屯、桔山、顶效、枫塘一带。到了明天启年间黄草坝已经发展成为黔、滇、桂的商贸中心,是云南、四川两省南下两广的重要通道。明崇祯年间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黄草坝,对此作了详尽的记录“一里东下,又东南转逾一冈,一里透峡出,始见东小山南悬坞中,其上室庐累累,是为黄草坝”、“ 乃东上坡,循堵垣而东,有街横萦冈南,然皆草房卑舍,不甚整辟。其北峰顶,即土司黄氏之居在焉”、“黄草坝土司黄姓,乃普安十二营长官司之属。十二营以归顺为首,而钱赋之数则推黄草坝,土地之远则推步雄焉”。这些记载表明当时的黄草坝局限在今天的邓家巷、花家巷一带,赶集就在那些缓坡上的巷子里。黄草坝不过是一个大集镇,没有城墙,没有政府行政机构,集镇南侧有一条路,这条路平常供人通行,赶集的时候卖东西,就是今天的老城街。黄坪营土司居住在北面的山里,并没有落脚黄草坝,只是文物部门至今没有考证出它的具体位置。
雍正初年,朝廷实施“改土归流”,黄坪营营长虽然祖籍江夏(今武昌),但经过几百年与当地土著的融合,加上改朝换代的因素,被列为“土司”之列。取消黄氏家族世袭营长的特权,黄氏被迫迁至鱼龙。为了加强对黄草坝地区的统治,普安州设通判驻黄草坝,通判不是正印官员,即不是法人代表,不过是一个兼职的副县级,因此黄草坝没有独立的行政机构。
嘉庆初年,南盘江流域爆发了著名的王囊仙领导的布依族、苗族起义,今桔山街道办峡谷村《桑东繁墓志铭》曾记载“嘉庆二年春正月,逆苗作乱,举家避难滇南,艰辛备尝。夏六月王师解围”,起义被平定之后,皇帝非常高兴,写了一首长诗记叙这件事,并抒发自己喜悦的心情,诗中有“兴义新额茂”的句子。南笼府城被围半年,官员组织城内民众及士绅守城,府城始终没有被起义军攻破,为了褒奖这种忠义精神,改南笼府为兴义府。嘉庆三年裁平越(今福泉县)设兴义县于黄草坝,兴义县隶属于兴义府至清末,黄草坝与兴义县城互称至新中国成立前。
另外一个重要的地名是捧乍,据黄正书先生考证,捧乍最初叫“霭外则”,奢香夫人叫“霭翠”,捧乍与奢香夫人那个家族有联系,“外则”即岭外之州,大致意思是这个地方是奢香家族边远的封地,念来念去,速度快了就念成“捧乍”了。捧乍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战略位置很重要,历史是驻兵的地方,对岸是云南,往西南沿江可到达广西,东北则是黄草坝。乾隆年间就修筑了城墙,它的关岳庙很出名,那尊清代石马如今成了下五屯刘氏庄园陈列馆的“镇馆之宝”。民间“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大抵是对的。至于说兴义县是从捧乍搬下来的,似乎捧乍原来就是一个县,那不准确了。明初兴义的很多地方是彝族土司控制,但到了明中期以后彝族势力退回水西,迁徙而来的汉族、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逐步占据了这些地方,这就是彝语地名却居住着布依族、汉族的原因。
还有一个地方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鲁屯,鲁屯是明初置的五个千户所中的中右千户所,由李氏家族世袭,这个家族一直延续到现在,依旧居住在鲁屯,“千户所”与“土司”不同,虽然也是世袭,它们与普安州、与朝廷的关系更紧密。鲁屯筑城最早,明天启年间李国忠封为“武略将军”就开始筑城,也修了城隍庙。改土归流之后,取消世袭,捧乍设巡检,黄草坝设通判,布雄营被吴三桂剪灭已不复存在。鲁屯李氏家族崇尚儒家文化,续写了兴义道光年间文教的辉煌。兴义置县之后,文化政治中心转移到黄草坝,下五屯刘氏家族、木贾蒋氏家族等崛起,与鲁屯李氏家族争雄。兴义以湾塘河为护城河的老城不过上千户人家,显得窄狭。红白旗战争之后黄草坝转入和平时期,同治年间由知县叶正邦倡导,刘氏家族响应,广大群众参与,修筑土城,土城分西门、南门、东门,北面与老城相接,城门为石头砌就,城墙则是泥土夯成,土城以场坝(今街心花园)为中心,豆芽街、川祖街、杨柳街、大坝子在城中,至于铁匠街、稻子巷、沙井街这些都在土城城外。土城日晒雨淋,难免朽坏,后来干脆拆掉了土城成了一些巷道,如泡萝卜摊那里、叶记小吃那条巷。今天看来土城的功能配套很完备,铁匠街打制售卖生产工具,稻子巷买卖粮食,豆芽街买蔬菜,那时候豆腐豆芽是仅次于肉的高级蔬菜,川祖街考虑宗教信仰,宣化街则涉及教化,杨柳街可以看风景。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飞机去炸昆明,为了防空,为了便于疏散人群,加上修晴隆沙子岭至乌沙江底的公路需要石料,就拆毁了老城墙,修建了中山大道。一些街道相继重新命名,按乡镇进城的最先到哪条街就以那个乡镇命名,如枫塘沿高寨的古道进城,县政府门前至北门四方井一段就称枫塘路,从安贞乡进城的那段叫安贞路,还有乌沙路、永康路、布雄路、花月路。为了体现三民主义和传统文化,因此就有民生路、中华路、民权路、和平路、阳明路、笔山路,有的乡镇命名体现了教化作用,如安贞、崇仁、永安、仁里等。解放以后新生的人民政权意气风发,于是就将那些有封建色彩的地名改掉,东风、向阳、红星、建设、胜利等等,当时是村名,如今变成社区名和街道名了。
地名的变化折射了历史文化的变化,不少地名延续了几百年,已经很古老了,我们改它要慎重,不要心血来潮,想改就该,要多方征求意见。写它的时候字要写对,一些新的街道和社区的命名要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搞得平庸或洋气,都不好。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