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天蓝地绿水清入画来

发布时间:2014-07-17 15:52:53

本报记者 毛扬周

水库施工现场。

围山湖水库。

法泥水库大坝。

木浪河水库。

兴仁万亩苡仁米基地。罗国林 摄

官田水库。

贞丰县董箐北盘江峡谷。 墙忠元 摄

2014年州和兴义市机关全民义务植树节丰都现场。 墙忠元 摄

巧马林场桉树长势喜人。 墙忠元 摄

美丽的双乳峰一景。 墙忠元 摄

纳过水库。

兴义市兴西湖水库。

美丽乡村一角。 罗国林 摄

马家屯水库。

兴义兴化排灌区。

  “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见,认真办好‘十二件环保实事’,启动‘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文明环保行动,实行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永英在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这样的工作部署。

  这一份今年政府要完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涉及方方面面。完成好并且超额完成每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路子,实现永续发展,是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一

  黔西南州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统计资料显示,全州石漠化面积达到754.4万亩、潜在石漠化面积317.1万亩,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9.9%和12.6%,是贵州省最为集中连片的石漠化地区。2008年,全州8县(市)全部被列入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县。到2013年全州共实施珠防工程180.8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1.9万亩,封山育林88.93万亩,中央投资14389万元。

  虽然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因时空分布不均,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水资源利用困难,无论供水总量、年人均供水量,还是人均保灌面积,与全省和全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使黔西南成为缺水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如何破解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瓶颈?州委、州政府历届班子一直在探索,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多年前就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丽黔西南”的发展理念,历届班子将这一理念传承并进一步提升,每年都会开出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账单”,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恒久的动力。

  对水利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发展的“短板”,我州抢抓国家大力支持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治理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建设机遇,大力推进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并通过产业化手段治理石漠化,努力消除工程性缺水和生态脆弱制约“瓶颈”,不仅再造了秀美山川,更为喀斯特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探出了一条新路。

  我州进入“三位一体”规划的骨干水源工程共45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18座,小型26座,总投资预计160亿元以上,建成后可新增供水8亿立方米。

  近几年来,在中央和省的关心支持下,全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利“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今年上半年,在省水利厅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州水利工作进展顺利,全口径水利建设投资完成16.27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46.47%,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骨干水源工程完成4.2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完成1.2亿元,中小河流治理完成1.1亿元,水土流失治理完成520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含重点县、专项县及“五小”工程)完成8675万元,病险水库治理完成675.5万元,防汛抗旱完成1026万元,农村小水电建设完成1.2万元,村电气化县建设完成980万元,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完成6766万元,其他烟水配套、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共完成62231.2万元。

  今年以来,全州着力抓好2013年度3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扫尾工程,除个别以外总体已完成形象进度85%以上,目前正在编制2014年33.68万人饮水安全规划,待审查通过资金下达后实施。同时,打机井与地下水开放利用同步进行。4000处“五小”水利工程已完成980处,完成投资4900万元,“小康水”行动计划初战告捷。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我州坚持走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造血式扶贫新路,将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产业化治理石漠化的岩溶山区高海拔地区种草养畜“晴隆模式”、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和低热河谷地区种植早熟蔬菜的“者楼模式”。其中,“晴隆模式”被誉为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的新奇迹,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石漠化治理“四大模式”,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不仅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得以改善,还对推动全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其中,“顶坛模式”和“坪上模式”的发源地贞丰县制定了发展10万亩花椒和10万亩金银花计划,并引进了深加工企业;全州已推广种植金银花30万亩,覆盖了8个县(市);晴隆县借着建设全省百万只羊基地建设县的契机,引进2亿多元建设全国专业化程度最高、屠宰生产量最大的羊加工生产线,每年屠宰加工肉羊120万只,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另外,我州还编制了24个特色农业特色产业专项规划,以此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正是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州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13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45.7%。去年,兴义万峰林、贞丰北盘江、安龙招堤、晴隆光照4个湿地公园获国家林业局审查通过,强化对马岭河等重点流域和贵州宜化、贵州兴化等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2%。列入重点减排项目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加快。7个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建成投用,机动车尾气检测实现全覆盖。

  二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黔西南州,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发展,而且是要加快发展。

  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实行赶超战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姚望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大优势产业: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二是旅游产业;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四是会议博览产业;五是休闲产业;六是养老产业;七是医药产业;八是教育修学产业;九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十是传统手工制造业。这些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具有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这种比较优势对黔西南来说,尤其明显。全州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拥有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良好生态,营造出最佳的人居环境,具有生态、文化、区域的多样性;有独一无二的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独一无二的万峰林景区田园风光,独一无二的“一城三景”;有资源、生态、人文“三大优势”。

  除此之外,黔西南有湿地总面积38.8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2520.66万亩的1.54%,占全省湿地总面积314.55万亩的12.36%。湿地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及人工湿地三类组成,其中:河流湿地20.04万亩,占湿地总面积的51.56%;湖泊湿地0.49万亩,站湿地总面积的1.26%;人工湿地18.33万亩,占湿地总面积的47.18%。州委、政府高度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努力实现黔西南湿地公园零的突破。2013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局以《关于同意天津武清永定河故道等131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我州兴义万峰、安龙招堤、北盘江大峡谷、晴隆光照湖4个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工作。4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批准,标志着我州湿地公园建设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建设阶段。

  黔西南的发展,选择的是一条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的每一步,都渗透着生态文明理念。

  正是基于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黔西南州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推进全州“美丽乡村”建设,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并以峰会的举办为契机,充分利用州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美、农民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原则,推进全州“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州委、州政府确定以“大商贸、大教育、大医疗、大旅游、大电商、大户外运动、大通用航空、大会议会展”以及其它产业的“8+N”产业平台为主轴,打造产业链完善、特色产业鲜明、资源配置合理的大现代服务业,力争把黔西南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律环境规范、风险可控的开放型经济示范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在实行赶超战略中注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之路,沿着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前行,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丽黔西南不再是梦!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州水务局提供)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