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岑志福
村支书陆昌辉向学生们讲述红军精神。
卡法小学生在纪念馆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8月5日至6日,记者走访了望谟县革命老区。从贵州省第一个军队党支部的卡法村到红七军、红八军和中共黔桂边革命斗争史上享有盛名的蔗香乡,一路倾听着老区的新故事,亲近着老区人的新生活,谈论着老区的新发展,体会着一片片红色土地上的新风景。播下革命火种
红军卡法连队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二十一师(后改为独立第三师,也称右江独立师)六十三团一营一连,连长牙永平。1932年,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被敌重兵“围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为保存革命,中共黔桂边委将在战斗中打散的边委所属人员及红军六十三团余部战士集中起来,向黔桂边区作战略转移。1933年初,中共黔桂边委通过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了“贵州西路纵队司令”王海平的支持。同年3月,牙永平率该连60余名红军战士进驻卡法屯兵,开辟根据地。人们习惯以地名冠之,称其为卡法连队。
卡法连队在望谟境内活动时间长达7年之久。其间,卡法连队在牙永平组织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建立的第一个军队党支部——中共卡法支部,它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黔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党支部。此后,连队以垦荒种地、发展生产、积蓄壮大力量为重点加强了连队的建设,连队战士由60余人发展为100余人。抗战爆发后,卡法连队在中共黔桂边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深入大小麻山及罗甸、紫云、镇宁、关岭、贞丰等县的相邻地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40年春末,牙永平率连队赴广西抗日,但未到达抗日前线,就遭到桂系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反动民团的阻击、围剿。卡法连队在广西转战数月,损失过半,在7月初,仅剩60余人突围回到卡法。7月下旬,国民党望谟县当局利用牙永平抗日迫切的心理,以“商讨国共合作抗日事宜”为名,诱骗牙永平进望谟县城,将其逮捕杀害。为避敌追剿,卡法连队所余50多人,在副连长牙秀峰的率领下,转移广西。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
“1951年5月14日,解放军占领望谟县城,望谟县宣告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望谟县各族人民从此告别贫穷落后的旧社会,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程。”7月28日,虽然是暑假,但在望谟县“红军卡法连队支部旧址”纪念馆内,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仍在有声有色地进行。当天,卡法小学组织学校师生来到纪念馆,开展爱国教育活动,深切缅怀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卡法村支书陆昌辉正有趣地带领师生们参观纪念馆,向他们讲述红军在卡法的革命故事。“听了红军的故事,让我了解到红军战士们为了使人民得到解放不畏艰险、不惧困难、不惜生命与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让我了解到共产党员不能让人民吃亏,甚至牺牲了自己生命都没关系的伟大壮举。红军精神也永远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它时刻呼吁着我做一名优秀的少年先锋队员,为祖国明天的建设贡献力量!”参观纪念馆后,卡法小学老师杨富发深有体会地说。
在卡法村采访时,看到不仅各种学习革命先烈活动正有序进行,在村民家中,还挂有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画像。“我家以前一无所有,是毛主席让我们翻了身,让我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实在是感谢毛主席、感谢党中央!”村民们说。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望谟县的纳夜镇卡法村、蔗香镇板陈村等乡镇、村组沉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遗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近年来,为慰藉先烈,激励后人,望谟县委、县政府积极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投入100多万元,在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军队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的原址修建“红军卡法连队支部旧址”纪念馆。而望谟县另一革命烈士王海平的故居原位于蔗香乡板陈村,由于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龙滩水电站建设,原址被淹没。为保护好这个红色文化遗址,望谟县委、县政府又投资70多万元在位于距离蔗香镇政府驻地不远处,仿照故居式样重建王海平故居纪念馆。馆内用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翔实介绍了红七军、红八军、中共黔桂边区委员会、红军卡法连队在望谟的历史背景、革命活动及政权建立等历史。
如今,这片昔日创造红色历史的红土地正在创作更多的红色文化经典,成为弘扬红军精神的教育基地。2007年,该旧址被黔西南州列为“金州十八景”之一。2009年,被中共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为黔西南州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6月,中共望谟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望谟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在望谟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无数革命先烈和望谟各族儿女不惜牺牲生命,追求理想,英勇献身。在望谟这块红色的沃土上,不仅涌现出了牙永平、王海平这样的革命先烈,也涌现出向翔、刘克庄、何会洋这样的当代抗洪英雄。在党中央、省委、州委、县委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政策的指引下,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望谟各族儿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麻山精神,这是望谟人民战胜洪涝灾害,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州人民同步实现小康‘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望谟县委副书记魏平胜说。正因为望谟县委、县政府如此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望谟县红军走过的地方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扬革命精神抓建设
“现在外出走亲戚,摩托车、面包车直接坐到家门口,很方便。”“进城买农用物资、卖农产品之类的,早上去,办完事又坐车回来,免了旅社钱,休息、工作、赶路三不误。”站在正在装修的家门口,望谟县纳夜镇卡法村村民陆昌远深有体会地诉说修通公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实惠。
2000年前,卡法村出行全靠步行,公路不通制约了该村的发展。经望谟县人武部、兴义军分区层层如实上报,时任贵州省军区政委的喻忠桂得知消息后,在短时间内立即划拨3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钢钎、大锤、挖锄、十字镐和炸药雷管,县人武部官兵职工与沿路群众并肩作战,苦干实干整整1年零38天,蜿蜒在密林深处的18里路终于通车,大大加强了卡法村与外界的联系。
这些年,望谟县革命老区的交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像卡法村之类的一些偏僻村组公路已通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教育是立国之本,对于革命老区更是如此。在革命老区望谟县,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望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教育工作,2001年就动工建设卡法小学,2002年投入使用。“当年只有120名学生,现在全校学生达320多人,有了新教学楼和实施营养午餐,加上学校教学质量大幅提高,现在甚至蔗香、昂武等乡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到卡法上学。”卡法小学校长陈挺自豪地说。
在卡法村,一栋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建雄爱心会投资35万元援建的卡法新教学楼、卡法村教师保障性住房和学生宿舍楼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使望谟县卡法等革命老区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为经济发展腾飞插上的翅膀。
杨富发和爱人朱凤是兴义市人,2007年到卡法小学任教后,教学环境的日益改善,使他们更安心地扎根望谟贫困山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正在修建的教师保障性住房和学生宿舍楼建成后,全校1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就不愁了,教师更能安全教学工作。”校长陈挺对教育事业信心百倍。
望谟县纳夜镇镇长王永蓉介绍,今年,县扶贫办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卡法村所在地74户农户的房屋进行亮化,投入8万元修建公厕,争取革命老区项目资金20万元实施了饮水工程。目前正在筹集资金修建卡法村广场、安装路灯、修建串户路和进行绿化等工作,预计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县委、县政府在卡法村各项建设投入达700多万元。
为老区发展积蓄后劲
望谟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事业也是如此。10多年来,兴义军分区等省州部门及社会各界纷纷向望谟革命老区伸出援助之手,为老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帮助老区群众发展。
“十多年来,兴义军分区的官兵一直关心我们村的发展,我们是忘不了的。”说起鱼水情深,望谟县卡法村村支书陆昌辉总很是动容。
1997年、2006年卡法村成为兴义军分区扶贫联系点、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后,在联创共建中,分区先后出资20多万元援建了党员活动室、村党支部办公室、青年民兵之家,使之成为党员和民兵骨干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富民政策的重要平台;先后为卡法小学捐赠学生课桌、文体器材、交通用车等价值10万余元的物资。
2013年6月12日,州委常委、兴义军分区政委康新平,兴义军分区司令员刘黔生率队深入卡法村,看望卡法小学师生,为当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给村党支部送去了1万元工作经费。
2014年5月13日,兴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王文建通过微信向外界传递卡法贫困小学生的艰辛求学之苦,不久就得到了4名匿名爱心人士的怜惜,得到了43289元爱心资助及1000余册小学生字典等书籍和衣物,王文建亲自将匿名爱心人士捐赠的款物交到卡法小学负责人手中。
2013年11月28日,由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钱江晚报、FM93浙江交通之声、滴水公益、天工艺苑股份有限公司、银泰百货庆春店联合组织的“爱在后备箱”营养站捐赠公益活动走进望谟县革命老区纳夜镇卡法小学,并授予“爱在后备箱营养站”牌,以后每天坚持给卡法小学学生每人捐赠一个营养鸡蛋。同时为学生们送来了文具盒、水彩笔、国际象棋、橡皮擦等学习用品以及过冬用的围巾和棉被。
2014年,省统计局深入卡法村调研后,为60户村民共送去了3000只鸡苗,帮助群众发展养殖业。
……
实物帮扶、爱心资助,在各级部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支持下,增强了卡法老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老区经济发展蓄积了后劲。
村民过上好生活
“国家给了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我们一定要发扬革命传统精神,把卡法村建设好,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卡法村党支部书记陆昌辉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卡法村地处边远,但林草资源丰富。村两委充分发挥本村优势,积极为村民争取黑山羊、黄牛养殖和甘蔗种植等发展项目。如今,卡法村黑山羊养殖数量达到1500只,全村油桐种植面积400多亩,种植油桐收入高的农户一年有1万多元。村民陆昌远是卡法村一名党员,也是民兵创业带富示范户。过去一贫如洗的陆昌远分别利用国家扶持的1万元黑山羊养殖项目资金和3000多元的养牛项目款,通过党员帮带,如今黑山羊养殖数量已有40多只,养有优质黄牛8头。同时在政策的扶持下,2013年种植了10亩甘蔗,去年仅仅出售甘蔗种收入就达1万多元。卡法村红沙湾组村民田达标在政策的扶持下,种植了200亩甘蔗,年仅甘蔗一项收入可达10多万元。“通过国家扶持,修起了这个房子,现在又得到新农村建设资金,我一定把这个房子装修得更加漂亮!”村民陆昌远笑着说。
“党的政策来引路,帮我脱贫致了富,只要苦干加巧干,小康就在不远处。”卡法村党支部书记陆昌辉介绍说,卡法村村民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后,都外出务工挣钱,目前全村有270多人在外务工,户年均务工收入在2万元以上。特别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外出务工的增多,目前全村户户均有摩托车,有货运车和农用车20多辆,群众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在卡法村,红色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正是缘于红色精神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在建设新农村、加速推进同步小康的道路上,卡法村民正奋勇前行!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