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上的桥

发布时间:2014-08-12 13:38:40

  图/文 特约记者 陈亚林

 

  有“滇黔锁钥”之称的北盘江“铁索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多次重修、更建。民国二十五年(1936)11月,黔滇公路通车,铁索桥改建为钢索吊桥。 

  北盘江双曲拱桥,于1971年动工修筑,1974年9月竣工。为保证马马崖电站库区通航,该桥于2014年5月初撤毁,并改线为下游500米处的320国道公路复建大桥通行。 

  建成于1943年的石拱桥(备用桥),1949年被溃败的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下令炸毁,仅存桥墩。 

  北盘江沪昆高铁特大桥,是沪昆高铁贵州段的控制性工程。项目于2010年进场建设,预计2015年完成大桥全部主体工程。

  北盘江大桥,于2005年10月开工建设,2008年11月27日正式通车。大桥为双向四车道,建成通车后行车里程缩短了30多公里,行车时间节省了1个小时以上。

  人类智慧的结晶总想打破时空的距离,于是便有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举。在中国的公路建设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不胜枚举。特别是在物质和技术条件都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一代代筑路大军凭着不惧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硬是让一条条公路穿山越岭、跨越江河,让一处处天堑变成通途。

  在贵州晴隆、关岭两县交界的北盘江河道上,五座建于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桥梁横跨两岸,它们分别是盘江钢索吊桥(原址为铁索桥)、盘江石拱桥、盘江桥(新桥)、沪昆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和在建的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是阻碍交通的最大瓶颈。然而,也正是这样特有的地势,造就了不少奇险要道和雄伟桥梁。北盘江中段这五座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桥梁,见证了沧桑岁月的变迁,透过这些新老建设的路桥,可以领略贵州及黔西南州交通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找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

  滇黔锁钥——铁索桥

  贵州属山区,河流多是谷深水急,难以修建一般桥渡。特别是汛期到来的季节,河水猛涨,江流湍急。不少往来于此的民众、商旅被江水阻隔滞留途中,于是就有人倡议修桥。索桥有两种,一为铁索桥,一为藤(竹)索桥,较为著名的铁索桥有十多座,如北盘江铁索桥、鸭池河铁索桥、重安江铁索桥和花江铁索桥。

  黔滇公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沿着云贵山脉的黔山秀水,一路延伸,直抵云南边境。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北盘江中段的河道上,当年滇黔公路途经的桥梁几经整修,依然静卧在北盘江两岸的崇山峻岭间,见证了北盘江两岸的百年沧桑和变化。

  北盘江铁索桥,素有滇黔驿道上“咽喉”和“滇黔锁钥”之称,是古今兵家的必争之地。为便利云南、贵州的交通,保证军秣粮草的运送,时任贵州安(南)普(安)监军副使的朱家民,倡议在北盘江上修建铁索桥,历时三年建成,是贵州省修建的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比四川大渡河上的泸定铁索桥早70多年,后几经损毁,几度重建。朱家民曾亲赋《铁桥告竣志喜》诗二首以祝贺铁索桥大建成,桥两岸古树阴森,碑石兀立,琳宫缥缈,辉煌掩映,前人视其为“千寻金锁横银汉,百尺丹楼跨彩凤”,可谓黔中胜迹。

  北盘江铁索桥的桥身由33根大铁链贯穿于两岸岩石间,桥面为24根铁链平列,铺上辅垫木方,左右两侧各竖排6根铁链为栏杆扶手,东、西两岸建有碟楼,可以启闭,实为壮观。清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二十三年(1684)、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三次重修、更建。

  据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现场观察,该桥“望之缥缈,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百群,皆负重而趋”。铁索桥东、西两岸各有石狮一对,桥栏的铁链均穿过石狮嘴,固定护栏。铁索桥建成后,后人为了纪念朱家民的不朽功绩,曾在桥头建祠奉祀,又在桥西岸石壁上书“朱氏鼎钟”和竖朱家民石像,至今尚存。

  抗战丰碑——钢索吊桥

  民国二十五年(1936),黔滇公路通车,工程处在原铁索桥的基础上进行加固,以过空驶汽车维持通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黔滇公路作为滇缅公路的延伸线,承接大量国际援华军用、民用运输物资。

  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建成的黔滇线271处的盘江钢索吊桥,因工程设计及材料存在问题,新桥施工支架搭建于旧桥上,通车后不堪重载,塔架变形,因超重铁索断裂坠于江中。当局于当年10月成立盘江桥工程处,改用起重机牵引钢索于塔架上,将该桥建设为1孔48米的钢索吊桥。

  钢索吊桥的法国钢材等原材料经安南(今越南)购进,由滇越铁路运送昆明转运盘江桥,桥位不变,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建成通车。盘江钢索吊桥长50米,宽4米,净跨30米,载重量达到10吨,但是很快成为侵华日军飞机重点轰炸的目标。

  民国三十年(1941)6月8日,钢索吊桥连续数天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坠入江中。之后,在上游1公里处抢修渡口备用。1966年为援助越南抗击美国,加强战备恢复渡口,并改善部分引道。先设人工渡,后改为机轮渡。1976年,北盘江复线大桥修建完工,渡口撤销。

  后经过“复整修原”,拆下的钢索吊桥架设于原桥址上,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4月完工(建为钢索链式吊桥)通车。事后,日军宣称,没有两年时间中国人休想架好新桥。而然,中国军民和援华美军工程兵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在原址上建起一座钢架桥,保障了大批战略物资的运输,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幸的是,盘江钢索吊桥建成后,一次次地抵挡住了日军飞机的轰炸,像巨人的手掌一般托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将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运往抗战前线,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如今,这座修复后的钢索吊桥,经过60多年风雨的洗礼,仍骄傲地屹立在一江激流之上。两岸原有炮楼、岗亭等文物,原貌保存至今。桥头东西两岸有明、清、民国时期摩崖石刻、造像20余处组成石刻群,盘江老桥和盘江古驿道(“茶马古道”主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北盘江马马崖电站蓄水时间的临近,为保障河道安全通航,盘江铁索桥原址上的钢索吊桥,将整体提升15米。提升后可供行人、游客步行观光游览。马马崖电站库区即将成为继光照湖之后又一高峡平湖景区,盘江“抗战桥”将成为新的旅游景点,继续承载起文物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遗憾损毁——石拱桥

  时值抗战紧张之际,为了预防钢索吊桥再次受毁,当局又建备用桥于下游750米处,为1孔48米的钢铁索吊桥,即备用桥。该桥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7月完工,撤成桥面系统,只留主索。当时,由于盘江桥周边加强防空和美军援华飞虎队取得制空权,日军空军已不能对钢索吊桥构成威胁。民国三十八年(1949)11月,溃败的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下令将两座盘江桥炸毁,企图阻挡解放军过江未遂,但仓惶之中仅炸毁下游的备用桥。如今,隔江相望的备用桥两座桥墩犹存。

  圆满谢幕——盘江桥

  原黔滇公路上的北盘江双曲拱桥又称“盘江桥”,位于钢索吊桥上游1公里处(原盘江桥渡口)。该桥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贵州省测设大队第五大队设计,省交通桥梁工程大队负责施工建设,1971年动工修筑,1974年9月竣工,总投资为137.6万元,1977年3月交付使用。桥面净宽10米,高26米,为3孔净跨10米、70米、15米。桥东(关岭)筑引道1公里,桥西(晴隆)筑引道1.9公里,两边引道均连接滇黔公路。这条长124米的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桥建成后,取代了原来的钢索吊桥,承担320国道运输任务近40年。

  为保证下游马马崖电站通航,北盘江双曲拱桥于2014年5月初撤毁,并改线在下游500米处的320国道公路复建大桥通行。

  横空出世——北盘江大桥

  北盘江大桥,位于晴隆县光照镇与关岭自治县岗乌镇交界处的盘江抗战桥5公里的上游河道,一桥飞架两岸,横跨北盘江大峡谷。

  北盘江大桥为单跨双铰、钢桁加劲梁悬索桥,主跨636米,总投资4.6亿元,全长1020米,高380米,是沪昆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主跨跨径在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国内同类型桥梁中位列第三位,在采用缆索吊装施工方法的国内公路桥梁中名列第二位。该桥于2005年10月开工建设,2008年11月27日正式通车。

  北盘江大桥建设之前,跨越北盘江峡谷的车辆必须经过连续数十公里蜿蜒曲折而又湿滑多雾的山路。大桥建成通车后,行车里程缩短了30多公里,行车时间节省了1个多小时。对完善西南地区路网结构、加快富民兴黔和加速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今后山区大跨径钢桁悬索桥的设计和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超越梦想——沪昆高铁特大桥

  北盘江沪昆高铁特大桥,位于晴隆县光照电站下游1.2公里处,是沪昆高铁贵州段的控制性工程,桥长721.5米,单跨495米,高219米,采用拱式结构。主桥结构为钢管拱外包混凝土拱桥,拱跨为445米,设计时速每小时300公里,大桥建成后将是同类型世界第一高跨度的高速铁路拱桥,预计2015年完成大桥主体工程。

  北盘江沪昆高铁特大桥具有工程规模大、管理要求高、技术标准高、结构形式新颖复杂、施工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项目部于2010年进场。2014年1月,随着最后一根螺栓的对位和锁定完毕,由中国中铁港航局承建的世界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拱桥——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沪昆高铁全线如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大桥建成后,将实现钢筋混凝土拱桥最大跨径、高速铁路桥最大跨度、大跨度桥梁无砟轨道铺设技术、大跨度混凝土拱桥工艺和大跨度桥梁刚度控制工艺等五大突破。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在结构型式、跨度、构造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许多工程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

  北盘江路桥,连接山里山外,连接东西南北,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希望和梦想驶向远方。盘江路桥之巨变,折射出民族命运之变,国家实力之变,交通时空的缩短,让我们在通往“中国梦”的征程上一路坦途!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