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莲动 民风浓郁——清代贵州诗人张国华《兴义府城竹枝词》赏析

发布时间:2014-09-19 10:53:49

风景怡人的的招堤风景区。 本报记者 黄定洋 摄

  清代中期,诗歌在全国已经衰落,然而,在这夕阳返照的余晖里,贵州的诗歌反而兴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吟咏各族人民生活、摹写民风民俗为题材的竹枝词。清朝著名诗人张国华的《贵州竹枝词》就是刻画贵州风俗的优秀诗作。

  张国华(1808-1871),字蔚斋,清朝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人,清朝洋务派大臣张之洞的启蒙教师,清道光5年(公元1825年)副贡生。他是清代贵州名诗人,擅长民歌体诗歌创作,一生著述颇富。张国华的《贵州竹枝词》共录诗250首,分别题吟贵州各地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兴义府城竹枝词》是《贵州竹枝词》的代表作,语言清新明快、质朴晓畅,诗作既写荷花,又摹写民风民俗,是一部清代贵州民族风情画卷。

  兴义府城竹枝词(七首)

  (清)张国华

  (一)

  招公堤绕郡城东,点缀烟波一望中。

  夹岸垂杨排似巷,绿阴深处坐渔翁。

  (二)

  天光云影白鸥汀,水色洁蓝柳色青。

  雨后荷花香似麝,游人同醉半山亭。

  (三)

  香囊绣角女儿夸,插艾悬蒲几万家。

  箬笠葛衣佳子弟,招公堤上看荷花。

  (四)

  蒲菰绿映海坪天,出水荷花别样鲜。

  十里香风红粉聚,采莲歌动采莲船。

  (五)

  衣裳楚楚拜年忙,佳客相逢揖画堂。

  大抵入门呼叩喜,主人笑说请槟榔。

  (六)

  唱灯才过又龙灯,男妇欢声动四邻。

  负女携儿游百病,满城都是月中人。

  (七)

  郊原野菜味偏浓,夏末秋初菌易逢。

  山下夕阳山上雨,野人入市卖鸡枞。

  一

  诗人张国华少年勤学苦读,饱读四书五经,但一生很不得意,多次参加乡试均不中。遂绝意仕进,以教书为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张锳调任兴义知府,礼聘张国华为其子张之洞的老师。张国华学问人品均属一流,据志书记载他“教读为业,正衣冠,终日危坐,数十年如一日不少懈;及门者初则畏之,继敬之,后则亲爱之”。张锳任职期间,社会安定和谐,民风淳朴。张之洞少年成名作《半山亭记》这样记述:“岁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郡,文风雅俗,焕然一新,固常与民同乐者也”。太平盛世,春风丽日,荷花飘香,民风淳朴。张国华与张之洞师徒,畅闻着弥漫的荷香,感受着淳厚的乡情,体察着民间的疾苦,预测着渐来的山雨……正是身边开放的社会环境,成就了清代贵州诗人张国华,造就了晚清重臣张之洞!

  《兴义府城竹枝词》是一组吟咏山水风物、摹写民风民俗的优秀诗作,作于清代道光年间。当时诗人已到省城任贵山书院主讲,春风得意,不乏高车宝马,但每当春深,便思念起那“夹岸垂杨排似巷,绿阴深处坐渔翁”和“箬笠葛衣佳子弟,招公堤上看荷花”的故乡风物,深情地写下了数十首饱含泥土芳香、吟咏安龙民俗风物的竹枝词。

  第一首诗歌吟咏的对象是风光秀丽的兴义府城安龙“招堤”。兴义府城安龙曾是南明永历王朝朱由榔建都的地方,并以十里荷塘和招堤著称于世。据《兴义府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兴义府游击招国遴,为消除府城东面陂塘海子水患,始倡捐银筑堤,振兴农事,救民于水火,几经筹措,历时数载终于建成长堤,乡人里正为感招国遴功绩,遂取名为“招堤”。以后,人们在长约十里的陂塘海子里遍植荷花,夹道栽种杨柳,山景与招堤的景色相辉映、相陪衬,让人终觉天连水茫,山接天帏,绿柳婆娑,酝成一幅青色与乳雾相渗透的卷轴山水画。四句诗接近于风景写生,意境清新明快而富有生机,我们不仅看到了夏日烟波浩淼的秀美招堤,茂然挺立的依依杨柳,绿阴深处闲适垂钓的渔翁,而且还能感受到知府张锳清明吏治下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

  第二至四首记录了十里荷塘赏荷的情景。

  诗中描述的十里荷塘这个风景如画之地,尤其是提到的“半山亭”究竟在何处?又有什么奇特之处值得“游人同醉”呢?其实,半山亭就在安龙招堤西端的金星山上。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金星山虽然不大,也没住过什么神仙,却在清代的“盘江八属”乃至贵州颇有名气。其原因,是从道光年间以来,这里一直是文人雅士观荷赏景、吟诗作文的上佳去处。更重要的,是山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半山亭,时常引发后人去观瞻与怀想。 

  它是晚清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人物——张之洞最早展露才华的地方。道光28年盛夏,半山亭竣工,知府张锳设席在这里宴请士绅,席中有人提议赋诗文以记其盛,于是纷纷响应。张之洞业师张国华先生的《竹枝词》先得,稍后,秀才郭景宗也写出一联,一会儿,11岁的张之洞呈上洋洋700余字的《半山亭记》,比喻博富、文藻华丽,写尽了招堤四时风光。诵读之下,四座惊叹,将他与初唐诗人王勃写《滕王阁序》相互比拟,称为神童,传为千古佳话。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半山亭,坐落在安龙招堤风景名胜区内的金星山,才日渐成为贵州西南部的一座名山。而在历史风雨中盛开了160多年的招堤十里荷花,也分外引人注目,散发出幽长的文化的芳香。 

  自古以来,咏荷的诗人很多,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洲曲》里的“莲子青如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佳篇,但种荷爱荷赏荷的人更多,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为它亭亭玉立的风姿,清纯高洁的品质所倾倒、所陶醉。每到夏秋之季,招堤赏荷就成为避暑消夏,陶情怡性的一件乐事。“香囊绣角女儿夸,插艾悬蒲几万家。箬笠葛衣佳子弟,招公堤上看荷花”描绘了府城端午时节家家挂艾蒲、少女丢花包、青年后生盛装(用葛布制成的夏衣)出游赏荷的情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丢花包是府城男女青年最为喜爱的一种文娱活动。在元、明、清几代的方志书上都有记载。清康熙《贵州通志•蛮僚》(后志)记载,姑娘们“用彩巾编为小圆球如瓜,谓之花球夕视所欢者掷之。”现在的花包是用多种彩色花布缝制成的小布包,形如四方小枕头,四角各系有五色线缕或多色布条的耍须,内装棉花籽或粗谷糠,因此也叫糠包。丢花包,一般是在春节期间,端午或七月半等节日进行,青年们自己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固定的草坪上丢花包。一般的是甲村的女青年和乙村的男青年相互选择意中人对丢,以此传递爱情。双方当打着意中人时,心中无限宽慰,感情激越。 

  “蒲菰绿映海坪天,山水荷花别样鲜。十里香风红粉聚,采莲歌动采莲船”四句诗写出了夏日荷盖千重、舞翠摇红、暗香浮动的特点。盛开的荷花,清风徐来,暗香浮动,成熟的莲蓬、采莲女欢快的笑声,使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

  二

  兴义府城安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风质朴,各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乡土风俗。诗人 一生钟爱山水,关注民情,是一位吟咏少数民族风情的诗人,编织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

  “衣裳楚楚拜年忙,佳客相逢揖画堂。大抵入门呼叩喜,主人笑说请槟榔”一诗叙写府城安龙拜年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开始拜年活动。点蜡烛、焚香烧纸鸣鞭炮,你来我往,川流不息。见面以“恭喜发财”之类语言相祝,用新年前置办好的食品殷勤款待客人。白天,青年男女开展丢花包、踢毽、浪哨(谈恋爱)等活动,晚上对山歌、弹月琴、吹木叶,演布依戏等。青年小伙子们还要走村串寨舞狮、耍龙灯,挨户恭贺新年索取红包。这表明府城成员之淳朴的性格,他们久居于一隅,彼此非亲即友,就是同住在一条街上,就算得是“街坊亲”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也说明邻居关系之密切了。所以彼此邀请“春客”达数月之久,原是不足为奇的。

  “唱灯才过又龙灯,男妇欢声动四邻,负女携儿游百病,满城都是月中人”一诗叙写正月初十至十五的龙灯会。据《兴义府志》记载:正月初十日始,城中有龙灯、花灯及唱灯之戏。元宵,城中观灯遨游,漏下三四鼓不绝,谓之“游百病”,言元宵之游,百病消除也。龙灯会期间,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灯彩,灯多数为水栖动物,有荷花灯、彩灯、鱼灯、排灯、走马灯等。而彩则大多数是旧戏台上所见的某一场面,故事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列国志》、《说岳》等说书。玩抖抖鱼和彩龙尤为热闹,锣鼓、大号齐鸣,鞭炮烟花放过不停。城郊农民也涌来观看,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在这万人空巷的游戏场中,故无怪诗人要说“唱灯才过又龙灯,男妇欢声动四邻”了。元宵节当地又称“过了年”,本地不重视吃元宵,是日必到祖坟“亮灯”,晚饭后合家来到祖坟前,用纸糊灯笼插于墓前,灯笼内点燃蜡烛,焚香纸鸣鞭炮祭祀。是夜,房前屋后,四周山野灯火闪烁,星罗棋布。

  “郊原野菜味偏浓,夏末秋初菌易逢,山下夕阳山上雨,野人入市卖鸡枞”诗句,吟咏府城风物特产鸡枞菌。

  鸡枞菌又称伞把菇、白蚁菰。它是山中美味,是野生菌中的珍品,被称之为菌中之王。鲜鸡枞味道鲜美,清香中透甘甜,但不易保存。鸡枞体丰肥,肉质细嫩、洁白如瑕,炒食、清蒸、串汤做菜清香四溢、鲜甜可口;油炸更为香脆爽口、回味无穷,故为古今中外颇为赞美的珍贵食用菌。 

  每年七、八月份雨天过后,在红壤林或田野草丛中的白蚁窝上面,鸡枞破土而出。刚出土时形如钝锥,一两天后菌盖展开如伞状,即可采食。恰在梅雨时节,安龙呈现的是“山下夕阳山上雨”美好景致,山民就会采来鸡土从,用鲜南瓜叶包着或用茅草系着叫卖。

  三

  竹枝词是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种歌谣,是我国古代颇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情韵悠长的民歌,又称竹枝、竹枝歌、衢歌、棹歌、杂事诗、纪事诗、杂诗、杂咏、杂兴等。竹枝词作为一种以吟咏风土为主的文学载体,歌咏的是下里巴人的生活世界,是底层社会的历史文本撰述。

  《兴义府城竹枝词》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具有清新俊逸、浅近质朴的特色。

  安龙山歌、盘歌等清新、活泼,曲调明快,音节和谐,富于吟诵性。从形式看,安龙民歌有严格的五言体、七言体和长短句,一般都是对偶句和轮迥叠唱,每首四句。《兴义府城竹枝词》保留着当地歌谣的遗风余韵,诗人灵活七言民歌形式,或叙事、或咏物、或写景,给人刚健、清新的感觉。安龙民歌善于把事和人作强烈对比描写,也善于以鲜明的比喻,托物言志,抒发感情。《兴义府城竹枝词》诗中“郊原野菜味偏浓,夏末秋初菌易逢,山上夕阳山下雨,野人入市卖鸡土从”就用郊原的“浓苦”野菜与“鲜美”的鸡枞进行对比,突出府城风物鸡土从的不寻常。

  其次,《兴义府城竹枝词》继承了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的语言风格。白居易诗歌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兴义府城竹枝词》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多用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真情实感。

  总之,《兴义府城竹枝词》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贵州地域文化,浓缩着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语言清新明快、质朴晓畅,实为我国文学艺术中一朵奇葩。

  作者:刘光书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