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夺目的普安三大特色文化

发布时间:2014-09-19 10:53:15

  倪咏怀

  古老的北盘江环绕着夜郎故地滚滚东流去,伐滇的庄蹻、反叛的竹王、南征的孔明……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昔日的辉煌早已消失殆尽,只留下一座座荒村野庙、一堆堆断砾残碑。然而,濮人先民创造的夜郎文明,在茫茫时空中如日月高悬,璀璨夺目。

  在对普安本土文化调查、整理、发掘过程中,经长时期的探索、研究、总结,终于“吹尽黄沙始见金”,三大特色文化浮出水面,闪亮登场。

  茶文化之源起

  茶,参与了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就形成了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首先得有茶的载体。

  关于茶叶原生地的说法,历来有不同的版本。

  第一次最肯定的说法,是1824年。英国军人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邦皮珊发现了150年的野生茶树群落,就欣喜若狂地向世界宣称“印度是世界茶叶的原生地。”

  第二次结论,是1950年。云南普洱布朗族地区发现了一株1800年的野生“茶树王”,就有了茶叶源自云南之说。

  而1980年,普安与晴隆交界处的江西坡镇东南组发现了一颗2700万年前形成的四球茶茶籽化石;2008年,普安境内的江西坡、地瓜、新店子、普白大箐,发现了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的最古老最大的野生四球茶古茶树居群;说明2700万年前,普安境内四球茶古茶树,已经郁郁葱葱,蔚然成林。

  据古生物专家称:古生物衰亡后形成化石的几率连几十万几百万分之一都不到,若不是四球古茶树大量生长之地,绝不可能孕育出茶籽化石。而孕育出茶籽化石的四球茶古茶树,又为普安县独有种。故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栽培学》第一章第一节《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中结论:“茶籽化石、四球古茶、复杂儿茶素低含量,说明普安是世界茶叶原产地的区域。”

  茶叶的最早文字记载,见诸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茶之为饮”,唐•陆羽的《茶经》说,发乎于远古时代的神农氏。

  神农氏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中的传说人物,相传他发明了医药,最早从事农业生产。而茶之为饮、百草治病、农业生产诸多发明,皆为古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

  18处史前遗址,使普安的历史上溯到5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古茶树、古人类、古陶罐,在数万年的生活实践中,经常有茶叶飘落煮水的陶罐中,让普安古人类一次次止渴生津、明目醒脑提神,才把一种偶然的行为变成一种生活的必需。无意中煮茶水的无名氏,无意中吃百草治病的无名氏,无意中种植稼禾的无名氏,诸多无名氏,形成了中国神话中神农氏的智慧化身,才有陆羽“茶与人类活动的第一次结合”之说。

  产生于古人类生活实践的茶为饮,传至夜郎国时期,有了“夜郎福娘茶”的制作工艺及其商品。

  沁透夜郎濮人少女口香体香,寄托着夜郎濮人对美好生活祝福的福娘茶,让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到夜郎公干的中郎将唐蒙赞叹不已,带回汉宫武帝尝之,龙颜大悦。茶饮流行开来,便有了汉赋大家杨雄的《方言》、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丰富着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并不胫而走,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传到英国,传到日本,传到韩国,传到全世界,成为人类的三大饮料之一。

  夜郎文化之中心

  夜郎文化,即夜郎国创造的文化;但是,夜郎国之疆域界定,又众说纷纭。

  有颇为流行的“大夜郎国”之说:纵横千万里,地跨滇东、川西南、桂西北,包括今贵州除西北一隅的全部,总面积应该在20万平方公里左右。夜郎国真有那么大,还有什么“夜郎自大”之说呢?

  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夜郎国在北盘江畔;而不是在川西南的嘉陵江畔,桂西北的红水河畔,滇东的阿卢江畔。

  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西南夷濮人族群地区(即今天所谓的“夜郎地区”),计有夜郎、且兰、句町、漏卧、同並、进桑、滇等数以十计的部落方国(夜郎只是其中之一国),夜郎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

  夜郎国的疆域四至,据《贵州通史》考证:东邻之且兰国,在今安顺市一带;西北之头兰国,即今赫章、威宁一带,亦即汉犍为郡之汉阳县地;鄨令国,则在今云南之广南、南宁至广西凌云、百色一带;西邻之漏卧,拟在今云南泸西、师宗、罗平一带……彼时之疆域、亦无明确之界定,拟为间隙之地。

  而夜郎国中心(即夜郎文化中心),于2002年近百位贵州学界精英,众口一声,在《贵州通史》里说:据文献记载所示方位,结合近年来考古材料分析,拟在普安一带。

  普安迄今为止,已发现了18处夜郎遗址,18处夜郎史前遗址(有7处为双重遗址)。其中的铜鼓山遗址,于2013年5月5日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认为“是贵州境内经过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遗址,具有重大的学术科研价值,不仅对探讨古夜郎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还可部分解决广泛流行于贵州西部、云南、广西甚至东南亚地区部分青铜器的产地,且这些青铜器造型和风格均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可能构成一个地域性考古学文化。”这个地域性考古学文化,就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夜郎文化(而非泛泛之谈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夜郎文化),真正的夜郎文化。

  商贸文化之兴盛

  普安商贸文化,始于商周。

  商周时期,夜郎地区的交通虽然面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亦非“老死不相往来”般隔绝。在西南诸部落邦国之间,本无道路,但因人类流动,每每造成间隙相通之路,商贾逐利,用之往来,就形成货物流通之商道。

  食盐,是人类最早流通的商品。虽然早有农牧生产品、猎获品与手工艺品的交易,但随地可产,唯盐罕有产地,且一经食用就不可或缺,弥补了日常生活摄取的不足,成为生活食用的必需品。精明的巴蜀商贾,看准这一商机,携巴东食盐及本土特产枸酱、蜀布、沿“国际民间商道”,经僰国(今宜仓)翻白沙古道入夜郎,换取青铜兵器,南渡牂牁江至南越(今广东),西翻乌蒙山到滇国、身毒(今印度)。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认为:广泛流行于贵州西部、广西、广东、云南、甚至东南亚各国的直内人物纹戈、一字格青铜剑等青铜器,就出自普安铜鼓山。从冶炼遗址证实,铜鼓山可日产青铜器300件左右,年产8万件以上,交易十分火爆。

  秦汉时期,“开关渠,驰山泽之禁,交易之物周流天下。”巴蜀的铁器、蜀布、食盐、笮马、髦牛、僰僮(奴隶),夜郎的青铜兵器、茶叶、蜂蜜、丹砂经白沙夜郎驿道在“南方丝绸之路”不断传销,兴盛一时。川西的蜀国、以今普安为中心的夜郎国、以今昆明为都城的滇国,都串联在“蜀布之路”的要道上,并循路之走向形成市集网络,四周扩散,成为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

  唐宋时期,朝庭长期与北方的辽国、金国、元国、西夏征战,以茶马互市方式,征集边民牧马和陕、甘、川马匹、组建骑兵与之抗衡。及至宋室南迁,“两马”来源断绝,遂转向南诏国(今大理)、土番国(今西藏)等良马生产基地,通过自杞国(今普安一带)作为中介。其时,万马归槽,成千上万的马匹行走在川、黔、滇、藏崇山峻岭间,踩踏出一条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茶马古道”。2013年5月5日,白沙古驿道作为茶马古道的地理标识,被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铜鼓山附近的上窑村、下窑村之间发现冷家塘瑶人罐窑遗址,初步认定上限在北宋仁宗后期(1040年),下限在元朝至正末年(1368年),历时320年左右,产品有灯盏、酒杯、碗碟、坛罐瓶壶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色泽赤黄黑白青紫蓝,五颜六色,畅销于茶马古道上。

  清至民国时期,青山盐行街屯盐多时达6000吨,一直是盘江八属的盐业转销中心;土布街织户达600余家,织布机1000余架,日产土布800至1000斤,每六天一场,可销土布3000余匹,从业人员3000余人,还带动印染、运输、销售行业人员1000余人。其中之“平缸青”、“ 叶兰布”尤为上品,往往被滇商、黔商一抢而空。

  沿着夜郎先民“走彝方”(外贸)的足迹,清宣统二年,青山盐行街的保云善马帮,驮起桐油、茶叶,风风火火赶到云南河西县会同大回村马帮,过元江入普洱越孟连到越南到缅甸,换回象牙、熊胆、犀牛角返贵州安顺、贵阳,一次暴富。民国初年,青山上街杨品厚与晴隆、兴仁、盘县商贾组成“德和号”商行,浩浩荡荡走彝方,来回贸易。盘江八属的土布市场、茶叶市场、盐巴市场、中药市场……因之红火,繁荣异常,故有“头青山、二龙广、三者相”之说,为夜郎商贸文化续写了新的篇章。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