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那个时代——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发布时间:2014-09-19 10:50:46

 

  荆 墨

  这些天,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真实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接地气的表达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追捧和热议。可我只看了几集,不是马少骅、唐国强、张嘉译演的不好看,而是他们演得太逼真了,让我都没有了再想象的空间。于是,我找到了由龙平平、黄亚洲、张强、魏人联合创作的同名图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想在书中慢慢重温那个改变命运的时代。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本书全景式反映了从1976年10月到1984年的重要历史,真实呈现了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邓小平访美、知青返乡、包产到户、提出“一国两制”理论等历史事件。它不仅反映邓小平个人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同时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还折射出了两代人的思想变迁。书中保留了电视剧因篇幅原因删节部分,以更广阔的视角,展现比电视剧更多的历史曲折、更深层的人物心理,让读者在大呼过瘾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心灵震撼。

  在电视剧开头紧张气氛烘托下,一个重要的会议即将在玉泉山叶剑英住所的会议室召开。剧中,由华国锋宣布“四人帮”被扣起来审查了,但剧中没有具体演出“四人帮”是如何被捕的,在哪里被捕的。但是这些细节,书中都有细致的描写,包括江青是很顺从地交出了钥匙,而王洪文有一点挣扎。而在家庭生活中,邓小平称呼大儿子邓朴方为“胖子”,书中写明,“邓小平喜欢这样叫自己的儿子,一来是邓朴方生下来就比较壮实,二来胖子这个词叫起来更显得亲人间的随和。”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书中邓小平的形象真实、可敬、可亲,领袖的韬略,普通人的情怀,都被表达得很恰当,成功塑造了一个胸怀伟大、内心丰富、视野开阔的领袖形象。书中读到了许多邓小平家庭里的生活细节:为了应对潜在的突变,卓琳拿出家里仅有的照片,依依不舍地分给几个孩子;家人把亲手制作的礼物送给邓小平,庆祝他八十岁生日;在1984年国庆节当天,即将出席阅兵仪式的邓小平,早餐依旧吃的“老三样”:包子、稀饭、咸菜……这些细节,把邓小平的内心和神采,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为之感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即在领导人、历史事件外,穿插着小人物的命运。全书没有单一展现邓小平,而是塑造了50多位历史人物,以及医生、学生、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士。如夏建国、田源、任燕、田志远等几个虚构人物,对于扩大作品视野,连接领袖人物、完整结构作品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躲什么躲!老子大不了当谭嗣同第二!”当书中人物夏建国说出这句话时,说明邓小平也已经被“刀架在脖子上”了。以虚构人物为核心的这条线索,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勾勒大时代的命运。与邓小平的那条线索交错并行,很自然,不生硬,读起来令人信服。

  历史转折的八年,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命运,改变了几代知识分子的境遇,改变了此后数代人的生活。这种改变,邓小平是首功,但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集体智慧,不能抹杀那一代革命家的贡献。书中没有单一展现邓小平,还刻画了他的同事们、战友们。比如,书中的王震以一个农垦老战士的身份出现,饱含对边疆的深情和对知识青年的关爱;又如,“文革”前就遭受残酷迫害,导致双腿残疾的罗瑞卿,要战士们把他抬起来,重新做他的“罗长子”,带领大家跑步前进等,勾勒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这些大量具体而微的细节,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读完全书,感觉这是一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令人屡屡落泪的作品。它是故事,却远远超越故事,它是历史,却充满反思与憧憬。它告诉我们历史不容回避,现实不容回避,真实才能征服读者。这本书启发我们,要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不仅要看到真实的故事,更要体会中国走到今天的沉重脚步,看到那些坑坑洼洼的脚印有多么艰难和结实。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