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有节的布依竹文化

发布时间:2014-09-19 10:49:57

  文/图 蒙荣荣

  位于南北盘江流域的黔西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在气候上属于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年平均气温10-20℃,年平均降雨量900-1500毫米,无霜期高达250天以上,为植物,尤其是竹子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祖祖辈辈居住、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布依族群众喜欢种植竹子,用竹子作为生产、生活用具,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

  ——种竹、爱竹。相传古时候,布依族有一王,他刚出生三个月,父母因祸牵连,遭到灭族之灾,母亲急中生智,把他藏在竹节里,然后放到北盘江上游,任其顺水往下漂,他漂到水丰(今贞丰县)被一家无儿无女的两老救起抚养,长大后成为布依族的王,保护布依族地方不受外来侵害。所以至今布依族都一直崇拜竹。每个村寨的四周,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栽种着竹子,每家每户都爱护竹子。据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盘江八县盛产斑竹、紫竹、苦竹、筋竹、箭竹、锦竹、水竹、丛竹、凤尾竹、潇湘竹、画眉竹等十余种竹子。布依人在祭祀祖先时吟唱的《祭祖经》中有这样的唱词:“尊敬的祖宗啊,请你从那竹中来,来享受儿女的酒和鱼。”而布依族即是竹王传说中提到的僚人后裔,可见布依族与竹有不解之缘。有关布依族竹王的传说,在《华阳国志•南中志》里就有记载:“有竹王者,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随雄夷濮(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后夷濮阻城,咸怨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令竹王三郎神是也”。据《华阳国志》记载中,可以确定竹王传说产生在豚水一带。而豚水又在哪里?《水经注》中说:“郁水即豚水也,豚水东北流经淡藁县东,径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水经注》和《华阳国志》中的豚水,指的都是发源于云南,流经夜郎腹地的北盘江。《华阳国志》中还记载:“夜郎县有郡治。有豚水通(广)郁林。有竹王三郎祠,甚有灵响也。”《后汉书》也记载:“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从这些记载中可看出,竹王传说流传的中心是豚水流经的夜郎县。在一二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竹王传说围绕着夜郎县这个中心点形成了一个不小的“传说圈”,其中包括了南北盘江流域地区。

  ——竹编文化。用竹子编制生产生活用具,是布依人优秀的传统工艺,是历代布依人通过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并形成竹编文化。

  布依族竹编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非常高,这些生产技艺是历代布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布依族竹编的主要原料是本地产的各类竹子,主要工序为:1、选竹,根据所编器物,选择竹料。2、裁竹,根据所需尺寸,用锯子把竹子裁成符合尺寸的竹节。3、破篾,将选好的竹料按照竹编器物要求的尺寸、厚薄破成相应宽度、厚度的篾条、篾柱、篾丝等。4、打磨,用刮刀或砂纸将破好的竹料毛边打磨光滑,使之不刺、割手。5、烘烤,将所用竹料烘烤使之软绵,便于镶嵌和定型。6、上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配好的颜料同篾条在锅里煮;二是直接用火熏竹料。7、编织,按照所编器物图案搭好骨架,然后根据造型进行编织。编织工序因所编器具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竹编代表作品主要有小提篮、竹桌椅、有盖提篮、饭盒、细斗笠、巴郎果、雀笼(画眉笼、黄豆雀笼、斑鸠笼)等;基本特征是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工艺流程复杂,技术难度大;成本低,经济实用。

  作为布依族传统的编织技艺之一,竹编真实地反映了历代布依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作为布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竹编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并为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极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文化价值。竹编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延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长期以来,竹编工艺作为布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族人民创造力的具体体现,真实地反映了历代布依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在布依族社会中世代流传,是布依族文化和社会个性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2、科学认识价值。布依族竹编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非常高,这些生产技艺是历代布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3、审美艺术价值。布依族竹编产品不仅结实、轻巧、耐用,而且构思奇特,做工巧妙,工艺精湛,匠心独运,花纹图案丰富,美观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许多产品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因而收藏价值极高。4、经济开发价值。历史上,布依族竹编工艺非常发达,在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竹编解决了当地相当数量人员的生活问题,在相对封闭的布依族社会,竹编产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的必需品,如筛子、簸箕、米筐、背箩、晒席等。其次,竹编产品远销贵阳、南宁、昆明等地,对百姓经济创收都有重大贡献。因此,经济开发可以促进贞丰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竹宗教文化。布依族的竹崇拜主要表现在特定的与人生礼仪有关的求子、丧葬、敬神、祛病的宗教仪式活动中。

  求子仪式。请摩师选择吉日,设祭坛,供祭品,并按传统的礼节,摆上象征神灵的“新鲜竹子”,摩师祭神的诵词内容包括“人类诞生以竹保佑”、“人的灵魂从竹而生”、“独子与竹为伴”、“搭花桥和采天花”、“年老逝世随竹升天”、“氏族神房每年更换新竹子”等等。在晴隆、贞丰等地的盘江两岸的布依族举行祈福求子仪式时,由摩师采用新鲜大楠竹破成一个船形,竹船上扎茅草人,茅草人身上缠一支竹制船桨作为祈子的神物,在举行仪式时将此物放在自家的水缸脚祭祀,认为船渡魂魄过江,孕妇也能顺利生下孩子。若遇独子的人家,家长害怕独子难以成长,要请摩师祭神,栽上金竹一 蓬,意为“神竹与儿作伴,护儿生长”,故栽竹的时候都很细心,必须保证其成活。摩师在祭词中祝贺独子“马能洋,上能魏”(意为像竹一样生长,如树木不惧风霜)。仪式后,在独子18—20岁之前,竹子不能任意砍伐,若需用竹,则要用酒肉再行祭供神竹后,由独子亲自砍下第一棵竹子,其他人才能采用。布依族相信竹子会带来人丁兴旺,保佑独子健康平安,以后像竹子一样子孙昌盛。布依族妇女结婚后,如果数年不育,要找“迷拉婆”、布摩来择日搭花桥。认为搭了花桥,王母娘娘就会送来子女。贞丰一带的花桥,是用一对竹子为桥柱和桥梁,将红绿纸剪成许多人形(红纸表示男孩,绿纸表示女孩)放在花桥上,迷拉婆在房外举行仪式跳跳唱 唱,随后用一根白线从花桥牵到村外,爬过的昆虫被认为是龙王贵子,主人把它捉起来,放在花桥上。仪式结束后,将桥安置在媳妇房门上或床头上方,一直放到女方年老无生育能力为止。如妇女怀孕生子,主人家就要杀猪还愿。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婚姻的缔结对于家庭是头等大事,但新生命的降临才是这喜事的结果。竹子,不仅带来了新的生命,人们还寄望它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丧葬仪式。在老人逝世的超度仪式中,布依摩师就诵《祭祖经》和《古谢经》。最典型的是死者的灵幡必须采用大楠竹(竹尖留有竹叶)作为死者灵魂回归祖先住地,升到天堂的必由之路。所以所选的楠竹需要竹节均匀、不准折断竹尖,砍伐时不能让竹倒地。魂幡立于丧家屋旁,进行砍牛祭祖礼,由死者的大女婿用刀劈断竹尖,表示阴阳之隔。从此,死者灵魂告别阳间,随竹升到天堂。出丧时,孝子肩扛楠竹走在棺材前,意为“神竹引路”。安葬完毕后,将楠竹插于坟上,以后就按期祭扫。《祭诅经》在请魂时念道:“请你从那水竹口,你从水竹来,你从那楠竹口,你从楠竹来,享儿孙酒,来享儿孙鱼……”在一些布依族的丧葬中,送祖归天时还有“栽龙戈”(汉语叫望山钱杆)的习俗,举行这个仪式时,是在丧葬习俗中的赶鬼场的前几天,做客的这家人要请十多人带着唢呐锣鼓,用饭箩装着糯米饭,到长有大斑竹的寨子去寻求“龙戈”。求“龙戈”要提一壶酒,一只鸡去拜竹子的主人,请求同意砍竹去做“龙戈”。然后烧钱烧纸,放鞭炮,跪着将竹子砍倒。在竹子根底下埋一个小铜钱,意思是布依族祖宗在古代就已经用钱买下了这根竹子给死者做“龙戈”,死者将会沿着迁徙来的路线上天。抬“龙戈”回来的路上,每逢一个寨子就要吹一调唢呐。把“龙戈”抬回家后,要把它放在屋檐下专人看管,不能让鸡、狗、猫等动物爬过。然后由老摩公用白纸扎望山钱,纸人、纸马做“求骆”(“求骆”即祖宗通往部落的桥),“求骆”是根据不同姓氏的字头做的,有用红纸,有用白纸,传说红纸的姓原来打胜仗,白纸的姓是打败仗。在“求骆”上系着一条长白纸,上面写着该姓古往今来迁徙的地名,如巴州、纳养、歪商等字样,作为祖宗上天去的路。上述准备后,由摩师在择好的时辰里唱道:“栽竹树,立绿荫,修桥补路孝子心,架天桥,修天路,栽竹送祖去归阴。”随着火炮和鞭炮齐鸣,把所有的“龙戈”统统立起来。布依人认为,人死只是身体的消亡,灵魂依然存在,身体死后灵魂无所寄托,飘浮游荡,因此,需要为死者设置灵位,作为灵魂的寄托处所。

  敬神仪式。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村寨都有一种村寨神房,它就是各家各户祖灵的共同住所,布依语称它为“抱吉兜”,由于这里同一村寨都是同一姓氏,故“抱吉兜”实际上是氏族神的象征。神房高约3米,用楠竹搭成三层,上层供酒六杯,中层供土布和织布梭子,下层供鱼、公鸡和猪肉。它是全寨最神圣的地方,平时不准牛马牲畜从神房前走过。神房上还盖半圆型竹制屋面,称“架跃”。每年除夕夜,各家都持酒肉前往祭供,表示接祖先回家过年。这个神房屋面每年都由寨老按古代年底修理住宅的风俗换上新竹。

  祛病仪式。在布依村寨,为了防瘟疫而种竹来保寨,称为“呆板”。古时,有的村寨若遇突发疾病或伤寒而久治不愈者,就要举行“呆板”,这种仪式由寨老主持,挖新鲜的竹子四棵来祭祀。全寨就出钱、米等买牛、公鸡祭神,摩师用鸡血淋于竹上,然后就带领全寨人将神竹栽于四方路口,祭词称四根竹子为“四位老人”,恭请他们守护村寨,不让“疫鬼”侵入。每户家长聚集饮酒,吃剩的酒菜只能倒于祭场之中。如果平时哪家老人生病,则要举行“邦郎”仪式“为老人补力”。举行“邦郎”是要祭供四棵金竹,用公鸡、猪肉、糯米酒酿等,祭祀后将金竹插于四角房屋以“驱除病鬼”,这种金竹上挂特制的纸条,称为“沙马”。祭词中有:“祭祀此家四房角,插四棵金竹,祭后此家四房角,插四棵楠竹,鬼来你要挡,神来你要保……”

  为了防病防灾,布依族还进行“扫寨”。扫寨的那天,全寨的人要到山上去砍竹子,把竹削成竹签,削好后的竹签要分别插入寨子的大路上,每根竹签中间,还要用草绳分别串起来,这根草绳也必须是当天从山上割野草来搓成的,凡是外人这天不得进入寨子,等整个寨子围好后,大家会把摩师请来进行扫寨。他们相信竹神,认为竹神在特定的人生礼仪中具有神圣的保护作用。竹神不仅与人口繁衍,家庭兴旺关系密切,而且对祛病除邪有特殊效用,人类依靠竹神才能出世,灵魂从竹而来,人死后随竹升天。 

  ——布依族竹崇拜的文化功能。布依族的竹崇拜就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生命的延续、种族的繁衍、人口的增长,在古代是民族、部落的大事。因此,对于布依族的先民来说,人类自身的生产,比物质的生产更加重要,但由于当时的生活艰辛和环境的恶劣,加上医疗卫生知识贫乏,妇女的生育率和婴儿的成活率极低,在欲望与现实十分矛盾的情况下,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面对生殖力极强的各种动植物,产生了生殖崇拜的观念,并采取“巫术感应”企以达到生殖之目的。布依族的生殖崇拜主要表现在以竹求子的巫术活动中。竹的生长力旺盛,房前屋后,河湖之畔,郊荒野坝,贫瘠山岗,都有其繁育生存之地。竹的这一特征,被道教运用“交感巫术”的“相似律”和“接触力”原则引进宗教领域而成为宗教符号,起着“大致继嗣,孕既保全”的招子功能。由于崇拜群体相信人与崇拜对象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因此也存在着互相影响的交感关系,彼此都有互相感应的力量。崇拜可影响人的境遇,也可影响崇拜物的生活。因此在崇拜中就出现了交感巫术。即通过崇拜物而影响奉此崇拜的群体或个人。布依族先民相信竹子与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认为出生的婴儿是食用或接触自然物的精灵进入人体的结果,是那种精灵的转世。因此,就有“人类诞生以竹保佑”、“人的灵魂从竹而生”,“独子与竹为伴”等宗教观念。布依族的这些竹崇拜信仰反映出了竹作为宗教符号的文化功能,有助于缓解和减少久盼得子却不得所唤起的焦虑感,给予继嗣者以希望和信心,并相信竹会带来人丁兴旺,保佑独子平安,以后会像竹子一样子孙昌盛。

  布依族中由寨老主持请竹神驱除“疫鬼”、平时老人生病为他举行的“邦郎”等仪式都充分体现了孝文化在人们心中的一种传承。竹的生命力强,生长周期长。竹崇拜作为一种宗教符号的驱病延寿功能适应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特征。竹驱病延寿的巫术功能进一步泛化,具有了驱邪避穰的作用。

  从布依族竹崇拜中,可以看到:竹在人们的观念中,它既能表现强烈的生命呼唤,满足他们热切的求子渴望,又能唱出高亢的生命赞歌,给新生命予康吉的祝福。还可以进入寿诞礼仪,昭示出后喻文化的价值取向;竹既有祈子延寿的宗教作用,又有驱邪避鬼的符咒功能。也正因为如此,布依族的竹崇拜才得以延续至今,并渗透和影响着他们的文化心理,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独特民族竹文化。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