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县屯脚镇鲤鱼村:大力发展民族乡村旅游

发布时间:2014-09-19 11:04:33

 

鲤鱼村长桌宴(资料图片)。

  鲤鱼村位于屯脚镇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国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辖28个村民组,1255户4859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88%,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该村土地肥沃,有在册耕地3197亩,其中:水田2504亩,旱地693亩,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苡仁米等作物;林地8266亩,其中经果林1500余亩,牧草地2000余亩。水资源富足,有三角坝水库,库容量408万立方米,还有鲤鱼大小龙潭,其水质清纯,恒温、恒量,适宜冷水性鱼类繁殖生长。交通便捷,毗邻兴(仁)至安(龙)公路,屯(脚)至巴(铃)公路穿境而过,村组道路纵横。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古朴厚重,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旅游宝地。

  自然景观有鲤鱼湖、鲤鱼大小龙潭、仙人桥、天坑、喳啦古营盘等;人文景观有苗族板凳舞、苗族飞歌、“中国龙”苗族刺绣领带,还有“牛头祭祀”、婚、丧等习俗,酒、茶、饮食等文化。 

  在同步小康创建中,该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核心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村经济不发达,广大农民不富裕,一切都是空谈。鲤鱼村发展民族乡村旅游的各种资源优势突出,因而该村将民族乡村旅游定位为鲤鱼村的核心产业,在规划建设其它产业时都尽可能地考虑双重效应,即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可服务于民族乡村旅游。从这点认识出发,村两委制定了“以一促三、以三带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大力发展以观光农业、新型农业、特色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此来促进民族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反过来旅游业又带动以新型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两大主导产业互动并进,相得益彰。根据这个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几年的发展,鲤鱼村现已建成姬松茸食用菌栽培大棚100个、五星枇杷种植基地1000亩、梨树基地2000亩,发展农户种植金银花1000亩、苡仁米1000亩,养殖大鲵1000尾、鹅10000只。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该村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各种项目和资金,结合鲤鱼村民族乡村旅游实际,大力完善各种基础设施,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一是争取城乡建设资金680万元,按统一设计格调,实施民居立体改造165栋。二是利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488.25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14户,着力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三是采用BT模式引进资金560余万元,提升打造了民族文化广场,新建了风雨廊桥、文化长廊。四是整合中央民族发展资金、省级“四在农家”建设资金和州级财政资金120万元,新建了民族博物馆。五是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00余万元,实施鲤鱼坝进寨主路油化1.5公里、村组道路硬化5公里、串户路硬化2.2公里、庭院硬化3600平方米,安装了生态节能路灯140盏,购买了垃圾车一台、可卸式垃圾箱5个。六是整合省级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和其它项目资金50余万元,建成埋地式污水收集氧化池3个、公厕2个、垃圾集中堆放站2个、排水沟渠1.5千米,安装了多功能环保垃圾箱20个。七是利用州、县新农村建设资金100余万元,新建了进寨广场、文化浮雕墙等设施设备,并配备安装了红木楹联150对,种植了绿化树、花、草等,对村容寨貌进行全面整治。 

  三抓民族文化建设,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该村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这两年,村里兴建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浮雕文化墙、民族博物馆、风雨廊桥等设施,组建了民族歌舞表演队伍,兴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按苗族传统建筑格调统一改造了民居。这些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展示了民族风情。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已连续在该村举办了十三届,提升了知名度,推进了民族生态旅游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鲤鱼坝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二是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趋于完善,村组道路硬化(油化)率达60%以上,串户路硬化率达50%以上,通电率达100%,安全饮水率达80%以上,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良好,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讯、体育、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各种设施大为改善,特别是鲤鱼坝苗寨,各种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三是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发展观念进一步转变,婚育新风、道德法规、卫生习惯等进一步得到提升,农村精神文化活动丰富,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四是民族特色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游客络绎不绝,每年前来考察参观、采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客人都有10余万人,带动了当地运输、餐饮、批发零售、民族服饰及旅游精品加工、表演服务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