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香苗族板凳舞

发布时间:2014-10-24 12:56:46

  莫苍知

  在南北盘流域随处可见苗族板凳舞:苗家庭院、民族节日的大小舞台,学校数千人的板凳舞课间操,万人苗族板凳舞申报上海基尼斯纪录,苗族板凳舞该是很火了吧,但问到苗族板凳舞的来历和发源地,许多人不知道,苗族板凳舞发源地,是安龙县洒雨镇瓦村科香苗寨。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应邀参加安龙县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承担苗族板凳舞的申报文本制作。当时我和县文化局、洒雨镇文化站的两位同事,来到洒雨镇瓦村科香苗寨,在苗族的板凳舞省级传承人杨占辉家火塘边,摆了一整晚的龙门阵,终于把苗族板凳舞来龙去脉搞清楚。

  科香苗寨距安龙县城54公里,座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高山盆地里,这里群山环锁,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山外。寨子的四周是莽莽的原始森林,苗族民居层层叠叠顺山而建;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那黄橙橙的柿子,那茂林修竹;庭院里那悠闲的老人,看着孙子孙女在院坝里嘻戏,远处好像有人在唱我听不懂的古歌。这里山高林深,远离市井的喧嚣,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传统生活。这里的恬静,这里的古朴,好像与外面世界没有什么瓜葛,是有点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全寨有80户400多口人,均为自称黑苗操黔东南方言的苗族。杨占辉告诉我,寨里杨、潘、龙几大姓,都是清嘉庆二年(1797年)陆续从黔东南的黄平、台江迁徙到这里,如今,寨子里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苗族服饰,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苗族迁徒说来话长,苗族《迁徒歌》唱到:“为着何事来?为啥要搬家?居住在山上,吃的是杂粮,吃的是野蒿。年成旱象重,敌兵来干扰,天干三年整,旱象三春秋,农子若虫死,僵尸遍地铺。妇女做无收,男人白干活,编对竹箩筐,担着儿女走,挑着儿女逃。”清乾隆、嘉庆年间,黔东南旱象频发粮食多年欠收。石柳邓、吴八月发动苗族人民起义,清军血腥镇压起义后,官府强迫苗族人民迁徒。嘉庆二年,清军镇压南笼府(安龙)布依族反清起义后,南笼府布依寨十室九空,清军招苗民前来租垦荒山。又有黔东南的苗族青年在清军当兵或差役到过南笼,见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于是就呼朋唤友迁徒到南笼,几经周折后定居科香。先是杨性先祖先到科香,后又带来亲戚老表潘家龙家,逐渐繁育成一个苗族大寨。

  初到科香、这里是深山老箐村,野兽经常出没。寨子里的男人为了生计,经常出门做工或狩猎,一去数日不归。晚上树林里豹子叫豺狼嚎,吓得妇女们不敢睡觉,就相约到一家的院坝里,生起一堆火敲击板凳,吓唬野兽为自己壮胆,野兽怕见到火光,听到响声不敢靠近,这是板凳舞的雏形。历史上苗族迁徒频繁生活贫困,谚语说:“老鸹无树桩,苗族无地方。”过着“吃千个水井、住万个屋基”颠沛流离的生活,视人丁的繁衍为天大喜事。苗族古歌唱到:“爸也去兰陇,妈也去兰陇,去遇到粮仓,吃了不愿回。他们去哪里,开良田好土……。”歌里说的“兰陇”就是安龙,当时叫南笼府亲辖地。苗族频繁迁徏的残酷生活现实,让他们对后代的繁衍看得比较重,科香苗寨哪家添丁生个娃娃,那是天大的喜事,都要办个小酒叫满月酒,外婆家要送背带酒礼,亲戚朋友也要来祝贺。

  办酒的第二天,婆家的亲戚吃了早饭要返家了,主家在堂屋敬酒把客人送到院坝,外婆家一位舅婆主事,让主家爷爷背着娃娃,大家围他唱歌跳舞祝福。祝福娃娃健康长大,有一个好的前程。两家还分别派出人数相等的平辈参加联欢,每人拿一对小板凳围成一个圆圈边击板凳边跳舞。当主事的舅婆提着酒壶当司仪罚酒,大家唱着飞歌伴奏,音乐是以四二拍四四拍为主,舞步是退三步进三步,强拍出左脚,弱拍出右脚,谁跳错了就罚酒。喝了酒大家兴高了,跳舞时有人故意踩别人脚背,或用臀部拱人等怪招来闹笑话,把舞蹈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苗语把这种欢庆活动叫“卡牛档”,翻成汉语即:打鼓打板凳跳舞的意思。苗族“卡牛档”后来又加入苗族传统乐器伴奏,形成基本固定形式而世代相传。苗族板凳舞通过婚姻联姻本寨嫁出姑娘传到本乡的白鸡山,传到兴仁的鲤鱼坝,传到贞丰的旗洋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土改工作进驻科香,贫苦的苗族同胞分得土地,真正当家作主成了主人,苗族人民翻了身出了头。当土改工作队完成历史性任务即将撤离科香,全寨人为欢送土改工作队,在赶排节目为联欢作准备,寨里潘仕成、潘先茂等人,对古老的“卡牛档”舞蹈重新编排,加进苗族人民平时生活的舞蹈动作。潘仕成、潘先能两人作词作曲,谱写歌曲《苗族出了头》,作为伴唱歌曲,并正式点名为苗族板凳舞,演出场合扩大到春节、二月二等喜庆的节庆日。1956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特邀科香板凳舞到都匀演出,获得舞蹈类一等奖。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特邀科香苗族板凳舞参加庆祝演出。1982年夏天,科香青年教师杨占辉,将板凳舞的动作和队形进行了较大的加工和改编,使苗族板凳舞更具欢快、活泼的特点,让苗族板凳舞走向更大的舞台。1992年,黔西南州文工团,根据《苗家出了头》的旋律,谱写《牵牛走苗家》作为正式伴奏音乐,带着苗族板凳舞到意大利演出。2006年,苗族板凳舞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对苗族板凳舞寻根访贤之行有个小花絮:原计划访问杨占辉老师后,即赶往香车河村准备下一个文本的寻访。访谈接近尾声时,天上飘起毛毛细雨,文化站的陆定龙说要当山大王了,下雨进村的泥路湿了就出不去。在洒雨镇上,陆站长说,科香路不好走,他去试了一阵路回来说车轮打滑,冲不上村边的斜坡。杨占辉老师风趣地说,人想留客天也留,于是就在火塘边的彻夜长谈,使我们对苗族板凳舞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苗族的历史和风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第二天清早就出太阳,我们等到下午3点,泥路被太阳晒干才走出科香。苗族板凳舞经过200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从苗家庭院走上社会的大舞台。苗族板凳舞演出形式热情奔放,代表了苗族独特的审美心理,体现了苗族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对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与祝福,其表演形态催人向上,代表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具有舞蹈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研究价值。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