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屯,镌刻在古墓上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4-11-21 16:25:20

  鲁屯,镌刻在古墓上的传统文化

  文/王仕学 图/胡云江

 

  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桅杆。

 

  坟前安静祥和的石狮。

 

  墓碑座上寓意深刻的图案。

  2013年初,义龙新区鲁屯镇委托我搞一个历史文化调查,为今后的城市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免在开发建设中造成破坏,影响古镇这块牌子。于是除了牌坊群之外,我们深入古镇的大街小巷、山间田野寻访调查古墓,获得不少新的资料。成果送省文物局审阅,有关专家评价很高,认为鲁屯的历史文化应重新定位。他们说,鲁屯是明初设立的千户所,千户所的掌印官李氏家族700年来一直居住在鲁屯,家谱完整,大量的清道光前后的家族墓葬完好,这些都是研究鲁屯乃至兴义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明清两朝开发大西南的难得案例,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

  恰好这时候义龙大道要穿过鲁屯千户墓群,这是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镇里决定迁移这些古墓。通过多方协商,镇里决定在一个叫款达的地方,征地20亩,将散落在鲁屯各处的鲁屯李氏家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墓迁葬在一处,打造除牌坊群之外的另一个历史文化看点。我们文物部门自然乐见其成,在鲁屯牌坊群之外打造这个点,有利于进一步理清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这些古墓有较高的书法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考古价值,集中在一起便于保护、便于欣赏,也便于研究。这一决策表现了当政者的远见。

  发掘千户墓群出土了丰富的文物,有陶瓷、银器等。另外还有一座石室墓,这座石室墓高近两米,人可以走进去,李氏后人将那些石块拍照之后,搬运到新的选址,然后又把它复原出来。石室墓在贵州是很少见的,同时一些墓葬里还发现了封棺材的铁钉,这些文物是来自江苏淮安山阳的李氏家族墓葬由中原形制向南方形制过渡的体现。

  在郑屯与鲁屯交界处一个叫烂田湾的地方,有一座李氏家族清代古墓,解放后被拆毁,盗墓贼也光顾过,墓室用碗和石灰拱成,上圆下方,寓意是天圆地方。这种墓葬形式与下五屯刘氏家族的墓葬是一致的,证实了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兴义大家族墓葬形式的相似性。这座古墓的南北山坡上立有桅杆,相互对称,完整无损。桅杆也称墓表,是墓主身份的象征。在清代,一个人读书成了秀才,可以免除劳役,秀才里面成绩优异者成为廪生或贡生,国家每年供给四石粮食,让其专心从事教书之类的事务,也就是专职脑力劳动者,死后就可以立桅杆,这种待遇惠及三代:父母、妻子、儿子。修郑鲁万工业园区大道,这座墓的一棵桅杆要迁移,李氏后人就用大型挖机往上拔,不料基座与桅杆结合得太紧,往上拔的时候将桅杆连座子从土里拔出来,据说是用石灰和豆浆凝固而成的。桅杆的中部有一个承露盘,方形,像官印,又像方形钱孔,象征富贵。承露盘四周有精美的雕刻,大致也是文武双全之类的主题。中央有五个孔,中间一个大一些,桅杆就从其中穿过,其余四个稍小的圆孔环绕。专家说寓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即五行,中央那个孔代表土,其余四个代表“金木水火”,方位是“西东南北”。没想到,一棵桅杆竟有那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山下有口水井,人们用平整的围坟石扣水井,墓碑用来洗衣服,常年累月,墓碑上的字都磨不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氏后人乃瑞先生将这些石碑移至千户墓群保护起来。

  在鲁屯古镇的入口,李氏家族后人李斯勇将李廷柯墓前的一对石狮和一些残件从郑屯三家寨搬了过来,准备放进祖茔保护。李廷柯是清乾隆兴义举人、嘉庆福建汀州知府李明心的父亲,曾任安顺府训导,墓被毁。残存的狮子,石质不太好,有风化的迹象,但肥硕,闭口,取静,取守势,卧在那里,像一对温顺的宠物,陪伴着墓主,反映了清代文化的沉稳与成熟,全然没有今天墓前石狮的张牙舞爪,与现代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是不同的。

  在马鞍山有一座古墓,墓主是李明心的孙子李汝谐。李明心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死得早,留下长孙汝谐。李明心在四川隆昌任知县的时候,将儿媳胡氏及孙子接到四川。后李明心调任台湾淡水同知,路途遥远,不准带家属,只好将汝谐母子俩送回家乡。该墓碑录记载:

  公讳汝谐,字用和,号纯齐,生于甲辰年(乾隆四十九年,即178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时,乃原任汀州府镜涵公之家孙,纡青公之长也。三岁父殁,赖母氏胡孺人抚育。年十一,乃祖赴四川隆昌县任,延师课读,因为订婚于成都王氏焉,及镜涵公擢升淡水同知,以路远弗克随任,遂为公毕婚。命奉母寄居黔省城内,摒当家务,致废攻读,及乃为公纳粟县丞。甲子年镜涵公升汀州守,以年过八旬致政旋里,公亦奉母同归,买宅于郡城之东关居焉。公以长孙承重例,应终养,平居除定省外,惟以花酒自娱,虽身处富贵,不屑膏粱之气。待胡孺人寿终郡城,公尽哀尽礼,奉柩归葬鲁屯。镜涵公命与胞叔小莲公析产,公惟守大义,不计锱铢,乡里咸称颂之。至癸未年(1823年)甲申(1824年)二年,镜涵公与小莲公相继辞世,公叠遭大故,殊费心力,乙酉年(1825年)营葬后,竟一病不起,卜兆于阿衣当屠公人墓侧,寅山申向。公生平持己以□,接物以和,居家以俭,教子以严,至敦宗睦族,济困扶危,乃公生性如是,秉于性也。

  这些记载与保存完好的《李明心墓志铭》《胡太夫人墓志铭》等相印证,反映了清朝中期密切的黔台关系。墓碑录作者是清嘉庆贡生鲁屯人李学达,他曾任贵州清溪训导,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管文教的官员。李汝谐墓前有一对桅杆,其中一棵有损毁,一对石狮,有残缺。碑座的耕读图案简洁生动,碑文楷体,坊额题“小蓬莱”三字,严整精美,两侧有楹联,既是书法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东瓜林有座古墓,墓主是李龙章,墓碑录是一个叫任龙的举人写的,内容如下:

  先生讳龙章,字云从,金陵望族,黔省名家中宪大夫榜公之会孙,庠生先齐公之长嗣也。少英敏,志气贞立,览六经,综图纬,绰然风雅之望矣。补弟子贡,后屡赴秋闱,艰于科目,年方四十遂弃举子业,而属志陶成,袪(音区)蒙裁达,乡邑赖焉。立身立行准以古人,泽以诗书,慎温清于二人,锡维穆于诸弟。朝夕书欢,内外无间,于乡党则恂恂焉彬彬焉,所谓闾里之楷模,一邦之俊彦。

  于先生乎遇之丁巳兵燹之后,先生携子弟侄,言旋梓里绍□裘之业,振堂构之基,二三嗣君之后先,继美文,翰武略,均到泮水胶庠,兰茁其芽,涓涓竟秀,夫非教子有方,累仁积德,曷克至此?子与长君聘之应教,鲁土相与游,好德而文。爰悉先生生平,兹属志于余,不揣荒陋为录,厥其梗概以谋不朽之事,云尔为志。

  李龙章是一个贡生,长期在鲁屯从事教学,有雅趣,善诗文,在当时鲁屯、郑屯一带很有影响,他的墓碑录反映了他作为清代教师的生平,是鲁屯清代教育不可多得的史料。这些文字点出了李龙章为人师表的品格,他教学成绩突出,其门下不少学生考上秀才。碑文圆润饱满,结构完整,开启传承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却反映了鲁屯嘉庆道光期间文化教育的发达。从《兴义府志》《民国兴义县志》来看,这位举人不是兴义县人氏。另一位郎岱举人赖相贞也在鲁屯从事了五十多年的教学。这样看来,鲁屯作为当时兴义县的文化教育中心,是当之无愧的。兴义县城黄草坝的笔山书院吸引大批举人进士秀才任教,是光绪年间的事,鲁屯比黄草坝至少早了五十多年。

  九丘田附近还有几座古墓,几乎都有墓碑录和桅杆,这些古墓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墓主后辈人丁稀少,为了解决祭扫的开支,墓主会免掉田租,让佃户担当看护墓葬和每年祭扫的重任,并在碑上逐一写明,也有监督执行的作用。田地的单位不用亩,而是用“印”,在贵州山区人们常用播撒的种子数量来估算面积,十印(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这与清代地契的描述是一致的。

  2014年5月,我们与鲁屯李氏后人一道到一个叫三岔地的村庄,寻找李明心儿媳妇的墓。李明心的小儿子李振清继他父亲之后也担任过淡水同知。在台湾任职不能带家属,他妻子就在鲁屯操持家务,教育子女,邻里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被誉为“女丈夫”。墓碑的坊额有这三个字,前几年被乃瑞先生搬到祖茔保护,可惜桅杆及墓碑全毁,仅存碑座。

  该墓碑的碑座长近4米,宽近2米,高为0.5米,在没有现代开采工具和运输工具的情况下,要将3吨重的石块整体切割出来,是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的。碑座正面有三幅雕刻,四周用如意图案装饰,每幅雕塑之间用立体的竹节隔开,从右至左分别是鸳鸯戏水、双鹿静卧、玉兔桂树。“鸳鸯戏水”用半圆的线条刻画波浪,动感十足,鸳鸯一前一后,充满柔情,鸳鸯伏于水面,寓意“富”。“双鹿静卧”,鹿在树下静卧,悠闲和睦,寓意“禄”、“寿”。“桂树玉兔”则取材古代有关月亮的传说,双兔吃草,不远处是虬枝满天的桂树,寓意“贵”、“金贵”。这些图案一反碑座图案的严肃刻板,线条简洁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取材、构思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的阴柔之美,与墓主的性别、生平非常吻合。大家欣赏,玩味,赞叹,同时讨论这大家伙在新址的摆放方式。墓主的人生经历具有极强的故事性,碑座的雕刻也很有故事性,在新址一定抢眼。一座古墓价值的高低并不在于它陪葬品的贵重与否,而在于它的碑文内容是否丰富,与当地的历史事件、经济文化发展是否有印证作用,它的雕刻、墓碑的形制是否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按这些标准衡量现在的墓碑,虽然很大很雄伟,但是纯手工制造,雕刻、轮廓、造型生硬、机械、千篇一律,切割痕迹明显,加之现代很少有人能用文言文写作,没有丰富的碑文,也就没有文化内涵,若干年后也不过是几块呆板的石头而已。对比之下,这些清代古墓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走进鲁屯,人们惊叹于牌坊的恢宏气势,那是书法、雕刻、诗词等完美结合的艺术品,但是牌坊设计规划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需要大量技艺精湛的石匠。牌坊是为死者立的,墓碑也是为死者立的,从一定角度来说,古墓是巨大牌坊的微缩和演练。调查、寻找这些散落在山间与牌坊同时代的古墓,就是触摸产生牌坊的土壤。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鲁屯牌坊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和孤立的,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土壤依旧在那山野里保留着保护着,滋养着牌坊,调查、整理它,对牌坊的研究有烘云托月的效果。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