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益阳名人

桑梓情——台胞汪锡麟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5-08-27 14:37:27

  清明,细雨霏霏,在两岸直接“三通”后的首个清明节,桃江县马迹塘镇九岗山村几百乡亲集聚在“乡友会活动中心”—— 一幢新建的大四合院里,举行了隆重的扫墓公祭活动,并以热烈的方式欢迎这个大院的捐建者——台胞汪锡麟、吕秀玉夫妇回乡寻根谒祖。

  

  (图为汪锡麟、吕秀玉夫妇)

  短暂寒喧,同族同根,这位85高龄的老人像久别的亲人般紧紧握着记者的手,一声声“姑姑、姑姑!”叫得情真意切,容不得晚生不好意思,汪锡麟便开口了:“我们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宗族是每一个民族的细胞,宗族强大了整个民族就会强大,子孙后代生生不息传承的就是这种传统与文化 ,这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你的辈份大,我们就该尊敬你,这就是孝道,这就是文明……”一脉相承的亲情迅速化解了隔膜与距离感。一个台湾老兵的形象渐渐清晰——

  这是一个戎马倥偬,出生入死,曾身中18发子弹,因衣服结冰,仅伤了手臂的抗日英雄;

  这是一个当19岁的儿子遭遇车祸夭折时,他毅然捐出儿子所有有用器官的大义父亲;

  这是一个情系家乡的热血赤子,80多岁还在边上班边种菜,积攒的每一分钱都用来支援故乡的建设事业,为了让资水溪河两岸孩子能平安上学,两岸农民方便耕作,他在十多年前就为家乡捐建了一座大桥,让河溪两岸天堑变成了通途,去年他又捐资24万多元修建了这个“乡友活动中心”与“九岗山村幼儿园”。

  这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在部队和社会上获得过137项荣誉的铮铮铁汉;

  这是一个马英九的铁杆支持者,马英九曾多次写信给他表示感谢的一介平民。

  这是一个反对台独,渴望祖国统一,关注大陆发展的仁人志士,对大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他都用心剪辑保存,共剪辑厚厚的74大册;

  4 月8日,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播出了他的专题节目,四邻八乡都在传颂着他的故事……

  听他叙说自己的历史,那是怎样一种沧桑的风情——

  战事

  我的父母靠两双手养活我们10个兄弟姐妹,大哥二哥相继过继给亲房做崽,父母对我十分宠爱,1942年我顶替二哥当兵,离家时,母亲想借点米煮饭给我吃,没有借到,父亲送我,父子俩饿着肚子到马迹塘区公所,父亲饿着回家,我到晚上七点才吃到饭。后来到桃花江常益师管区当兵,当时国家很穷,军人只吃两餐,而且吃不饱,我个子小,抢不过他们,每餐只吃到一碗饭。8月份编队到常德53军山炮营,还是吃不饱饭,后来部队抢饭抢得打架,只好把饭过秤,以排为单位发到班里,虽然不抢了,但还是吃不饱。1942年12月我从常德挑炮弹到云南昆明,从湖南经贵州,走了8个月,我身上长满了疥疮,磨得我没法活下去,1944年,我随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的中国远征军,参加滇西战役,共17万人参战,45天下来,剩下7万人不到,我们45天没有干过一根纱,全身泡得像松树皮一样。战场死的10万多人,大部分是我们湖南子弟,想起来现在都在心痛,我虽九死一生,终归捡回了了一条命。

  家事

  有许多人总认为台湾人都很有钱,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钱从何来?台湾被小日本统治50年,把台湾搜刮一空,除了台湾的水和泥土外,其他物资都被小日本运走了,在人员方面,年轻男女,男的当兵,女的当妓女,剩下的老幼病残,这些人怎么能养家活口。那种悲惨的景象,使人想来心酸流泪。以我们军人来说,哪个部队有三餐饭吃,连两餐都吃不饱。1949年,台湾百分之九十的人民,吃的都是蕃薯干、蕃薯叶,吃肉那是很新鲜的事。我是1953年8月从越南回台湾的,穷得干干净净,打着赤脚,身上仅穿一条短裤,一件背心,总而言之,苦不堪言。心里想的是打回老家,过上好日子。后来,生活慢慢地改善,每月都有薪水。我在军中40年之久,阶级不高,兵阶只有两年,有38年的时间担任基层军官,直到退役。我在没有结婚以前,一直身无分文,我的钱都花在士兵身上了。我想士兵是我们当官的本钱,我没有打过一个兵,我所领导的士兵生病了看医生,士兵的家人来探亲,都是我花钱招待。

  直到1964年,我要结婚了,参加部队举行的集体婚礼,当时有18对新人结婚,有17对是坐小车来结婚礼堂的。我们饿了两天的肚子,花钱租来结婚礼服和鞋子,天下着雨,生怕淋湿它们,只好打着赤脚,抱着礼服,提着鞋子,撑着雨伞,走了4公里的路采赶到结婚礼堂,当时那种慌乱、羞愧,被人看不起的感觉全都集中在我俩身上,那种狼狈不堪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典礼结束后,17对新人乘车去吃喜酒,我们依旧打着赤脚,抱着礼服,提着鞋子,撑着雨伞,到下午4点才走回家里。新娘往床上坐,直冒冷汗,我赶快提水烧茶,给她喝了一碗热茶后,跑步去部队找行政官借了50元钱,买了5斤米、两个鸡蛋、两块豆腐和一把小白菜,我们就这样简简单单地结了婚,连自己的岳母都不敢通知,怕出丑。

  我离家出来当兵的那天已有3天没有吃东西,结婚时我饿了2天。我深知饿的味道。那次集体婚礼上报到司令部的有74对,最后只核准了18对,我太太当时只有14岁,根本就没有到法定年龄,是得到了上级长官特准的。我不是一个马虎的人,我活了几十年,一直在牺牲自己、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原谅他人,我一直这么认为人生最大的价值是在为人、不为己,是为公,不自私。作为一名军人就是保国卫民,否则就是没有忠于职守,内心时时刻刻不忘祖国的强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虽然,这些是没有完成,但是,有了这份意念也就成功了一半。我没有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我不做坏事,不作没有良心的事。怎么活着,怎样的结局,是好是坏,那都是命的安排,我自己没有做主的权利,但我相信,平安是福,善有善终,好有好报。

  心事

  我回大陆,想做的有四件事:一为父母修坟立碑;二是修桥,三是建这个“乡友活动中心”与“幼儿园”,四是要以我儿子的名义修一座桥或者学校,我儿子是在部队因公出车祸身亡的,他去世时我替他捐出了他所有有用的器官,他去世15年了,我分分秒秒都在思念他,(老人泣不成声,这个话题的采访没有深入)前三个愿望都完成了,现在我在努力做第四件事,修桥时,有人劝戒我不要修,把钱分给家乡的亲人用。但我记得,8岁时,我和父亲上山打柴归来,在龙车壩过溪时,我掉进了溪水中,父亲把我救起时说:如果我哪天有了钱,我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桥,当时村民嘲笑我父亲:如果你能修得起桥那太阳会从西边出来,所以我想替父亲完成宿愿,我把这个愿望跟太太说了,太太当即就同意修桥的钱归她出,那时,我太太1天上16小时的班,从家里到公司还要在路上走2个小时,1天只有24小时,上班花去18小时,还有多少时间休息?她这样上班一共上了38年。她把赚来的钱捐出来修桥。这次回家我要在桥前为她拍张照片,留着纪念。修“乡友活动中心 ”的钱也来之不易。 我80岁到公司上班,情况是这样的:在民国88年6月28日我心脏手术开刀,在床上睡了一年不能动,也不准动,老婆、女儿都要上班,老婆在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她就利用这点时间来医院照顾我。休息8个多月后,我开始开垦菜地,种菜卖。你们知道我的菜地有多大吗?有4亩多地,我不分日夜的开垦,有一天中午,我累了,于是就在菜地边上睡着了,开是做梦了,在梦中梦见儿子从金门回来,他对我说“爸,种菜很累吧?”我回答“有时很累。”他说找个地方上班比较好,我说爸爸这么大年纪了去哪里上班啊,他说去找吗。就在这时候我突然醒来了。自言自语说怎么做了这样的梦。回到家里跟太太说作梦梦见儿子了,话还未说完,电话响了,一接是我原来上班的公司宋小姐打来的,她要我回公司一趟。

  我没有回公司,第二天公司总经理亲自打电话给我,要我去公司,我想可能有好事,立即走路到公司,总经理一见到我就说,看样子你的病好多了,你是怎么来的?我答道走路来的,他说好,你明天就回公司上班。(我退役后一直在这家公司做门卫兼打扫卫生,心脏开刀后终止,现在我又干起了我的老本行)。

  刚开始几年还好,每月虽然工资不多,但还是能够按月发放,到2007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不景气了。公司老总决定把厂房卖掉,谈了几次没有谈成,价格谈不拢来。厂房卖不掉,没钱发给员工,工厂无法停工,我也不能一走了之,这是做人的道理。

  去年金融危机,公司倒闭,我也就失业了,虽没有上班,但比上班时累多了。冬天里,5点起床,洗脸、刷牙,烧香拜祖、吃饭,然后到菜园里种菜,或者卖菜,12点回家吃饭,下午从2点干到6点半收工,晚上7点半准时睡觉。民国97年,我拾破铜烂铁卖,1斤5.5元,现在1斤只卖到1元钱,这门生意我被迫放弃了。现在连种菜也不行了,因为失业的人太多,大家都种菜。我今年准备种杂粮,我太太脚痛,都是因为种菜种坏的。这些事情,光写给你们看,可能你们半信半疑,天下哪有这样命苦的人?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来台,亲眼看到这些事情。

  如果我们不辛勤劳作,根本没有钱回老家,也没有房子住。我们家的人起得比鸡早,跑得比马快,吃得比猪差。勤劳、艰苦作为人生的本能,在军中、在公司、在家里,我都是这样。

  现在大陆已经开放25个省来台观光,我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来我这里游玩,百闻不如一见,也看看在台老兵过的什么生活,仅仅能够活下去而已,有的根本无法活下去,跳楼投水自断的都有。我是人家骑马我骑牛,我后面还有挑夫,勉强维持而已。我真心的对待每一个人,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我愿意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为家乡做一点事情,请家乡的亲友多给我一点理解与支持。

  后记

  祭祀结束,他们就匆匆返台,一次匆忙的采访留给我的是沉甸甸的思考,“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身上洋溢的那种对人、对故乡的热情与激情,那种故乡情结,民族大节,那份和善与真诚,带给我的是一份不忍与不舍,他们出生入死节衣缩食而大义不改大爱永存,在他们面前,我理解了什么是近乡情怯,什么是游子情怀,故土、亲人、宗族、逝去的岁月、童年的怀想,这些过去模糊的字眼,徒然变得是那样清晰与重要,这是一种急功近利浮躁势力的人很难达到的境界,与他们的一次接触就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目送他们佝偻的背影,祝福他们心在、根在、人情在,孝行、德行、平安行!他们反哺故土的精神将鞭策后人励精图治,勤勉兴邦。

作者:汪勇 

主办单位:益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