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益阳名人

萧山令:抗日殉国留青史

发布时间:2015-08-27 14:36:07

   萧山令,益阳人的骄傲,南京保卫战牺牲的中国军队最高长官。南京沦陷前夕,他一人身兼7大要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今年9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益阳籍抗日英烈萧山令榜上有名。

  书香门第育英才

  1892年6月11日,萧山令出生于赫山区岳家桥镇一个书香门第。萧家曾三代连中秀才,远近闻名。当地一些老人仍记得,萧家门口的对联曾这样写着:秀才本微末功名,却喜叔伯兄弟父子公孙三代蝉联不绝;寒家无丰盛筵席,幸叨宗族乡邻亲朋戚友八回燕贺都来。

  萧山令自幼继承庭训,立志图强,16岁毕业于益阳龙洲高等小学堂。当时正值晚清,列强争相瓜分国土,这让少年萧山令无比愤慨,决定投笔从戎报考湖南陆军小学。小小年纪的他还受曾国藩的影响,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扫群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陆军小学停办,萧山令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与后来的陆军上将张治中是同窗。毕业后,他回到湖南,在湘军中出任排长,开始了戎马生涯。因为富有见识,又十分英勇,不久便屡获军功,一路升到团长,并受到上司唐生智的赏识,被委派至沅江,担任县知事。

  此后他还参加过北伐战争,立下不少战功。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他被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1937年抗战前夕,他已提升为少将,任全国宪兵副司令、参谋长。

  然而资料上对萧山令记载不多,仅寥寥几句:虽习军事,实温文儒雅,无疾色厉言,每讷讷不能出口,而条理缜密,处事忠勤,严而不慢,宽而有威,为部属所钦慕。

  战祸国难出良将

  45岁才是少将副职的萧山令,在当时湘籍军官中名不见经传,然而,由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原因,将萧山令推入了历史大潮,成为抗日战争英烈。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日军气焰十分嚣张,接而攻陷杭州、嘉兴、苏州、芜湖,然后兵分三路直逼南京。这时国民政府已西迁重庆,多数要员携金带妾仓皇出逃。在此寇军压境,兵临城下,风雨飘摇,危急存亡之秋,萧山令被委以多头重任:南京之役前,国民党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的谷正伦,因病被接到武汉就医,“三司令”之职务交由萧山令全权代理;10月底宁、沪告急,首都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以萧山令久历戎武,素通军事,委为卫戍军副长官,12月6日唐生智奉蒋介石电令自行脱险,提前转移,萧山令又全权代理卫戍部司令长官之职;10月20日蒋介石西迁重庆,授受萧山令兼首都警察厅长;当南京市长马俊超临危逃逸之后,萧山令又奉命兼任市长;另外还兼任渡江司令。身兼七职,可谓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固守南京的千秋重任,落在萧山令一人肩上。

  南京保卫战于11月18日交战,12月13日沦陷,历时26个昼夜。据史料记载,日军进攻南京有7个师团,12万精兵,武器有飞机、坦克、军舰,把南京形成立体包围。而萧山令指挥的守军,只有直属的精锐宪兵1万人及两个直属陆军师和工兵部队3万人,再加上临时接管的“三司令”部队和各个军校的士官生总共正规军11万人,武器则只有轻重机枪和山炮等常规陆军武器,无论是从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明显劣于日军。

  11月26日,战火迫近南京城下,守城部队已全线接火交战,当时宪兵部队主要负责防区有清凉山防区,包括草场门、定准门、老虎洞一带,布有二个宪兵团和一个重机枪营,萧山令令罗友胜统一指挥;明故宫防区,布有二个宪兵团一个重机枪连,萧山令令陈烈林指挥。日军在上述防区,遇到了集中火力的顽强抵抗,死尸遍地,不敢长驱直入。

  在萧山令的带领和指挥下,经过10多天苦战,战事空前激烈,全线10余万守军,同仇敌忾,英勇杀敌,日军死伤惨重。南京守军因装备落后,且孤军背水,援军无望,守军又多系蒋军嫡系,各自为战,不尽协同,士卒虽然英勇,但牺牲惨重。南京形势,芨芨可危。

  名并钟山气如虹

  12月8日晚,同乡部属陈楫川,来访萧山令将军“帐下”,劝他审时度势,以策安全。萧沉思良久,毅然答道:“我萧某受命全权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父老;杀敌不力,俯首称臣,有何面目见江东。我决心留守,与金陵共存亡!”

  12月9日上午7时,日军数百人在坦克配合下进占光华门外防空学校,并向通济门发起进攻。军情紧急,萧山令率清凉门的宪兵第2团火速赶往光华门增援。其间,数次有流弹从他身边掠过,手下劝他回指挥部,他笑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我死在抗日报国前线,荣幸之至!”

  10日,萧山令督率宪兵继续与日军激战。由清凉山派往上新河棉花堤的宪兵同日军骑兵、便衣队等相战甚久,保住了阵地。但防守逸仙桥等处的宪兵,以力不能支再次退往古林寺、五台山一带。

  中国军队还是抵挡不住日军炮火,12月11日,南京城陷在即。当日中午,顾祝同在电话中向唐生智转达了蒋介石关于撤退的指示。当晚,蒋介石又发来电报:“如情势不能持久,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炮火凶猛,枪声不断,中国军队开始跟日军殊死巷战。血战之际,唐生智在卫士的护送下先行离开南京,群龙无首下,守城将领纷纷撤退,留到最后的萧山令则肩负重任。唐生智的提前撤离,使萧山令又不得不当了渡江总指挥,负责各军团的撤离和突围。

  撤退令下达后,无数军民涌往下关,争相抢渡逃难,乱成一团。浩瀚长江,波涛滚滚,背后火光冲天,枪鸣炮轰,江面上还有日军快艇,对人群肆意射杀。

  12月13日晨,江边仍是人山人海的军民。此时,日军已经追了上来,一部骑兵逼近江边,对军民大肆屠杀。枪炮声中,萧山令令部下掩护军民撤退,又下达严令:各物可弃,惟有枪弹不许丢!

  宪兵子弹渐尽,萧山令振臂高呼:“杀身成仁,今日是也!”随后率领官兵与敌人白刃格斗。宪兵如潮水般冲向日军,血战5个小时后,最终弹尽援绝,全部血染长江。日军越围越多,在江水中指挥的萧山令身中数弹。他大义凛然、气壮山河,不愿被俘受辱,遂举枪殉国。死时,半截身子还在江水中立着。当时年仅46岁。事后曾派员到江边寻找忠骸,可惜未曾找到。英雄魂归故里,萧山令将军衣冠与其夫人合葬在家乡泉交河镇石仑村。

  萧山令殉国的噩耗传开,国人肃穆,老少含悲,赞佩他是民族精英、抗日英烈。12月中旬,重庆《中央日报》头版刊登了“国民政府追赠萧山令为中将”的命令。蒋介石训导手下军官时,常称“抗倭之战,能与城共存亡者,实以萧副司令为巨擘”。解放后,萧山令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萧山令的一生,正如其遗照所题:“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  作者:周云峰

主办单位:益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