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掌故

关羽、鲁肃演义益阳

发布时间:2015-08-27 13:29:28

  作者:老子汉 文章来源:网络 

  益阳,自秦朝设置县制以来,一直是座默默无闻的小城,虽地域宽广(秦汉时期的益阳是现在湖南省面积的六分之一),但由于人烟稀少,地处偏僻,故一直到东汉末年,都属于不大闻名的小镇。但在三国时期,建安20年(公元215年)起,蜀、吴借讨荆州之争,双方各自隔江屯兵于益阳,军队集中最多的时期,双方各领兵上了五万人,使这个不足一万人口的城镇一下陡增了十万人,而且都是来势凶猛,领军人物声名显赫,战争发生迫在眉睫。这对当时的益阳来说,不亚于史前的彗星撞击地球的大事件,确实是一件改写益阳历史而且流传千古广为传说的大事,也是千年益阳古城故事中最浓最重的一笔。

  但荆州的借讨之争为何最后落脚于益阳?这首先还是应该从益阳的特殊战略地位说起;我们今天所说的“汉”,三国时期的荆州,实际上就是“汉”的中心和发祥地,在冷兵器时代,客观上形成的以北方为政治中心的“黄河中原文化”,若要统一控制整个中国,必须先控制荆州,它除了是地理上进入西南的必经之途外,也是扼制东南下游和长江天险的重要枢纽,因此,只有占据荆州以后,顺流而下,才可完成整个中国的战略控制,于是,进入公元三世纪后,北方日益强盛起来的曹操在结束“二袁”的战争以后,还来不及使北方的政局稳定下来,就迫不及待的把军事矛头指向了荆州,这就说明了古荆州在历史上有着多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最感到这种战略地位重要的莫过于在东南方逐步发展起来的东吴孙权集团了,荆州顺流而下的战略位置无时无刻不使吴孙权集团感到利刃悬头,因此,早在公元193年时,其父孙坚就因这种利刃悬头的威胁而攻打过荆州,但因为那时荆州刺史刘表的力量还足以应付东南方的各种地方势力,于是,孙坚战死在荆州城下,以至使东吴和荆州结下了“家仇国恨”,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但通过孙策、孙权兄弟两朝君主的发奋努力,他们还是不具备这种摘除悬头利刃的能力,只能保持平衡的各守疆界。

  刘备军事集团虽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自从207年,三顾草芦请得诸葛亮,得出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后,达到了人才集结的优势,但却一直苦于无自己的地盘,因此,也早就把眼光盯在了荆州这块“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土地上,也是一个只等时机到来,便要看准机会下手的狠角。

  然而,在公元208年,北方曹操的迫不及待南下,靠强大的军事势力和政治压力,加上刘表年老才死,次子刘琮无志又窝里斗,在触其曹操的锋芒之后,便作出了投降的决定。于是,长江中下游地方军事势力平衡的局面被提前打破了,一场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千多年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成也荆州,败也荆州”长江中游争锋战在荆楚的地面上展开......

  荆州争锋,如果说“赤壁之战”是南方孙、刘联合把北方势力曹操踢出局,是形成三国的开局,“夷陵之战”是孙、刘荆州争锋最后的结果、也是三国结束的话,那么,益阳这块地盘,便是孙刘两家重新在这里洗牌、谈判、讨价还价和比拼暗力的地方了,还具体一点讲;孙、刘的荆州争锋就是在益阳拉开的序幕。也是在益阳找到双方的磨合点。因益阳在三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北方南下“近图荆楚,远图百粤”的必经之地。

  然而,孙、刘两家在益阳拉开这场荆州争锋的大序幕,各隔江屯兵五万,虽都处在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但两家却并未发生战争,因那时曹操在北方势力很大,并随时准备报赤壁之仇,孙、刘虽荆州争锋,可大敌当前,谁也不会去破坏这种相互依存的联盟,发生战争,等于自相残杀。因此,益阳虽没有发生流血战争,但两军在这里相恃数月,且后来蜀国撤兵地属东吴后,东吴还在此地屯兵数年,说益阳是三国的驻军重地和孙、刘荆州争锋的前沿阵地,从三国时期给益阳留下许多遗迹和故事,这倒是有史和有据可考的;如两口诸葛井、鲁肃城、鲁肃巷、关濑惊湍、碧津晓渡、甘垒夜月、春秋阁、马良湖、文昌阁、马迹塘等,后来依据历史修建的武庙,张飞庙,将军庙,水府庙,青龙洲等,这些都是三国时期留给益阳的宝贵遗迹和故事,但这些三国时期留在益阳的深厚痕迹,虽然还是那么鲜活,可经过一千七百多年的流传和讲解,已经显得失真;有的是因为神化,有的是因为当时就缺乏对历史的了解误传下来,当然,更多的则还是因为政治和观念的原因,比如,蜀国撤兵地属东吴后,自然是东吴为正统,但以后由于传统观念和三国演义的缘故,刘备又成了汉室正统,因此,这些故事便演化为几种说法了,这里,我们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依据用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方法,站在不带偏见的人性立场,对益阳的这些三国时期的故事进行研究整理,以达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主办单位:益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