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掌故

三圣殿、张飞庙

发布时间:2015-08-27 13:39:03

  作者:老子汉 文章来源:网络 

  张飞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652)扩建武庙时与刘备一道请进益阳来的。

  而单独把张飞请进庙宇则是一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那就是约于乾隆二十年(1756年)在现在资江西路三圣殿居委会境内修建的张飞庙。因张飞是杀猪出生,故他成了益阳屠宰行业的祖师爷,被益阳的一群杀猪屠夫们供奉起来,由于这行业的血腥味太重,一般市井之民并不敬奉,只有屠夫因职业的缘故去参拜,因此,香火也就一直鼎盛不起来。

  然而,这情景维持一个世纪之后,却在十九世纪中下期发生了一场改变性质的逆转,那时,益阳的一批游民由于投靠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打仗舍得死,故功成名就,多都当了军官,并且攻陷天王府时掠得大量的珠宝宫女,名利双收之后自然是衣锦还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吴家榜,其实,他的真实名讳谁也弄不清,据说这名字还是曾国藩起的,只知道他是流落益阳大码头街上一个帮人杀鸡打狗的孤儿,绰号“二牛”,有水浒泼皮牛二的意味。谁知这“二牛”却在攻打太平军的战役里当上了长江水师提督,官至一品。提督回乡,果不同凡响,首先是伙同那帮弟兄们在将军庙里唱大戏一个月,名曰回报父老乡亲,实则是显耀富贵,大戏开场时,吴家榜首当其中,身边是他的八个大小老婆,其他的还乡军官也按等级排序,身边是六、五、四、三个老婆不等,好不风流倜傥!这大戏在大码头唱了一个月,大码头的人也就在这歌舞升平的日子里疯狂热闹了一个月,当然,事情过去后也就成了大码头人的街谈巷议;吴提督八个女人,都六十多岁的人了,如何照应得过来?

  但这个疑虑马上就揭晓了,因人们发现吴提督的管家采买时都离不开三样东西;鹿血,鹿鞭和狗肉,并且,和他一同还乡的军爷们也是这种采买法。恰值这时大码头正处在鼎盛的繁华时期,街上到处都是妓院,那些排古老和船工们虽不及吴提督讨八个老婆,却也可经常跑到妓院去风流一番,至于那些稍有体面的绅士,更是公开包妓在家,在“饱暖生淫欲,饥寒起盗心”的人性自然规律驱使下,大码头人可说是纵欲行乐,毫无“富贵不能淫”的修养节制,因此,壮阳的鹿血、鞭,狗肉便有了很大的市场,因益阳人是懂得药补不如食补的养生之道的,于是,又一个新兴行业兴起了;屠狗宰鹿业。

  前面说过;过去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一个祖师爷,也有点象今天的行业协会一样,按分类,这个行业也应该归在桓侯张飞庙下,但一开始便和正宗的杀猪屠夫发生了冲突,杀猪屠夫认为;张飞本只杀猪,况杀猪是民生必须,屠狗宰鹿本不是正业,何况是为淫亵壮阳?因此坚决反对。

  但这事让吴提督知道了,一句话便把杀猪屠夫呛得无话可答;屠狗屠猪不是屠?屠狗怎么啦!老子就是屠狗出生,不是还当了提督?

  自然,屠狗宰鹿的屠夫们顺利的加入了庙会,但在年底腊月二十四送张飞爷升天时,双方又发生了冲突,原因是每年送桓侯老爷升天时,都是用一个煮熟的猪头和全套杀猪的工具作为祭品,然后点上香烛,全体会员跪拜,恭送桓侯老爷升天,整个祭祀也就这么一个简单过程。然而,这年由于屠狗宰鹿的屠夫们加入,为了说明他们的地位正宗,却非要增加两套祭品,即鹿头、狗头和两套宰杀的工具,当然,又引起了争执,理由是张飞老爷从未用过这些不务正业的工具,再者,狗肉也上不得正板,何况是这神圣的祭坛?

  但屠狗宰鹿的屠夫们有吴提督和广大需壮阳的食客作为后盾,自然又取得了胜利。宰猪屠夫们败下了,自然有些怀恨不满,但大势如此,只得暗下里讲些怪话;什么张飞庙,简直就是个三牲殿!

  从此,“三牲殿”便在那些自以为有正气、不淫亵的人群中叫开,由于这类人是多数,加上那些即使嫖妓也不敢在家人面前认帐的人,三牲殿的名称便很快盖过了张飞庙。

  可这“三牲殿”的名称确实太不雅,这除了它的内涵外,就是表面文字也解释不通,难道益阳人供奉三种牲口为神?

  面对这种变化,就是吴提督也束手无策了,因你吴提督的权势再大,抓得了生事的人却堵不住众人的嘴呀?但“三牲殿”这样叫下去,不是说明益阳人和他吴提督都很没面子么?

  但这吴提督终究是见过阵仗的人,虽一介武夫,却机智过人,面对这种尴尬局面,他想到的是;只能用“文”的办法处理解决。怎么“文”?以他阅历戎马生涯的眼光,他便看中了一个当时的名门望族、但已经家道败落、却大有出息的青年,三国时期周喻的第五十九代子孙,后被鲁迅指为“四条汉子”之一、建国后的第一届文化部常务副部长-----周扬。

  周扬当时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小青年,但由于书香门第的熏陶,再加上周围的人大多不看重读书,少年的周扬便显得见识过人,这时正在挪威人建的信义中学读书,以他名门望族和见识过人的优势,很快便被吴提督看中,于是,吴提督决定把他的掌上明珠、长周扬七个月的孙女吴淑媛嫁周扬为妻,这种联姻的内涵自然十分丰富,既有水师提督缘,又有文武缘。当然,更有解决眼下“三牲殿”难堪局面的现实原因。于是,十五岁的周扬便成了吴公馆的乘龙快婿。

  周扬接触“三牲殿”这档棘手事情时,思索万千,计上心来,到底有其祖先周喻的计智遗风,果然见识非凡;既然堵不住众人之口,不如就顺势而为,改字不改音,就叫“三圣殿”,并可公开作两种解释;1.谁都知道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刘、关、张原本就是三个圣人,如果庙扩大建设,就把三个圣像都请进来,三圣殿便名副其实了。2.如果不扩大建设,三圣殿也可名副其实,因张飞在三结义中排第三,是第三个圣人,三圣殿还是张飞庙。

  此见解一经说出,马上得到多数人的称“妙”!于是,在吴提督的串措下,经当时县太爷的正式改名题扁,从此,张飞庙便成为“三圣殿”了,但“三圣殿”终因种种原因没能扩建,这名称也就只能是周扬的第二种解释了。此名从十九世纪末一直叫到如今。

  但改庙名的原因以后在益阳却鲜为人知,而周扬献策的经过则更是无人提起,就连吴家榜这个益阳有史以来最高级品的官员也无人知晓,是尊者讳?隐恶扬善?抑或还是其它的政治原因?似乎都不是也都不象。说到底,还是益阳人性格中的“面子”原因。

  以后三圣殿出名的产品既不是猪肉,也不是鹿和狗肉,而是豆腐,老益阳人都知道;三圣殿的豆腐,又白又嫩,益阳人管叫“水豆腐”,又由于水豆腐是一种制作的方法,三圣殿以外的豆腐也是这种叫法,为了以示质量的优异,益阳人便干脆叫它的全称;“三圣殿的豆腐”。三圣殿的豆腐在屠宰行里出了名,按理说,这应该是很矛盾的,因屠宰的是腥,而豆腐则属斋,二者是不应该同出一门的,况手执丈八长矛的黑张飞最后竟然打出了细嫩如脂的白豆腐,这形象未免有些滑稽。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清朝推崇佛教的缘故,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深意,也是给三圣殿一个圆满的结局吧。但多数的益阳人却似乎没有想这么多,硬是把豆腐和屠宰联系在一起;“杀猪打豆腐,充不得老师傅”,他们只是把它看作一行制作的工艺,并且,益阳人办婚丧事也叫“红白喜事”,三圣殿制作豆腐,是符合益阳人民俗的。至于它制作精良出名,这应该归于三圣殿的文化底蕴了。

主办单位:益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