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掌故

如此说来

发布时间:2015-08-27 13:38:34

  作者:谢国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敦都”

  益阳方言读“敦”为dèn,竖立的意思。如“壁敦的”,表示像墙壁一样陡峭。除了普通的“竖立”含义以外,“敦”往往强调猛力快速向下放置,如方言谜语“锄头一敦,一边一坨粪”(谜底为“小”字)。赣方言、湖北话、陕西关中方言等也有相同用法。

  《庄子•列御寇》:“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宋《广韵》:“敦,竖也。”

  益阳有“敦屁股一跤”,讲猛的摔坐到地上。周立波《山乡巨变》写作“顿”:“他把锄头顿在房门角落里洗脸去了。”“雨正落得顿得竹篙住。溪水大涨,平了溪岸。”“盛淑君一边在田塍上顿草。”

  宋•朱熹《朱子语类》也写作“顿”:“如起屋须有基址,许多梁柱方有顿处。”

  清•桂馥《札朴•乡里旧闻》写作“镦”:“置物地上曰镦。”章太炎《新方言》:“福州谓自上掷下曰挏。”

  看来这个方言字让学者们充分发挥了写字方面的学问。

  益阳话有“敦都”一词,也说“敦杆子”。“都”古有头目、首领的意思。《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讲了古时“都”的形成过程。将两种说法合在一起,就是说想当头目的人,在地上立个杆子,这个地方后来就可能成为“都”。于是,我们说的“敦都”,就是为头、为首的意思。一般情况下,都是别人劝他敦都,而自己不说,以示由别人拥戴,自己为头只是顺应“民意”。历史上最有名的“敦都”是赵匡胤的“陈桥兵变”。

  宁波床

  “宁波床”是一种老式雕花大床,应该是起源或成型于宁波。因为颇受欢迎,旧时流行到了内地湖南。周立波《山乡巨变》:“面向窗户,靠紧板壁,摆着一挺朱漆雕花嵌镜的宁波床。”

  浙江绍兴人鲁迅也对宁波床颇为看好,写进了小说。在《阿Q正传》中出现过3次“宁式床”,其中阿Q幻想革命成功的一段有如下描述:“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文革破四旧时,不仅是文物古董,连宁波床也难逃厄运。现在只有故居一类场所才陈列有旧式宁波床。有的文章里写成“凌波床”,应是因读音相近而想象出来的误写。

  炙火

  有一些普通话读音为zhi、chi、shi的字,益阳话读作zha、cha、sha。如:表示量词“一只鸟”的只(隻)读zhà,尺读chà,石读shà。赤脚/赤膊之赤读chà。吴方言、上海话、客家话的“只”、“尺”、“赤”、“石”字,也有与益阳话相类似的读法。

  “烤火”在益阳方言的说法是“炙火”,读“炙”为zhà,而非普通话的zhì。粤语、客家话、赣语、闽北等方言,也使用“炙火”一词。“炙”的字形就是肉放在火上烤。“脍炙人口”,脍为切细的肉,成语本义是精加工的鱼肉,用以形容好文章。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礼部主客郎中陈九川例应审验,因病炙火后堂。”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重帘幛风,围炉炙火,客至其堂,不知其外边之有寒也。”

  周立波《山乡巨变》将“炙(zhà)火”写成“照(zhào)火”,属误写。小说中用有俗语“叫化子(乞丐)照火,只往自己怀里扒。”该俗语中的“怀里”,本是“胯(音ka)里”,因为“胯”的俗音一时难以确定写为何字,而写成“怀里”了。

  凼

  益阳方言不用“坑”,而用“凼”,或写为“氹”,读音近于“塘”,原意是小水坑。过去,房屋前面常有将生活垃圾沤肥的水坑,称“热水凼”“粪凼”。周立波《山乡巨变》:“我看见他屋门前的热水凼子里倒一堆烟蒂。他佃一个五斗丘,每年作五个凼子,沤十担大粪,二十担草皮,年年一样,不多也不少。”

  粤语有氹仔、路氹等地名。清•徐珂《清稗类钞》:“‘凼’,音泔,蓄水为池也。‘圳’,音浸,通水之道也。”

  重庆奉节县有“长凼乡”。可见湘方言、粤语、四川话都有“凼/氹”。

  益阳方言中也有“圳(甽)”,读jun(与群众的群同音),表示水沟、水渠。如今很少单独用,但保留在“圳沟”一词里。

  杨树达《长沙方言考》:“《吕氏春秋》: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汉书 刘向传》云:忠臣虽在甽亩,犹不忘君。颜注:甽,田中之沟也。今长沙乡间谓田间沟曰甽,读去声。”花鼓戏《刘海砍樵》中有:“下圳捉泥鳅。”

  连横《雅言》说,闽台语与益阳方言相同,也是读圳为“浚”。普通话规范后,“圳”才读zhen。

  月口

  周立波《山乡巨变》写作“越口”,例如:“‘这里是越口,小心。’碰到路上一个搭着麻石的越口,中学生站住,把火把放低,照着邓秀梅走过麻石,才又往前走。”

  月口,指田与田之间,或水渠与田相通的流水的缺口。“yuè口”中“yuè”的含义是缺,比如“碗月了”,就是“碗缺了”与横越无关。苏轼词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圆的时候少,而缺的时候多。以“缺”作为月的特征来名流水的口子,应是方言的本意。因此,这个词应写为“月口”,而不是“越口”。

  “金湓斗”

  有一句俗话说“十年难碰金湓(满)斗”,说好收成、好机会难得。湓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水等往上涌。《汉书•沟洫志》:“河水湓溢。”“湓”由水等液体往上涌而泛用,说金也可以从斗里湓出来。因为方言的“湓”字一般人搞不清,加上“斗”与“岛”同音,让这句话都知道用,却不见得会写。更有人干脆将“湓”讲成“满”,这样意思就好像清楚了。

主办单位:益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