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掌故

刘公滩、刘公庙、魁星楼与文昌阁

发布时间:2015-08-27 13:30:33

  作者:老子汉 文章来源:网络 

  刘公滩在什么地方?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说起益阳资江的两座塔,知道的人就多了,江北的叫三台塔,南边的叫独魁塔。其实,益阳以前是两塔一楼,,江中还有一座魁星楼,魁星楼就是建在刘公滩上的。

  刘公滩是三国时期留给益阳的痕迹,说的还是单刀会的事情;刘备自在四川取得益州以后,孙权便派诸葛谨拿着刘备借荆州的借据讨还荆州,刘备、诸葛亮碍于是诸葛亮老兄的面子,刘备给关羽写下了要关羽交割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字条,另一方面又使计要关羽不要执行,诸葛谨拿着借条和刘备写的要关羽交割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字条来荆州找到关羽,关羽虚张声势,喊打喊杀,最后竟以;“若不看军师的面子,早砍杀了你这厮”把诸葛谨赶了出来。诸葛谨再拿着这两张字条去找刘备和诸葛亮时,两人都以巡查外出躲得不知去向了,于是,诸葛谨只好拿着这两张字条回来向孙权交差。孙权自然知道这是蜀国不想还荆州而演的戏,于是,又派素有长者之风的鲁肃前往益州找刘备论理,刘备理亏怕见鲁肃,于是便躲到荆州,鲁肃又赶到荆州,刘备又躲到了长沙,鲁肃再赶到长沙,刘备又躲到了益阳,当鲁肃再赶来益阳时,刘备觉得这样躲下去不是个办法,于是,便要关羽在益阳北岸接待对付鲁肃,自己则又躲回公安去了,这个过程,《三国志》有详细记载;“备既定益州,权求于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往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全”。

  但刘备回公安是乘船去的,这个登船的地方,日后益阳人就以此历史命名;刘公滩。

  这也就说明;三国时期的名人刘备也来过益阳,这是既有历史记载,又有具体史迹的证实。但有一点史书却无记载;就是刘备从益阳起航归公安的途中在武陵(常德)落脚,交给武陵太守巩志一个任务,那就是带一万人马秘密隐蔽在益阳附近,以防关羽与鲁肃谈判有变,好作紧急策应,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益阳附近的军山铺。“军山铺”也因此而得名。

  我们从刘备对这一带的地形如此熟悉的现象来看,刘备到益阳肯定不止这一次,至少应该在三次以上,现结合考查历史资料,刘备在赵云取零陵、张飞取武陵、以及关羽取长沙期间,都是路过或者是落脚于益阳的,也就是说,在公元211至215年之间,刘备是多次经过和往返于益阳。 

  因此,益阳最早有的三国人物庙是刘公庙。这个刘公庙兴建于宋代,大概和学门口的圣庙同时期兴建,可算益阳早期的庙宇之一,这个庙,当时就建在刘公滩上,然而,令人难以恭维的是,刘公庙居然是益阳织水竹篾凉席人所供奉的祖师爷,这是因为刘备早年曾织席贩履的缘故,这样看来,益阳有悠久历史、扬名世界的水竹篾凉席应该还有刘备的一份功劳。

  但是,进入明朝以后,由于朱元璋初期定都在南京,南京是有名的“火城”,益阳的水竹篾凉席也因其优异的品质而被定位皇宫“御用品”,我们知道,任何产品只要被定为“御用”二字,便不能普及和发扬光大,并且还将此技艺落实钦定到益阳茅竹湖姓肖的和姓沈两家专制,此技术传子不传女,且只能单传,这是因为帝王尊严的缘故。而庙宇的作用,正是起将行业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与这种权威霸道的规矩矛盾,自然使刘公庙失去作用,于是,刘公庙在明朝早期就开始逐步冷落下来,以后年久失修,便彻底衰落了。

  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益阳铜工之女姚氏入选为妃,这也是几千年来益阳唯一一个被选入妃的美女,所以显得是件轰动地方的大事,事后风水先生总结出一句话;“庆洲露一拳,益阳出状元”,所谓“露一拳”,是因为那时期洞庭湖的水位已经抬高,庆洲被淹在水中,如果冬季水位低的话,庆洲就会露出来,但“出状元”却显然是一个地方的希望,把人的希望和自然反常现象联系起来,这则是中国传统的推测判断方式,自然,当时的县令王德帅为实现地方的这种希望,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1)便在江北起了个三台阁,而在刘公庙的原址上修建了“魁星楼”(一曰;奎星楼)。三台阁是益阳学子和秀才们吟诗作赋和比对的地方,而魁星楼则更高级,是本年度考取的秀才,由县令和前届秀才颁发门楣的地方,所谓“门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文凭,是一块由县政府专制的横扁(据说全国统一式样,这也是国内有多处魁星楼的缘故),上写“秀才之家”,然后由县令和前届秀才与名流敲锣打鼓将此门楣送到家里,然后由县政府的司仪人员将此门楣挂在大门上,此谓之曰;“撑楣”。当然,这对取得这块门楣的秀才来说,自然也就是“光大门楣”了(因无此门楣的老百姓家里,大门上所贴写的只能叫对联和横批,而此则可叫门联和门楣),当然,真正的“光大门楣”则还是改换“秀才世家”、“举人之家”以及更高级别官员和政府颁发的门楣。但如果该秀才不守规矩,甚至作奸犯科,那就要被革除功名,自然也就要“倒楣”了。这些工作,都是县政府通过魁星楼来实行的,可见,这魁星楼是一个地方和时代重文兴教的象征。

  以后满清入关,明朝的这种规矩和习俗也就不复存在了,大概汉人的这种尚文的习俗有嘲讽满人尚武的含义,再者,朝廷里没有这种具体规定,地方上也就失去了权威和依据,自然也就兴不起来。

  但不久之后,也就是康熙十年的样子,康熙已经亲政,又重新颁布重文兴教的法令,并且还降低标准鼓励汉人考取功名做官,于是,这种“撑楣”“光大门楣”的尚文之风又重新复兴,但此时的刘公滩由于洞庭湖的水位提高,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时间被江水所淹,魁星楼也因被水淹和年久失修而倒塌,之后,虽经多次名流捐资重修,最后一次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光阶捐万金修筑成石阁,虽可经江水冲洗,但原作用不可能发挥了,因此,“撑楣”“光大门楣”的仪式于康熙年间便在县衙里举行,大概因为县衙里的官场之气与秀才的清雅之气的不和谐,于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在益阳学门口的圣庙内增建“文昌阁”,其规模规格甚至超出了它的主题圣庙,也就是现在的“益阳县剧院”,专门从事执行这种激励学习,“撑楣”“光大门楣”甚至“倒楣”专职,一直到清王朝的覆灭。但如果仔细追源考查起来,“文昌阁”的光大还应该归功于三国来益阳的刘备。

  至于现在益阳南溪的“奎星塔”,则是在道光八年由当地的乡绅捐资所修,与原来的魁星楼没联系。

主办单位:益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