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掌故

将军庙、水府庙与武庙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5-08-27 13:30:03

  作者:老子汉 文章来源:网络

  提起将军庙,益阳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不就是大码头与三堡之间的那个地方吗?但再提起水府庙,则没有几个人知晓了,其实,水府庙就是将军庙。如果再提问;将军庙为何要改为水府庙?这就只怕更没人能答得上了。这里,还待我们为您解释;

  将军庙兴建于何时?史无记载,但如果我们知道将军庙里所供奉的将军最早是甘宁时,那么,这个历史也就有道理可循了,就是再早也只能是蜀国撤兵益阳,甘宁死后的事情,但这样追索起来,也有1700年的历史,可这个说法却似乎太笼统了,然而,如果了解这里就是紧邻益阳十景之一的“关濑惊湍”,还有谁了解蜀国撤兵后,甘宁率部队就是从这里涉江过河的,目前,甘宁还有许多后人生活在益阳的甘家坪,那么,将军庙建在这里,不管何时都是有道理的了。但道理归道理,将军庙究竟建于何时呢?这里,依据益阳的历史和益阳人性格的特征,再结合人性规律来推断了;应该是在清道光年间,即汉口开埠后的1845----1850年之间,由大码头最早的创始人出资和甘宁的后人共同策划兴建的,其作用就是资江通航后的保护神。

  自然,将军庙建成以后便成为大码头老板门起航举行祭拜仪式的地方,并且,最初的祭拜仪式还很神秘和烦琐,因这是益阳人几千年以来才开始有规模有计划的走出去,所以,将军庙的作用和仪式也就显得很重要神圣。然而,这样重要神圣的将军庙却在建成不到二十年之内便改成了水府庙,并且,所供奉的将军也由甘宁改成了丁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里,还得从益阳建“武庙”说起;

  “武庙”就是关帝庙,关羽虽然在1700多年前就在益阳单刀仆会,但益阳却一直没有建关帝庙。但自从满清入关以后,康熙崇尚汉文化,并提倡满汉和谐,提高孔子、尤其是提高关羽的地位,全国各地大建武庙,因此,在康熙三年(1604)于现在东门口居委会建立武庙,此后,又于康熙五十一年和六十一年先后翻修扩建,这里也可见当时朝廷和地方政府对武庙的重视。但这只是益阳由政府出资所建的第一座武庙。

  而造成将军庙改名的则是第二座武庙,第二座武庙修建的时间是咸丰十年(1861),当时,益阳的大码头经济已经崛起十多年,益阳的十五里麻石街道也基本完成,大码头的老板和居民已经开始走上了富裕的小康水平,但是,在这种奔向富裕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经商诚信的可贵和重要,而关羽在中国一千多年文化的塑造中,就是忠义和诚信的化身,于是,大码头发财的老板们自发的出资,决定在当年关羽屯兵的营地、青龙州的北面、也就是现在大水坪涌泉街居委会境内修建益阳的第二座关武庙,这种选址,拿今天的观念来讲,是很有文物参考和保护价值的,也是一种诚信文化的象征,首先,这里是益阳十景之一的“关濑惊湍”,传说当年关羽就因这浪击沙石的轰鸣而误以为是甘宁有千军万马而未敢过江,其次,这座青龙洲也是因关羽在此洲上磨青龙偃月刀而得名,关武庙建在这里,等于是今天的《关羽纪念馆》。但那时的观念和作用则还是庙,由于它地处第一座武庙的上游,故又叫“上武庙”。

  “上武庙”在民众自发的热情中很快就建成了,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上武庙”建在这里,和对岸的将军庙隔水相望,三国时期,关羽和甘宁就是对头,两人因“关濑惊湍”而未曾打起来,今因河道通航,“关濑惊湍”不复存在,把两人请在一起,会不会打起来反而扰得地方不得安宁?

  但大码头创业人的智慧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把甘宁将军送回西陵为神,另请当时比甘宁和关羽都小一辈的吴国水军都督、右大司马、安丰侯丁奉为资江通航的保护神,其庙宇也由将军庙改成了水府庙。这个转换过程,虽然“请神容易送神难”,但益阳当时的祭师还是完成了这一转换程序,可见益阳当年的祭师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可大码头的居民对这种神庙的转换却不大习惯,还是叫这座庙为将军庙,随着时间的推移,干脆把这个地方都叫“将军庙”了。

  至于以后魏公庙取代水府庙的功用,那则是二十年之后,同治年间的事情了。

主办单位:益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