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 奎
8月19日至21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组织海外华文媒体和国内媒体走进美丽金州黔西南,感受少数民族地区日新月异变化。3天来,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上山涧下乡村,串城镇进农家,用镜头、笔头记录着近年来,黔西南改革发展的点点滴滴,收获惊喜、感动。
一边走来一边看,美丽的贵州,发展的贵州,给媒体团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欧洲新报》社长范轩这样谈到,从前对贵州的印象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而对贵州经济发展则认为是“贵阳一条街道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但如今,在接受了许多新信息和实地走进贵州之后,彻底让我改变了对贵州的看法。我知道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的地区,贵州的山非常峻美,而在贵州也能找到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身影,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文化集中的大省。特别是此次到黔西南之行,了解了黔西南地区入选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扶贫”项目以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快速改变,这一切的变化,都能让黔西南州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的故事。
安龙县农耕文化园主要分为两大区域,一个是生产种植区,以大棚种植、避雨栽培、露天种植为主;第二个区域主要是以生态景观为主,生态景观以黔西南州旅游接待中心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景观河道治理、民居改造、QQ农场、农耕文化体验和农耕文化长廊。
“没有想到,在黔西南这样的一个地方,现代科技运用得如此的好,真是超乎想象。”在农耕文化园,澳大利亚《唐人街》总编卢小玲非常感慨。她说道,黔西南的美,超出了我的想象,黔西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好,从长远来看,这些都将是代表中国发展的一张名片,长期以来,国外很多人士都误认为,中国的发展是用牺牲环境来换取的,所以外国媒体一直都很关注中国的发展与环境的问题,而黔西南在发展上,则是顺应自然,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和谐,这方面黔西南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将把这个榜样宣传出去,一改外媒对中国发展的看法。
迷人的山水风景,浓郁的民族文化,媒体团记者们无不为之感慨,波兰《欧洲青年报》社长杨辉谈道:黔西南少数民族质朴,自然风光优美,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特别是这里不可多得的环境,花园式的城市,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这样的环境将会是贵州、是黔西南今后发展的优势,这个优势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美国《世界日报》记者左一心则认为,黔西南有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这里的山秀美,这里的人纯朴,这里的文化底蕴浓厚,真是一个让人充满留恋的地方。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