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建
沙(子岭)八(渡)公路是从滇黔公路线中段的晴隆县沙子岭起,经兴仁、安龙、册亨三个县至黔桂交界的册亨八渡口,连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渡(八渡)公路,民国时期亦称为黔桂西路沙八段。
沙八公路是抗日战争期间修筑的,沿途大部分是布依族聚居区。它的修筑,充分体现了黔西南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援抗战,努力完成战时的兵、工、粮、款“四大要政”任务之一。沙八公路修通以后,曾经对抗战军用物资的运输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沿途布依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沙八公路的修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晴隆沙子岭修筑到安龙县境;第二阶段是从安龙修筑到册亨八渡。据民国《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记载:民国27年(l938年)3月,着手兴修安龙至册亨西线,本月亦派员前往指导测量,贵州公路局暨安八路段测量队组长邱克修。1939年3月,贵州省建设厅令莘禄钟任黔桂西路安八段工程处总段长。同年l0月l日,总段工程处在贵阳成立,l0月16日移驻安龙县,1l月1日开工修筑。安八段设总段工程处,下设分段工程处。
在民工征调上,凡年满60岁以上和不足14岁的不得征调。各县组建筑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县长担任,委员由法团机关主管人员或地方绅士担任。在民工编制上,将每个县的民工编为一个总队,每个区编为一个分队,每个联保编为一个班,每个班以30名编成一个组。各县县长为总队长,区长为分队长,联保主任为班长。
在民工劳务报酬上,每开挖一个土方奖励1角,一个石方奖励2角;路面铺设材料运输,距离较远的平均每千米1200元,较近的600元。民工从家中到工地每60华里补助途中伙食费二角五分,搭建地棚每50人补助20元;筑路委员会驻地办公费按每千名民工补助50元;工程人员因工受伤或死亡,按公务员抚恤标准发放。各县均雇有卫生人员负责民工伤病治疗,民工受伤每人发放抚恤金30元;死亡发放50元,另付安葬费50元;病死者每人发放30元,另付安葬费50元;医药费和抚恤费按每千米50元划拨到县,不足部分由县政府另行承担。
安八路段修筑资金,由行营下拨经费258万元。但由于当时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按原定的单价难以满足工程需要,所以直至l940年3月底才草率修成,勉强通车,与广西百色到八渡的公路连接上。
沙八公路于1940年初修通后,还历经了三次整修。第一次是整修沙子岭至安龙段, 于1940年2月成立南龙路改善工程处,继续征调民工,当年8月竣工,投入资金5.5万元。第二次是整修安龙至八渡段,于l94l年成立改善工程处,继续征调民工,主要是对原有的质量低劣路面进行翻修,开凿石方路基,修建桥梁、涵洞及防护墙,投入资金280万元。第三次是实施全程整修。1945年春,日军攻占南宁,因沙八路段养护和管理不善,路面淤泥成塘,乱石成堆,车行受阻,影响抗战后方交通运输。西南公路局接到国民政府军政部和军令部命令,要求在短期内对沙八公路进行全线整修,以保证抗战军用物资由云南经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册亨、八渡运抵广西抗日前线。由此,各县又紧急征调民工进行抢修,于5月底完工,保证物资运输线的畅通。
沙八公路成为当时贵州省重要公路干线之一。路段全长266千米,路基宽度5.5~9米,路面宽度4~6米,铺碎石厚度约20厘米,回曲半径最小10米,纵坡度最大为l0%。所经地段,地势崎岖,山高谷深。由于当时没有先进设备进行施工,不少地方工程量较大、工期较长,且地势险要,如晴隆县以西一千米的老鸦关要隘至坡脚共4000米的二十四道拐和安龙县与册亨县交界处1000多米的冗洪七道拐,均为石山,且坡长路陡,回曲半径均在l0米以下。但是为了抗战需要,筑路民工付出极大的劳动代价,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
沙八公路的修筑,对当时的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云南昆明供应广西前线的补给物资及兵源补充均途经沙八公路,平均每天有上百辆军车昼夜通过。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麦克鲁,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中国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及其部队,国民党第8军、54军、新一军及战车第6、7营、炮兵第17、l8团,辎汽第4、5、10团先后经过八渡到达广西抗日前线。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自广西经安八公路进军云南,对解放黔西南州作出了重大贡献。
沙八公路沿线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从兴仁县的屯脚至册亨县八渡,基本上属布依族聚居地。沙八公路修筑通车后,不仅对抗战和解放黔西南州作出重大贡献,而且对沿途布依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公路未通之前,多数居住在远离驿道的乡间,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当地民众很少接触外界,商品意识淡薄。所生产的物资,必须靠人挑马驮至府州或县城所在地实行以物易物;居住在县城的居民,由于交通制约,只能做一些小宗的生意,或挑二郎担到巡回乡村。黔西南州是桐油的重要产地,以前桐油只能用于照明。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的一、二十年间,各县曾有一些商号,把本地的土特产品桐油、药材、大烟等向外销售。但由于交通不便,均要雇请挑夫或马帮作运力,销路极不顺畅。沙八公路通车后,黔西南的商业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桐油为主的土特产主要是运往国内的昆明、南宁、贵阳等地和国外的越南、老挝等国。据统计,1936年册亨县输出桐油4万余斤,1942年公路修通后输出40万斤,至l947年增加到88万斤。换回棉纱布匹、日用百货、食盐等生活必须品,切实提高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清代以前,布依族人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困生活状态,难以见到大世面,也不知道外界环境状况。他们所知道的高层生活仅仅是统治他们的土司、乡长、保长之类的人物。沙八公路通车后,汉族和其他民族到布依族聚居区交往逐渐增多,有挑二郎担走村串寨收购土特产品的,有到布依族村寨开展文化交流的,特别是在修筑沙八公路期间,各民族团结协作,并肩奋斗,相互交往,懂得汉语的布依族也随之增加,有的甚至还能够与参加筑路的美国士兵交流,懂得了几句外语。通过不断的交往和交流,广大布依族人民的视野逐渐开阔,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进,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大道。其中,比较开明和有远见的布依族长者,开始将子女送到外地求学。从20世纪4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册亨县境内的布依族子女,陆续乘搭汽车、马车等,前往省内的安龙、兴仁、贵阳,广西的田林、百色等地读书求学,以谋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