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利剑,杀敌保和平—— 抗日战争中的普安

发布时间:2015-09-06 15:49:20

谭代全 整理

 普安抗战名人桂灿小传。毛继强 提供

 普安松岿寺,谭本良故居所在地。张普渊 摄

  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进攻卢沟桥,全面抗战爆发。长城内外,太行山麓,遍布杀敌战场。地处黔西南边陲的普安县,是抗战物资运输生命线的必经之地,全县人民为抗日战争,浴血奋战,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8年7月,中共贵州省工委派张立、田伯萍二位同志先后来到普安,组织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活动,省工委要求他们利用社会与熟悉地方情况的特点,采用合法身份,争取劳动者和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立虽是普安人,但出门多年,知名度不高,遇到一些困难。时逢张立的挚友,八十五师师长谭本良回乡探亲,地方绅士和县长轮流请谭赴宴,谭每次都偕同张立出席,张即利用这一机会广交朋友,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在青山、凉水、兴中、龙吟、江西坡及县城进行抗日宣传,演唱歌曲有《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流亡三部曲》等,张立亲自带队下乡演出和宣传,每逢场天还组织进步青年上街宣传演出,激发人们的爱国抗日热情。团结进步力量,对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发起为前线抗日将士募捐、做军鞋、送粮食等活动。

  1939年,普安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国普安县政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一是成立“普安县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下设总务、宣传慰问、募捐等组织。是年共收到募捐1936元(法币),征缓役金300元,全部用于优待抗战军属。对抗战军属实行一系列优待政策:1、实行代耕;2、由政府颁发“荣誉状”,贴于军属门首,以资表扬;3、免征保学费;4、出征军属有婚丧嫁娶之事无力支撑者,由优待委员会给予适当补助;5、各隘保设通讯处,代为军属写信。1945年2月,适逢春节,县政府募捐10300元(法币),食盐25公斤,按各乡出征赤贫家属计实,到会213人,以募捐钱物全部分给军属。

  二是为增强国力,支援抗日救亡,1936年发行1万元的“战时公债”;1937年发行1.28万元的“救国公债”;1941至1944年先后两次发行共19万元的“同盟胜利公债”;1945年发行“美金公债”,几次发行的公债,均动员县城和乡村富户认购,对支援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及时征兵,支援前线。抗战期间,普安县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则进行征兵工作。八年抗战,全县共征兵4156人,其中:1937年征兵169人;1938年征兵848人;1939年征兵630人;1940年征兵544人;1941年征兵534人;1942年征兵384人;1943年征兵531人;1944年征兵516人。八年征兵数占1945年总人口59631人的6.96%。普安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著名杀敌将士有谭本良、罗会廉、桂灿等。

  谭本良,普安县兴中镇谭家湾人,出生于1897年,13岁时父母先后在七天内双亡,其兄谭本宣继续抚其读书,1918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之后,任黔军排连营长,北伐战争中和吴佩孚部队作战有功晋升团长。1937年抗日战爆发后,谭任85师副师长,师长为兴仁县巴铃镇人陈弦秋,名鸿选(州人物志),参加了著名的忻口战役。师出河北南口时与敌遭遇,奋战5日,与友军将敌击退,奉令转入山西,归卫立煌指挥。卫时任十四军军长兼山西省前敌司令,辖第十、八十五、八十三师。日军十多万人,分数路进攻山西,其中忻口一路5万日寇,由大同向太原进犯。我方投入兵力20多万,分别于忻口、娘子关等地布阵,八十五师守卫南怀化阵地,忻口战役打响,日寇凭借飞机和大炮、坦克优势轮番轰炸,及至施放毒气瓦斯等向我军阵地扑来,八十五师官兵利用近战夜战反复与敌开展肉博战,敌多次反扑均被击退,经十天拼搏,全师虽三分之二将士阵亡,但阵地仍稳如泰山,被称为铁军。敌华北军司令官寿内寺一到晋北前线巡视,得知忻口之师难以对付,便令川秀三郎师团转攻山西大门娘子关,又遭八路军的游击战伏击,给敌人以严重打击。忻口战役,我军虽付出重大牺牲,但歼灭上万日寇,打出了军威国威,也是国共两党、国共两军协同作战的范例。1989年和1990年春,中央电视台两次播放电视剧《忻州大战》,再现了忻口战役我军浴血奋战的场面。1938至1941年间,八十五师在晋东南的闻喜、坦曲、杨城、沁水,晋城等地与敌军对峙,拉锯作战。这一地区介于黄河与太行山之间,前有大山阻挡,后有滔滔黄河隔绝,环境十分恶劣。八十五师官兵采取机动作战,发挥近战夜战优势,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迫使敌人寸步难行。1942年后,谭本良任十四军参谋长,全军驻守洛阳,其中两个团驻守黄河沿岸,常派小部队北渡黄河袭击敌人,在保卫洛阳战役中,战斗十分激烈,将士伤亡三分之二才奉令撤退。1944年因日寇对重庆狂轰滥炸,14军调防重庆,谭本良兼任重庆卫戌司令部参谋长,直到日本投降。

  桂灿,普安县楼下镇泥堡村人,抗战时任国军第六十军一八四师作战参谋和旅参谋长。在台儿庄大战中,桂灿协助师长张冲指挥禹王山战斗。禹王山是徐州的重要屏障,是兵家必争之高地。1938年春,日寇玑谷第十师团敢死队长平野庆太郎率队冲到禹王山顶,原守卫禹王山的国军一八二师遭敌猛烈攻击,部队伤亡惨重。师长张冲突然接到战区电话,要一八四师火速赶往禹王山。张冲师长立即发出战斗命令,要王秉章旅乘敌立足未稳,不惜牺牲,坚决把禹王山夺回来。经过几次反复拉锯作战,王秉章和两个营长负伤并付出伤亡两个营的代价,终于把敌人杀退,夺下禹王山,敌敢死队长平野庆太郎率残部一百六七十人,退到距禹王山侧约150米的一个偏岩死守,负隅顽抗。后派两个连的兵力去驱逐未奏效,我方因阵地刚夺回来,五四四旅长王秉章受伤,部队损失严重,决定五四四旅换下来休整,五四三旅接防。全师守禹王山20天,每天都有激烈战斗,最激烈的两次。一次发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一次是在夜间又加滂沱大雨的情况下,敌乘黑夜偷袭,战斗异常激烈,我军1085和1086两个团已感到支撑不住,要求派兵增援,电话传到师部指挥所,桂灿即时喊醒师长张冲,他思索了一下,连连摇手不同意,并及时向两个团长通话说:“今晚情况不能增援,增援阵地反而要失。因为是黑夜,又下大雨,援军到前面,对敌情不了解,原守阵地部队以为援军要来就会产生松懈思想,这样,阵地就要丢失。现在我和敌人是短兵相接,敌人飞机大炮失去作用,我有困难,敌人也有困难,敌人没有三头六臂,我还居高临下,就是投手榴弹,也比敌人甩得远,你们一定要稳住”。接着桂灿和张冲师长,冒雨亲到前线阵地看望,战士们深受鼓舞,坚决守住了阵地。后来传为“三百伤兵顽固守住禹王山”的佳话。两次激烈战斗,终于把敌人杀下山去,仍退到偏岩脚下负隅顽抗。此时,天已大亮,张冲师长令五四三旅万保邦旅长亲自用迫击炮向敌群发炮,炮弹顿时如雨点般在偏岩处开花,20分钟即将敢死队全部消灭。该战斗歼敌1000多人,击毙敌中佐牟田和大尉平野庆太郎,缴获轻重机枪80余挺,平野庆太郎战刀一把。桂灿即景赋诗道:“平野庆太郎,来势好疯狂。天兵炮落处,倭寇变肉浆。”整个台儿庄大战,歼敌两万余人。

  1944年12月,罗会廉在石弓山抗日捐躯。

  罗会廉,普安县楼下镇人,新四军侦察科长,在涡阳县东北石弓山执行任务时,被三十倍于自己的日伪军包围,为使机密不致落于敌人之手,立即毁掉,与侦察排副排长窦广道组织突围,均于战斗中牺牲。3日后在突围中逃出马夫回到师部报告,师部紧急派部队前往救援,但为时已晚。罗会廉牺牲时年仅30岁,其妻许璞才20岁,其子才出生数月,为继承父志,许璞为其子取名罗承廉。(详见本报2015年8月14日五版)

  在抗日战争中,普安子弟奔赴前线抗击倭寇,以身殉国者不计其数,仅在保卫武汉战役中,普安县有名的烈士就有15人,他们是:杨孟津、陈国亮、马正国、王和清、彭云洲、张小民、刘永元、唐兴培、韦汉清、钟正乾、刘占先、谭百魁、周凤祥、冯国柱、杨占国。谭本良先生的亲侄子谭百魁就是在保卫武汉战斗中牺牲的。此外,在滇缅战场和其他战场牺牲的也不少,县内兴中镇松岿村在抗战时被征兵出支至今未回、杳无音信的就有4人。梨山坪谭代元的手就是滇缅战场被日寇燃烧弹烧坏的,人称“抓手”。

  在抗战八年中,普安县人民除将自己的子弟送往前线参军参战外,还义务修桥修路,保护抗战公路畅通无阻,捐款捐粮捐物资送往前线,还要接待过路整训部队和前方转来或过路伤员等。

  1940年4至9月,国民革命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辖新编22师,师长廖耀湘;96师,师长余韶,200师,师长戴安澜,游击司令黄翔,该军1940年4至9月,1944年5至12月,两次在第三行政区驻训,军部驻普安县城,该军入缅后,编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系列。1940年10至12月和1944年2至3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王凌云,两次进驻第三行政区整训,军部驻普安,所辖第9师、76师、33师分别进驻各地。1944年5月至8月,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何绍周,主力经普安西进,该军属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1945年2至4月,国军54军14师,师长龙天武,进驻普安整训,该师属远征军作战系列,此外,还组织自卫人员2900人,防护团1300人,应急抢修公路桥梁和维持社会治安。

  1945年11月7日,普安县政府根据省执委和第三战区长官令:“为忠勇救国第一支部第三中队长杨志斌为国而伤,伤而战残,速派民夫递送湖南南务县,沿途各县除发旅费外,派警护送出县,办理接送手续。”县政府及时组织人力,将其护送到晴隆,办理交接手续后才回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