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的全民抗日救亡热潮

发布时间:2015-09-06 15:46:42

徐 燕

 ③

  ①晴隆县城原南街“美国陆军车站”旧址(陈亚林摄影)

  ②24道拐盘山公路设计工程师邹岳生(陈亚林提供)

  ③安龙县妇女救国会印发的“三八特刊”(唐保华提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处于大后方的黔西南各族儿女同全国同胞一样,怒潮汹涌,同仇敌忾,纷纷以各种形式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为争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1938年7月,中共党员张立按照中共贵州省工委的安排,到普安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各界抗日后援会”会刊上发表了《我们做什么》的抗日宣传文章,主张团结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共党员李运亨在贵州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助理讲习所结业后,被分配到兴义县合作指导员室任指导员,利用组织合作社的合法身份,到乡下向群众宣传办合作社的重大意义和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群众唱抗战歌曲、演出抗日话剧,对社员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增强大家对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共党员顾诗灵利用在兴义中学任国文教员的身份,结合日寇的侵华罪行向学生宣传“我们是炎黄子孙,不能当亡国奴”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各县成立了抗日后援会或抗日救国会,以中小学师生、县文教馆职员为骨干,组成抗日宣传队或宣传组,深入城乡开展团结抗日宣传,利用赶场天、集会进行抗日宣传演讲,传唱《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游击队之歌》《怒吼吧!黄河》《在太行山上》《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在兴义、晴隆、普安、望谟等地的中共党组织及其成员,认真贯彻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方针,积极协同政府进行抗日宣传,组织编排演出了《血痕悲泪》《抓汉奸》《放下你的鞭子》《未婚夫妻》《流亡曲》《明耻教战》《抗敌军》等抗日宣传剧目。在抗战两周年之际,兴义县组织3个宣传队到马岭、乌沙、丰都等地进行街头演出。驻望谟的红军卡法连队和黔桂边委,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在懂苗族语言的黄德光副连长率领下,深入大、小麻山及罗甸、紫云、镇宁、关岭、贞丰等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中共党员黄小穆多方筹集资金在晴隆县城开办“新新书店”,出售马列主义著作和抗战时期的进步报刊。普安县文教馆公开陈列《新华日报》《解放周刊》和毛泽东《论持久战》,并创办了形式多样的墙报、黑板报、宣传画。当时在各县创办的《兴义抗日》《莲风》《安南月刊》《晴隆半月刊》《慧星周刊》《胜利晚报》《“三八”特刊》等报刊上,不仅及时报道抗战消息,鼓励广大民众积极支援抗战,而且还发表文章讨伐失败投降主义情绪,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日军暴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各学校是抗日宣传的主阵地,“九一八”事变后,各校自发组织师生游行示威,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收复失地,抗日到底”“把鬼子赶出中国去”等,表达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和不共戴天。兴义城区中小学组织晨呼队,每天凌晨6时左右到各片区,手执三角旗,沿街呼喊“早早起床,振奋精神;不当亡国奴,不做东亚病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保卫祖国”“抓好生产,支援前线”“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口号。晴隆、安龙开办识字班、民众夜校,利用课堂教学宣讲抗日时事,宣传进步思想。兴义各校纷纷举办抗日演讲,每逢赶集天,各校演讲队都分赴各集市,先唱几首抗战歌曲,等到群众聚拢后,演讲人就站到高处进行抗日宣传演讲,揭露日军罪行,宣传“只有抗日才能救国,退避必然灭亡”的道理,教育和鼓舞学生、民众共同抗日。

  积极组织战备防空

  为了给抗日前线储备提供经过初步训练的兵员外,同时能够担负当地治安和军事勤务,国民政府有计划地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使民众掌握一般军事技术,增强军事意识。1938年3月,各县成立军事训练总队(后改编为县国民兵团、国民自卫总队),分为警备班、妇女队、少年团、壮丁模范队、壮丁队、大众俱乐部、公益社等不同类型进行训练。凡受过第一次训练的壮丁,都编成义勇壮丁队,县、区、乡(镇)、保各级都设有义勇壮丁队队部。每保均选送壮丁l—2名到县城集中训练,每期2月,经过训练的壮丁组成预备队,准备随时被征调上前线。1942年6月,各县根据军事地位等条件组建100-200人左右的常备队,每年训练壮丁400-700人不等。同时,成立区防空指挥部,各县成立防护团,各乡、镇成立防护分团共25个,其中兴仁巴铃、晴隆沙子岭是重点防护分团,8县防护团人员达2047人。还成立了防空队哨、防空情报分所,配备通讯设施和专人,加强防空。

  抗日战争暴发后,敌机加紧对我后方战略支撑点、指挥中心、补给基地和连接国际通道的川黔、滇黔、滇缅公路进行轰炸,位于滇黔公路咽喉的盘江桥成了敌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为确保运输畅通无阻, 1939年3月国民政府先后派中央炮校炮兵排、国民革命军陆军炮兵41团4营14连、贵州省防空司令部第5连防守保卫盘江桥。在部队防空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民众防空,定期和不定期地向职员、居民和学生介绍防空知识,组织学生向民众宣传防空知识;规定进入防空洞、紧急疏散、空袭解除、消防灭火等信号,开展防空演习;动员军民整修城内通往四郊的道路,规划居民疏散路线,设立路标,整修利用自然山洞、沟渠等。抗战期间,全区共修筑防空室22间,防空洞91处,可容纳34920人,防空壕(掩体)1343处(个)。

  除防护团执行救护任务外,还组织民众开展自救、互救活动,对被日机轰炸蒙难的人员和同盟军空难人员进行救护。l940年5月14日,在日机6批18架次轰炸盘江桥时,当地民众踊跃参加自救自护;1941年1月12日,美军一架运输机在广西西隆县境的革步上空失事, 7名机组人员跳伞着陆后,被兴义县边民救护,由巴结乡副乡长护送至昆明。同月22日,美军航空第十四联队一架运输机在望谟卡法上空失事,4名机组人员(美籍3名)安全着陆后,民众完好地保护了该机上武器和机身残骸。同年11月12日,美军运送武器的车队从昆明经兴义到贵阳,在万屯失落机枪18挺,被兴义养护公路职工拾到后,立即送交美军晴隆供应站。1944年10月3日,盟军l架飞机因故迫降于册享县达秧乡央绕村,当地民众及时上报寻找,于11月4日将8名机组人员——找到接回县城,然后护送至晴隆转赴昆明。

  全力保障交通运输畅通

  黔西南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隅,境内深沟河谷、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在抗日战争期间,黔西南共投入10多万民众修筑、抢护重要公路、机场、桥梁,为保障抗战物资和兵员输送畅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急修沙八公路。沙八公路北起晴隆县沙子,南至册亨县南盘江八渡渡口,全长267公里。该路分两个时段修成:即沙子至安龙段,1928年修成毛路不能通车,1936年10月晴隆县征调公路沿线村寨18至45岁壮丁和中营、马场等地1500名民工自带干粮、义务筑路,1938年4月通车;安龙至八渡段,1939年在日军逼近广西时,为使广西百色与京滇公路相衔接,使由滇缅公路运来的物资,缩短经贵阳至柳州的路程,从昆明早日运到广西前线,同年11月开始急修安龙至八渡段。安龙县先后征集14070名民工参加筑路,于1940年3月建成通车便道。1940年6月,南宁沦陷,经南宁转运内地的港口被封锁;1942年2月,惠通桥被炸,滇缅公路中断。为保证抗战物资由云南沿滇黔公路,经普安、沙子、兴仁、八渡运至广西抗日前线,国民政府征调大量民众在短期内对沙八公路全线进行整修和续建,为加快进度,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从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兴义、册亨、望谟等7县征调35000多民工整修续建。由于天气不好,疾病流行,医药困难,全线计有472名民工死亡。在广大民众艰苦卓绝的努力下,1943年2月沙八公路全线通车。抗战期间,所有从昆明运往广西前线的武器弹药、医药器械、救济物资、服装给养,全部通过沙八公路运达广西。从1944年10月至1945年10月,每天几十至几百辆运输车队日夜行驶在沙八公路上,第八军、五十四军、新一军和两个炮兵团都是经过沙八公路开赴广西战场。

  修筑二十四道拐公路。位于滇黔公路上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段公路,是渝(重庆)昆(昆明)曼(曼德拉)公路咽喉地带,从1928年1月开始勘测修筑,开工后时断时续,直到1935年底才大规模正式修建,共征调民工5万多名,于1936年9月竣工通车。“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和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华南地区,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被日军封锁,切断了中国由海路获取国际战争物资援助的渠道。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来自东面、东南面及南面的交通运输线被断绝,滇缅公路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1942年5月,缅甸全境沦陷,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并占据滇西,加大对抗战大后方的威胁,使中国获取战争物资的陆路通道只能延伸到大后方的滇黔公路上,外来援华物资通过“驼峰航线”运达昆明,转到滇黔公路,经贵阳再运到重庆。二十四道拐是滇黔公路上的一个最重要关口路段,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此,为保证抗战物资的运输通畅和安全,美军在晴隆设立公路改善工程处,发动当地民众对二十四道拐实施改造和维修,增宽了路面及角度,增强了运输能力,保障了运输安全。二十四道拐在八年抗战期间,总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线,尤其在抗战中后期,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通过,真正成为“抗战生命线”,为保障外援通道,稳定抗战大后方,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图谋作出了巨大贡献。

  抢修盘江桥。位于晴隆县城东27公里,地处关岭、晴隆两县交界处的盘江桥,是滇黔公路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在抗战时期,往返湖南、重庆、贵阳、昆明、缅甸的各种军用物资车辆日夜不绝,十分繁忙。因此,盘江桥也成为日军重要的轰炸目标。1940年5月至1941年6月,日军出动飞机63架次轰炸盘江桥,共投掷各类炸弹228枚。1941年6月8日,9架敌机超低空向盘江桥俯冲轰炸,连续投下300-500磅的重型炸弹9枚,将盘江桥桥身、桥基础全部炸毁。为尽快恢复盘江桥运输能力,西南公路局在晴隆县建立公路管理站,在盘江桥设置工程处,采取抢架临时浮桥、赶建新桥、加强防守的措施,迅速抢修盘江桥。当地千余民工与部队官兵一道同心同德、夜以继日奋力抢修,9日便建成浮桥维持交通,30日,浮桥被炸,立即集聚木船浮渡,保障了军用物资正常运输,1942年4月修成链式吊桥。1938年3月21日,在改建新桥中盘江桥断塌,40名工人坠落江中,死亡16人,17人重伤,黔西南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障了抗战通道的畅通。

  大力支援抗日前线

  在全国抗日救亡形势的影响和激励下,黔西南一批又一批爱国志士踊跃参军参战。1937年9月,兴义县一批学生46名(其中女生2人)投笔从戎。他们出发那天,县里组织万人欢送,排了几里长的队伍,鞭炮声、口号声、抗日歌声不绝于耳。在赠给他们的锦旗上绣着“民族先锋”四个大字。1938年,贞丰县一个有150人组成的志愿兵连开赴抗日前线。“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连年在黔西南大量征兵。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五、六、五十四军等部队都曾在黔西南整训并补充了大量兵员。据黔西南州党史资料统计,在抗战八年间,黔西南8县共有4万多人被征集入伍,而当时黔西南才约76万人口,参军人数超过5%。在从军人员中,有的参加了淞沪战役,有的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有的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有的随中国远征军入滇缅征战,大多有去无回。据各县(市)档案记载,全州在抗战中阵亡有名者仅300人,退役回乡者3000多人,许多人喋血抗日沙场、为国捐躯,连名也没有留下。

  抗战期间,支援前方将士、支援全国受难同胞的募捐活动在黔西南一直十分活跃,各族各届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前方抗战。兴义城区中小学师生设立募捐协会和募捐小组,举办募捐演出,组织“救济难胞”募捐,开展节食运动,分头到各商号、店铺、政府机关等处募捐,仅1939年就募捐到559200元(旧币)善款。在中共党员张立的影响下,普安开明绅士易晋候一次就捐献粮食300石支援抗战。1945年初,晴隆县中营乡公所兴办庆祝黔南大捷游艺大会,乡绅许再新、秦振麟将义卖梨膏糖收入的7000元全部捐出支援抗战;7月,发起为抗战“献金献粮”活动,募集捐款8000元。普安成立“出征抗敌军人家属委员会”,设立募捐组动员开展募捐,募捐到资金12526元、食盐25千克用于优待抗战家属。安龙县妇女救国会组织会员500余人,除宣传鼓励青壮年踊跃参军抗日外,积极开展各种支前活动,向安龙城内的“裕安”“永安”等盐店和“乾昌”“恒义”等商号劝捐款项的物品,交由县抗敌后援会寄往抗日前线,发动妇女做了2000双布鞋献给部队。兴义、贞丰、普安、晴隆等县设立“协济委员会”或“救济院”,负责办理伤兵、难民救济工作,全力做好过境部队和难胞的粮秣柴草等后勤保障,仅晴隆就为40000余名开赴前线的滇军征集捐助食粮12750斤、马料3500斤,柴禾无数,征用力夫827人,为抗战前线解除后顾之忧。同时,还开展了田赋征实和军粮征调,认购抗战公债等支援抗战。

  黔西南抗日救亡运动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也是大后方人民抗日救国斗争的一个缩影。它唤醒和教育了黔西南各族人民,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壮大了革命力量,彰显了黔西南人民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它记载了黔西南人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团结一心、共同抗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历史,是黔西南人民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