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高 雪
“出门求学,带兵打仗。那个叫何应钦的人,名气在疆场,根基在泥凼。与老屋相关的传说,三分悲壮,七分沧桑。什么叫故乡?故乡就是,为了实现梦想,不得不离开的地方……”年轻的诗人在游览何应钦故居何家大院后,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几行诗句。
许多人或许都知道何应钦的大名,但何应钦出生在贵州兴义的泥凼深山,可能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何家大院分为两处,一处在兴义南部40公里的泥凼街上,另一处在泥凼的风波弯(禄园)。在泥凼街上的何家大院,为何应钦的父亲何其敏在清同治年间(1874年)所建。大院最初按普通民房设计建造,是一栋传统的中式木质结构三合院。后来,随着何应钦走出大山,走上政途,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加官进爵,其大院便有了微妙的变化。
据何应钦故居管理所所长龙虎介绍,泥凼这地方,史上有一种叫做“升官抬屋”的习俗,原来的何家大院本是一栋普通的木质结构房子,建筑只有一层。何应钦在1920年当黔军第一旅旅长时,权力相对就大了,官升了一级,所以就在原房屋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楼。1930年,何应钦当军政部长时,这房屋又往上加了一层。不过,这一层在外面不太看得出来。但是,它通过里边的阁楼,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何家大院中的石柱础,是南方典型的柱础,比其他地方的要略高一些。为什么呢?因为泥凼这地方空气潮湿,木柱若遇雨水侵袭就很容易腐蚀。大院中的房檐出口,均有垂瓜柱,主要起装饰作用。同时,按当地的习俗,认为这个垂瓜柱还有辟邪的功能。此外,大院中的石刻工艺也非常精美。在故居院内,就有十多对雕刻精美的石凳,平常用来小坐休息。不坐它的时候,那些石刻凳子就成了一件件难得的石雕艺术品。
泥凼风波弯的何家大院与街上的大院在建筑上极为相似,两处主体建筑均为二楼一底穿斗木结构,门窗、柱础、家具等采用地方传统雕刻工艺,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南方典型的三合院建筑样式。大院除正厅主屋外,还有单独的伙房、柴房、碾米房、酿酒房、染布房、榨油房,以及花园、鱼池、山门、围墙等。两处院落现存正厅、山门、西厢房、碾米房、养禽房等建筑。目前,何应钦故居已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渐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纷至沓来。
从泥凼镇街上仰望何家大院,远远便看到“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的楹联牌匾,悬挂于正大门两侧。在何家大院台阶右侧的石墙上,是何应钦在各个时期、不同年龄的照片,而下面的展板区域内,有一块展示他在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大幅巨照,让人看后禁不住百感交集,民族的屈辱与无数先烈的抗争,瞬间如放影般浮现在眼前。走进三合院,抬眼望去,故居正房大门上又有一副漂亮的褐底绿字楹联“禀生民之秀,赋正气而生”。据说,这两副对联,都是当年中国顶级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所撰写。
站在何氏故居前门,凉风习习,放眼望去,视野开阔,山峰连绵雄奇,丘陵沟壑纵横,仿佛奔腾万马,气势磅礴,桂北风光尽收眼底。此时,禁不住想起民国时期那一段风起云涌的日子,以及当年从何家大院走出来的何应钦和他的侄子何绍武、何绍周、何绍虞等人。在乱世之中,他们被历史汹涌澎湃的波涛,卷到风口浪尖之上,不得不扮演命运赋予他们各自的角色。
何应钦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自然是何家大院走出来的典型代表。他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一生之中,何应钦最为辉煌的一页,当数1945年代表中国战区接受日本投降。1987年10月,何在台北因病与世长辞。
对于何应钦,由于近年来地方对历史文化以及文物古迹工作的重视,无论是浓墨重彩还是轻描淡写,都有不同版本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其大哥何应祯之子何绍武,二哥何应禄之次子何绍周和三子何绍虞。
当年,兴义有近70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其中,从何家大院走出来的何绍周,就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他不仅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鄂西会战等,而且还直接指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颠峰之战——松山战役,并因为显赫的战功,获颁当时国军最高荣誉:一级青天白日勋章。其三弟何绍虞,也就读于黄埔军校,是第十四期学员。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任职,参加抗战,任上校副团长。何应钦大哥何应祯长子何绍武,同样就读于黄埔军校,为第十四期学员,毕业后参加抗战,任上校团长。
回到何家大院,看到那些用石板镶嵌的院子,以及院中石雕木刻的百余幅精美图案,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其中,刻在窗下石裙板上的“鱼跃鸢飞”四字,尤其引人瞩目,其书法笔力游刃有余,俊逸洒脱,刻功深浅相宜,堪称书法佳作。故居中的镂空石凳、神龛、椿凳、凤床等家具上的图案,精致而又华贵。故居里陈列了很多与何应钦有关的实物、图片、书法等藏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研究价值。
在何家大院的后山上,长达十余公里的峰林,犹如天然屏障,好像古代大户人家主座之后的屏风。在雾起之日,何家大院的风景就别有一番风味。前方是雾海苍山,若隐若现,而大院所处位置,就成了坐在“太师椅”上的点兵大将,因而也被当地人称之为点将台。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应何应钦之邀作泥凼风光图,并题跋云:“是地北有悬崖削壁,其名观音崖,乡人称之为点将台,东望日出,平野千里,地灵如此,必生人杰。”
晚年居住在台湾的何应钦,尤其思念家乡,可他因诸多原因始终未能回来,有了张大千先生这幅泥凼风光图,也算得到些许抚慰,时时看看画上的泥凼,也权当回乡省亲了。而何家大院的建筑,不仅包涵了大自然与能工巧匠的神奇功力,又从其特殊的一面,体现了何应钦非同寻常的一生。何家大院的一块块石头,一面面墙壁,都仿佛一本刻下沧桑岁月的线装书,记载着许多兴义的近现代历史故事。在何家大院中游历,人们会看到典型南方晚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会看到一部中华民国时期的简史,欣闻神神秘秘的传说,感受古今名人对泥凼的关注。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