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乐汉墓及其出土文物

发布时间:2015-10-14 11:17:24

 

  1987年,兴仁县交乐汉墓发掘、出土文物436件,2012年交乐汉墓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乐汉墓的墓葬形制多样,清理发掘的13座墓分别为土坑墓、石室墓、砖室墓三种。形状有长方形、长条形、凸字形、刀形,方形带多个长方形侧室大墓等。墓的向山不一。这些墓封土都已流失,大都埋在地里,而且土表层都种有庄稼。

  交乐汉墓出土文物分属铜器、铁器、陶器、金银器、石器等类。铜器有釜、豆、壶、冼、碗、盘、簋、瓶、奁、镜、鐎斗,杯、鸟、甑、勺、臼、量、五铢,铺首、案、座、印章,钱币、摇钱树、灯及车、马、俑。铁器有刀、剑、簇、钉、三脚、匕。陶器有罐、钵,盆、壶、瓮、屋、井、鸡、狗、俑、田园模型及摇钱树座。金银器、石器及其他有金手镯,银手镯、指环、黛石、石研、料珠、琥珀等。

  我国古代,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情况较好时期,往往也是丧葬礼俗发展的高潮区。

  两汉时期,厚葬成风,究其原因,一是灵魂不灭的观念,把死人当作活人对待,迷信人死之后供奉要和活人一样讲究。因此把生活中需要的一切都带到坟墓里去,以便死后继续享用。另外汉代推崇孝道,遵从“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制度,始于汉朝,那些被当地推举为“孝廉”的人,才可以到朝廷做官。由于汉代把孝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厚葬父母便成为孝的最重要表现。

  交乐地区虽是天高皇帝远,但两汉建立后,中国疆域内多种文化融合,共性增强,从汉墓的厚葬和出土的各种文物中可见。

  汉墓出土文物中的水田池塘模型,池塘里养有草鱼、鲤鱼、田螺、菱角,另一边为水田,渠中有青蛙,这是交乐地区东汉时骆越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另一件水塘稻田模型,圆盘状,盘的一半作水塘,一半作稻田,水塘有两尾鱼,荷叶一片,荷花一朵,蓬蓬一支,菱角一个。稻田以泥条作仟陌,尽头尚有过水缺口,田中刻划着水稻,稻田之间有长堤,正中有涵洞,其上立一只小鸟。模型表面水塘与水田周围遍地桃李花果,阡陌交织的田园风光,这是古代交乐越人农耕民俗的真实写照。

  汉墓出土陶灶一件,和现代农村布依族使用的双眼柴草灶一样。出土的铁三脚和现在布依族农户使用的铁三脚毫无差别。陶器中的罐,钵、盆、壶、坛等器皿,布依农家都在使用。银器中的手圈和今天布依族姑娘戴的一样,如果你仔细观察,苗家姑娘就不戴这种银手圈。出土的陶器有红陶、灰陶、白陶、铀陶、黑陶,品类多。还另有陶鸡、陶狗、陶母鸡还带几只小鸡,可见当时交乐的古越人聚落的繁荣景象。

  出土铜车马一件,马通高116厘米,长85厘米,仔细观赏,此马非秦兵马俑的马,它显得个小,精灵,这实际是西汉时夜郎马的化身。西汉时的夜郎马,又叫果下马,产于今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为古代名马,现为世界少有的珍稀矮马。

  1995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历史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到我州,鉴定交乐汉墓出土文物摇钱树和连枝灯时说,灯枝上的乐人和摇钱树叶片上人物头饰,都是椎形发髻,是古越人古僚人的头饰,文物属夜郎民族文物,定为国家一级。

  交乐汉墓共出土三株摇钱树,按树干特点,分别为双猴抱柱摇钱树,五铢摇钱树,圆壁摇钱树,其中圆壁摇钱树遗存较好,其余两株均为残件。圆壁摇钱树出土于龙树脚7号墓和铜车马、连枝灯,抚琴俑,提梁壶,对鸟纹铜镜在一起。

  古代摇钱树又称“社树”、“神树”,是祀礼之器,到东汉成为人们世俗的财富梦和长生梦的寄托,它的贵重能够享用得起的多是富有阶层。青铜器专家称,从历来出土的青铜器来分析,中原以鼎为主,摇钱树则以西南云贵为主,可见摇钱树份量之重。

  交乐汉墓出土了一件陶抚琴俑,乐俑双膝并拢着地,作跪坐姿式。头着平巾帻。蚕眉杏眼,高鼻大嘴,脸带笑容。身穿右衽宽袖衣,内着园领衫,作聆听思索状,十分可爱。

  俑在汉墓中称明器,亦称冥器或盟器,为随葬专属之器。抚琴俑作为汉俑名品,极负盛名,影响深远,特别是交乐汉墓出土的这件抚琴俑,1990年选调北京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展出期间被选为招贴画到处张贴,观众评价很高,影响很大。

  细细品尝交乐汉墓出土的这件抚琴俑,身前置一古琴,琴身一端斜向左前着地。另一端架在右腿上,两只袖挽于肘上,左臂前伸,右臂内弯,给人一种正在弹奏,琴韵幽雅的感受。当时艺人对抚琴俑这个人物的服饰、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等刻画得入微入细,充分揭示了人物灵魂的涌动和思想的前提,显示出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使人仿佛听到抚琴俑奏出了天籁之音。

  交乐汉墓还出土了两枚印,一枚方形“巴郡守丞”印,这时的巴郡不是秦朝的大巴郡,而是东汉时北盘江流域的小巴郡,守丞为郡的二把手,驻守边境重要镇地。另一枚为长方形“巨王千万”印,这是一枚平民印,意为姓王的想成千万富翁。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