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山上的鱼

发布时间:2015-10-14 11:15:43

  文/图 陶昌武

 

    万峰湖里鱼虾成群,成了钓友们心目中不可多得的野钓天堂,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在山水神奇、风光迷人的兴义,除了水里有鱼,山上居然也生长着品种繁多的鱼类。这些已经定格在历史的某一瞬间的生灵,还将兴义的历史引向了遥远的史前时代。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开玩笑吧,鱼儿离不开水,山上怎么会生长鱼啊!

  你不得不承认,这正是兴义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些长在山上的鱼,不是别的,而是兴义出土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中的鱼类化石。

  以磅礴数千里的万峰林之名,博得国家地质公园名分的兴义,在亿万年前,曾经是一片茫茫无边的海洋。

  作为活跃在遥远的古代海洋里的生灵,因为一次巨大的地壳运动带来的毁灭性灾难,被埋藏在地层深处,经过亿万年时间的沉淀,最后完全石化,成了山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尽管生命已经消逝,肌肤也已经化解,但它们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轮廓,保持着它们作为鱼的模样,这就使得我们有机会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那么,兴义这些长在山上的鱼,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957年,中国地质博物馆馆员胡承志,在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种爬行动物的化石。经过时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的杨钟健教授研究鉴定,被命名为“胡氏贵州龙”。

  胡承志没有想到,兴义人更不会想到,这是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在我国、也是在亚洲的首次发现。从此开启了世界性的、兴义出土的各种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掘和研究。

  沿着胡承志的足迹,贵州省博物馆馆员曹泽田,随后来到绿荫村,在发现贵州龙的同一地层里,惊喜地发现了五块鱼化石。

  我们的成语词典里,有一个成语叫“鱼龙混杂”,用以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良莠不分。而事实上,远古的海洋里,鱼和龙居然是生活在一起的邻居和伙伴。后来发掘出土的化石中,有很多是鱼和龙同在一块石板上,尤其多条鱼和多条龙共居一块石板,其良好的组合状态,可谓绝妙之至,被收藏家们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曹泽田发现的这些鱼化石,经研究鉴定,分别被命名为“东方肋鳞鱼”、“贵州中华真颚鱼”、“兴义亚洲鳞齿鱼”等。

  贵州龙化石和鱼类化石的出土,只是揭开了兴义境内蕴藏的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冰山一角。在顶效镇的绿荫村和乌沙镇的多座山头,随便挖开一个切口,就能找到数以千计的龙类和鱼类化石,谁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生命,被埋藏在大山深处,埋藏在岁月长长的隧道里。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活动的扩大,大量的海生爬行类动物化石,从兴义的大山中被发掘出来。特别是近年来,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地质博物档案馆等单位的科研团队,不辞劳苦,顶风冒日,走遍兴义的山山水水,建立科考工作站,进行野外考察、现场发掘、实物研究,发现了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化石,不仅引起了古脊椎动物学界的高度关注,还吸引着来自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在内的专家学者的目光。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举不胜举的化石之中(目前的研究,尚在进行,要穷尽最终的所有种类,尚需漫长的时日),鱼类只是其中之一,它囊括了当时的四足动物以外的所有低等脊椎动物。除了上述三种,目前发现并认定的,还有“小贵州短体鱼”、“贵州鳕”、“秀丽兴义鱼”、“优美贵州弓鳍鱼”、“龙鱼”、“比耶鱼”、“兴义飞鱼”等等。

  光看这些鱼的名字,你就可以想见,它们的外表是多么漂亮、体态是多么优美、气质是多么儒雅了。我们多么希望,它们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重新复活,来到万峰湖,一展它们优雅的身姿。

  不难想见,远在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如今万峰竞秀、群山巍峨、高山深谷、地形起伏的兴义,却是另外一番风景:茫茫大海,一望无际,烟波浩渺,水天相接。在这片深不可测的大海里,生活着众多古脊椎动物——各种龙类和鱼类。作为它们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家园,它们自由自在地出没其中,互相为敌和残杀又互相依存和庇护,不断地诠释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然而出乎它们的意料,突然有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地动山摇,倒海翻江,天崩地裂,它们被彻底埋藏到了地层深处,鲜活的生命在瞬间定格。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曾经的海洋,变成了陆地,变成了气势磅礴的高原,雨露阳光滋润下的生命形态,也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地球上增加了人类这种两足高等动物,并征服了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称霸天下。

  长在山上的鱼,已经凝固成了山体,成为大地、成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可能复活,不可能回到天堂一样的水里。它们只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理性的认知里。这种存在告诉我们,自然乃是万物的主宰,自然的力量巨大得难以企及和穷尽。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尽管我们一直以高等动物的身份自居,但相对自然而言,常常也很渺小很无助,常常无异于长在山上的那些鱼。我们不能否定,更无法抗拒,也许某一天,一场足以使沧海变成桑田的灾难,在改变地球表面结构的同时,会将我们变成长在山上的人,让遥远的未来的地球霸主,把我们挖掘出来,作为文物进行研究。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