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 30年前,30年后

发布时间:2018-05-18 14:46:09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兴义街心花园 肖建国 摄

现灯火璀璨的街心花园夜景 邢贵龙 摄

  原桔山广场 邢贵龙 摄

  现桔山广场 魏浩然 摄

  原那坡 邢贵龙 摄

  现那坡立交桥 邢贵龙 摄

  原木贾 邢贵龙 摄

  现木贾 (黔西南日报社图库)

    30年的风雨在弹指之间,30年的建设就在眼前。

    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兴义撤县建市;1988年3月,兴义市正式成立,自1798年成立的兴义县走过了190年,正式载入史册。

    1988至2018,兴义,从一个边陲小镇到五线城市,从贫穷落后到同步小康,从苦干实干到后发赶超。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发扬了新时代“贵州精神”,创造了“兴义速度”。

    1988年,只有13条街道的兴义城区,真的很小,很一般。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唯一的“场坝”,就是今天的街心花园,从场坝放射出去的五条街道,串起来就是最早的环城路。这1.9公里的环城路,往外再走不到1公里,无论哪一个方向,都到了郊区。

    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地生根,兴义,一个寂静的小城,开始释放经济活力。鲁布革、天生桥电站和南昆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作为黔滇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兴义,其独特的优势跃然而立。

    30年来,城市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截至2017年,兴义城区面积达到73.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5万人,城镇化率57%,道路总长达355公里,是1988年的28倍。

    今天的兴义,我们见惯了高楼、大道、车流、人潮,之前的黄草坝扩展为8个办事处,城市由一环变二环,二环变三环,一个中心(街心花园)变成了多个中心(兴义广场、坪东广场……)。就农村而言,水、电、路、讯、房、寨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日臻完善。产业遍布、环境改善、生态良好、乡风文明……

    30年来,兴义人不怕苦、不畏难,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讲正义、讲信义、讲情义”的兴义人处处传播着文明。南昆铁路、高速路网、万峰林机场,陆路交通迈向高飞时代,“兴义速度”不断刷新。

    30年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兴义的工业尚不发达,城市发育尚不健全,农村中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30年来,兴义市坚持调优结构、升级产业,不断做强“大电强网”,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相关产业发展从传统转向现代,产业规模、体系建设、资源开发、产品品牌影响力等不断升级。

    1988年,兴义的GDP仅为3亿多元,到2017年年末,达到了405亿元,增长131倍。财政收入从2千多万元增长到86亿元,增长417倍。30年来的经济发展,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飞跃。兴义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为谱写好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30年来,兴义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根本,致力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着眼解决最突出、最急迫、最长远、最普遍、最根本的民生问题,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5年,兴义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全市已出列贫困村19个,脱贫1340户5839人。2018年,全市计划脱贫4450人,33个贫困村出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风景。市民,是城市文明的主体,直接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

    30年间,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贵州好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俗话说,三十而立,三十而越。如今的兴义,风华正茂、豪情依然。建市30年来,兴义先后获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羊肉粉之乡、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十佳最美丽风景城市、中国十佳宜居生态城市、中国最美的地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创建资格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

    从1988至2018,伴随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年轻的兴义市从撤县建市,到起步腾飞。下一步,兴义将按照国际化的标准、现代化的方向、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来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美丽兴义、富强兴义、文明兴义、开放兴义、健康兴义、幸福兴义。

    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奋进的足迹仍在跨越。新时代,新兴义,时已至,势已成!兴义,将在开放发展的星空中闪耀自己的光芒。

来源:黔西南日报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