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张之洞文化研究回顾

发布时间:2020-07-14 12:22:01

 张之洞(资料图片)

安龙招堤半山亭(资料图片)

    2016年6月10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到安龙视察,提出“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安龙读书生活了10多年,一些重要思想也发端于安龙,还留下了《半山亭记》等名篇佳作,对这些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要深入研究挖掘、科学开发利用、积极传承传播;在打造‘招公堤’的同时,可考虑修建一条‘张公路’,承载清朝时期张瑛任兴义府知府的这段历史,丰富招堤国家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随后,中共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贯彻落实陈敏尔书记孙志刚省长在省委常委会议上听取黔西南州工作汇报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责任分工的通知》(州委〔2016〕68号),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责任分解。安龙县也出台文件,进一步细化责任、落实到人。

    作为县史志办公室的临时负责人,我承担了张之洞父子在安龙期间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接到任务后,我四处搜索、到处打听,搜网络、查图书,全力收集整理张之洞的有关资料。通过贵州数字图书馆,本人全文阅读了许同莘和胡钧分别编纂的《张文襄公年谱》,并对其中张之洞自出生至27岁进士及第的生平材料进行了标点,大体了解了张之洞青少年的生活履历。在阅读、标点许同莘和胡钧编纂的《张文襄公年谱》时,知道张之洞在12岁时,曾在安龙出版了一本叫《天香阁十二龄草》的书,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四处搜索、查找,但始终没有找到《天香阁十二龄课草》。偶然间,我搜索到贵州省著名历史学家何长凤老师写的《灵童少年张之洞——<天香阁十二龄课草>读后》,知道在贵州省博物馆藏有这本书,是原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现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许庄叔先生生前于1978年赠送的。于是,我便将搜索本书作为一个目标。

    7月底,我打电话给中共贵州省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先生,请求他介绍我进入省博物馆,查找《天香阁十二龄课草》,覃爱华副主任欣然同意,要我到贵阳后再与他联系。

    8月初,经请示县委、县政府同意,我决定到贵州省博物馆收集这本书。8月3日晚,由县政府副县长徐芝青带队,我和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罗翔星等,一同赶往贵阳收集这本资料。因徐芝青副县长、罗翔星局长8月4日要参加在都匀举行的亚洲攀岩锦标赛。当天晚上,我们从安龙出发前往黔南都匀市,4日凌晨3时到达都匀。4日早上,我们参加了在都匀南沙洲公园举行的亚洲攀岩锦标赛开幕式,徐芝青副县长、罗翔星局长在这里与中国登山协会领导就9月在安龙举行攀岩赛进行了商谈。下午,徐芝青副县长、罗翔星局长顾不得精彩的赛事,我也顾不得重游故地(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在都匀读书4年),冒雨驱车前往贵阳。

    下午2时许到达贵阳。因徐芝青副县长、罗翔星局长还要到省文化厅联系事务。经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先生联系,我只身于当日下午3时40分到达省博物馆。但因博物馆负责人整个下午均在省图书馆开会商谈博物馆搬迁事宜,整个下午我都未能见到省博物馆领导,也无法查找这本资料。我只得伤心离开,准备返程。正当我倍感失望之际,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先生再次联系省博物馆领导,请我第二天早上再到省博物馆查找这本资料。

    第二天,我再次来到省博物馆,经博物馆朱馆长、陈馆长的安排,在全馆忙于搬迁的关键时刻,保管部金主任放下手中的工作,亲率职工四处查找该书。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在图片资料中找到该书的电子文档。据保管部金主任介绍,这个电子文档是今年四月由该馆保管人员专门拍摄制作而成,因该书已经十分破损,只能通过拍摄制作电子文档,才能长久保存。看到《天香阁十二龄课草》电子图片就在眼前,我既感兴奋,又不敢造次,因为我还不知道博物馆领导是否愿意将电子文档拷制给我,按省博物馆的规定,查阅资料是要通过馆长会议讨论后给来访者查阅的,如果是等级文物的还要报请省文物局备案同意。此时的我既兴奋,又着急,兴奋的是,终于看到这本书的庐山真面目了,着急的是,近在眼前,却不能拿走。在着急的等待中,经金主任请示朱馆长同意,省博物馆保管部工作人员将全部电子文档拷制给了我。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一个多月来的四处搜索与期盼终于有了一个结果。甚喜!

    回到安龙以后,我迫不及待地在电脑上一页一页审读这部来之不易的资料,同时也尝试着将其中的诗文一篇一篇地标点、整理,录入电脑,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部书原收藏者在阅读过程中在其中已做了初步的圈点,使得我这个对文言知识一知半解之流,阅读起来也顺畅了许多。同时,我也尝试着采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查字典、搜网络,对其中的诗文进行注释。经过半个多月不分昼夜的艰辛劳动,终于完成了对这部文集的初步标点与注释出700余处。通过整理,这部《天香阁十二龄课草》整体面目逐渐清晰起来:这部文集是道光己酉年(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贵阳孔天成刻字铺印制,虽然破损较为严重,但仍不失为一部较为完整的珍贵史料。收录张之洞少年时期写作的诗文共65篇(首),但其中有的标题下有诗文4~5篇(首),如《秋柳四首》《秋海棠四律》《盆菊五律》等等,该文集收录的诗文总量近90篇(首),包括章论、诗、词、赋、序、记、文等等,其中诗的数量最多,约占一半左右。这些诗文中有的已经透露出了张之洞耀眼的思想光芒和独特的人生见解,比如其在《送景幼嘉之官黄平序》中提出了“以有用之岁月,徒结上官之欢,士未受吾惠而书生之意气已尽矣!”的不良现象,这与他日后一生保持书生本色有极大的关联。又比如其在《龙溪砚记》中阐述了名士与名砚的关系,同时又提出“名士者,高君也,于邑得一砚,登诸几席,宝爱弗谖,并属为记,不胜其郑重如此。于邑得一士,更复何如?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吾知必能发其经纶之用,伸其干济之才。”从此可以看出其志向之高远,也可以看出张之洞日后能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重大贡献,青少年时期的安龙生活已经奠定了深厚基础。同时,该书内容十分广泛,有孩童学习《四书》之习作,如《离娄章论》等章论文章即是学习《孟子》时的习作;有孩童生活的欢快与乐趣,如《新年词》《端午节事四首》等诗词,写出了新年、端午之时的童趣;还有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认识与思索,如《吊十八先生文》《韩蕲王湖上骑驴赋》等,描绘了南明十八先生和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忠肝义胆与无奈,等等。虽然这些诗文是张之洞青少年时期写作的习作,还谈不上成熟,部分还有明显的抄袭、临摹的痕迹,但对于一个12岁的孩童来说,能够写出如此大量富于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文,不仅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惊讶与叹服,也让饱读儒家经典、谙熟诗文写作的张锳“见诗而喜,酌酒饮之,并奖古砚一方”。

    2016年8月,我在整理完成《天香阁十二龄课草》的基础上,又收集整理了有关张之洞在兴义府生活、学习期间写作的《半山亭记》《鸡菌赋》,以及张之洞为赶考而来回河北与贵州间的一些诗文、参加殿试时作文《对策》等张之洞青少年时期的史料,分为《张之洞青少年时期写作的作品》《张之洞生平材料》《对青少年张之洞的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青少年张之洞》等4个部分,汇编成《张之洞与安龙——文献与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印发县内外张之洞研究者参考使用,反响良好。同时,本人还积极参与安龙县本土教材《书乡安龙》的编辑出版工作,为张之洞文化的普及积极努力。

    2017年5月,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朝文先生牵头组织编撰《书乡安龙》丛书,我的任务是编辑出版一部有关张之洞的书籍,要求在2017年9月前全面完成编辑出版和印刷工作。接受任务以后,首先是详细梳理《张之洞与安龙——文献与研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认为该书部分内容是有一定价值的,特别是该书全面地收集、整理、标点、注释《天香阁十二龄课草》,在国内来说尚属首次,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对研究青少年张之洞成长历程弥足珍贵,可以填补河北、武汉两个版本《张之洞全集》的缺漏。但是,《天香阁十二龄课草》的文字量尚不足以出版一部书。同时,虽然该书史料价值较高,但是由于时间的跨越,现今的读者已不可能静下心来读那些文绉绉的文言作品了,可读性不强。考虑到以上各种原因,本人多方动员、请求县内外张之洞文化研究者、爱好者重新撰写研究青少年张之洞的相关稿件,特别是可读性较强的普及性稿件,以增加本书的文化内涵和可读性。但由于时间仓促,重新撰写困难重重,难以在2017年9月前完成出版工作。本人只得重新调整思路,着重从文献与史料整理出发,拓展原书内容,全面收集、整理、注释张之洞及其父兄、族戚,如张锳、鹿传霖、张之清、张桐等,在安龙期间写作的诗文、楹联作品,以弥补张之洞青少年时期以及其父兄在贵州期间,相关文献史料和研究资料的严重缺失与不足,为广大张之洞文化研究者、爱好者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拓展对青少年张之洞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让广大读者对张锳在贵州期间宦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人查阅大量资料,对张锳在贵州期间的履历、宦迹与行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辨析,形成《张锳在贵州宦迹叙略》一文附入本书。同时,本人对去年收集到的张之洞在青少年时期写作的作品再次进行整理、注释,最终形成了一部15万字的《张之洞与父兄族戚在安龙诗文选注》,于2017年9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编辑出版《书乡安龙》丛书的同时,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朝文先生牵头,积极筹备纪念张之洞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朝文带队,先后到北京、武汉、贵阳等地,召开专家座谈会,拜会张之洞研究专家吴剑杰、赵德馨、何晓明等,广泛邀约稿件;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县委书记钱正浩同志,多次到北京师范大学拜会张之洞嫡孙女张厚粲先生,发出诚挚邀请。至8月底,共收到各类文章稿件77篇。本次学术研讨会原定于2017年9月21日至24日,张之洞诞辰180周年之际在安龙县城举行。根据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9月12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节庆论坛展会研讨会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县工作重心全部倾注脱贫攻坚,本次学术研讨会延期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举行。2017年12月19日,纪念张之洞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安龙县城泓芙蓉酒店召开,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武汉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义堃、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晓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以及国内张之洞研究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会议,安龙县内各中学语文、历史老师代表100余人旁听学习,张之洞后裔代表、华赋·陕西明珠教育集团总经理张家粤到会致谢。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武汉大学、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举办,安龙县人民政府、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具体承办,共收到各类论文83篇(论文作者107人),论文涉及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对张之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艺术思想的研究,也包括了张之洞思想在教育改革、脱贫攻坚中的探索、实践、运用与发展,更有对张之洞父亲张锳在贵州为官期间的生平事迹研究,还有对张之洞研究综述与历史形象探讨,等等。论文作者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老学者,也有在校就读的莘莘学子,还有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张之洞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各有专攻,各有所长。本次学术研讨会是迄今聚集人员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张之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质量好、水平高,研究领域广泛,在全国张之洞专题研究中影响极为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张之洞的研究水平和安龙县美誉度。

    研讨会结束之后,中共安龙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人员对研讨会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并聘请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之洞研究专家何晓明先生担任主编,对参会论文再次遴选,选择其中65篇论文结成论文集《安龙出了个文襄公——纪念张之洞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年12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至此,安龙县张之洞文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本人还积极编印《安龙县历史知识简明读本》,作为全县干部、教师和青年志愿者历史文化知识普及,发放全县干部职工、学校教师,作为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青年志愿者培训教材,极大推进了县域历史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工作,为安龙历史名城贡献了力量。2019年12月,安龙县史志办公室也由此获得了全国地方志先进集体的表彰。

    张之洞的青少年时代在安龙生活、学习、成长,是安龙、是贵州这片土地哺育了这位近代中国的“望重耆贤”“南方北斗”。张之洞生活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早已走出了近代中国的苦难与沉沦,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张之洞为近代中国做出的贡献,不能忘记贵州这片土地对张之洞等历史人物的影响与孕育。回望历史,回望过去,我们倍感欣慰与自豪;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梳理文脉以激励我们前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张之洞文化研究正当其时,贵州崛起正当其时,安龙重振雄风正当其时!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唐保华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