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布依戏的乡土特质

发布时间:2020-07-14 11:33:00

   布依戏(布依语称“谷艺”),过去称为“土戏”,在1953年布依族名确立后才被称为“布依戏”。专家考证,布依戏起源于古代的傩巫活动。布依戏是布依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通过舞台表演,将文学、歌舞、乐器、服饰、妆容等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形象生动地反映布依族地区的民情民俗、社会风貌、民族心理、群体意识、审美倾向,可以说,布依戏对保护、传承、发展和繁荣布依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布依戏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很多布依族地区已经多年看不到布依戏。布依戏,已经成为渐渐远离布依族地区和布依族民众的一种文化艺术遗产。虽然渐渐远离,但是布依戏依然深受广大布依族民众的喜爱,但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布依戏渐渐失去了生存的活力逐步走向衰落。据调查,布依戏过去共有剧目120多个,至今仅存剧目25个。尽管相关部门也在竭力打造布依戏品牌,但也难现布依戏往昔的雄风。究其原因,造成布依戏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布依戏的乡土特质正日趋淡化,如民族语言的消失;文化氛围的淡化;精神需求的转移;创演人才的缺失;剧本创作的滞后等等。如何让布依戏重现辉煌,那就需要确立其传统戏曲艺术的身份与价值,需要坚守布依戏的乡土特质。

  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年代,布依族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多神崇拜的办法寻求外力帮助。每年春耕前,均要举行祭祀,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在举行祭祀时,为进一步体现崇神心理,布依族祖先在傩巫活动时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增强娱神效果,慢慢地让傩巫活动演变成娱神的傩舞。娱神的傩舞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并逐渐融进人的情感取向、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要素,慢慢地让娱神的傩舞演绎成为既娱神又娱人的傩戏。到明朝洪武年间,傩戏进一步与民间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八音坐唱戏”。在历史的进程中,“八音坐唱戏”经过200多年的流传与发展,到明末清初,终于发展成为具有比较完整戏曲艺术特征的布依戏。从目前调查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布依戏最早是在明朝末年(1620年前后)成型于南北盘江交汇的册亨县双江区谭寨,至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布依戏的发展历史表明:布依戏诞生在乡间僻壤里,诞生在布依族先民的祭祀活动中。布依戏的发展过程,就是布依族先民群众共创民族文化并全力推动民族文化的过程。可以说,布依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是布依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进步而形成的文化积淀。从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布依戏的乡土特质就是来源于乡土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

  布依戏主要分布于南北盘江一带的册亨、兴义、贞丰、安龙、望谟等布依族聚居的地区。但在不同区域的布依族民众中,布依戏又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使布依戏呈现出多样性的独特文化生态景观。就以册亨县来说,县境各地的布依戏各有特点。流行于弼佑一带的彩调戏,是由原来的男女对舞对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的“对子调”结合本地民歌、山歌小调和民间歌舞等发展而成的,是布依戏中的一个特色剧种。彩调戏以本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故事为内容,共有13支曲牌,音乐非常优美。流行于者术、八达一带的布依戏,是在双簧戏的基础上,充分融纳本地的民歌曲调、民间舞蹈、健身武术和舞狮中的武术技艺等内容后发展而成的,以武戏见长,在舞台表演上则是女挥巾、男执棍,跟县内其他布依戏的表演程式存在明显区别。而流行于兴义市巴结一带的布依戏,由祭祖跳神中的唱段进行补充改编,加上情节和人物,吸收部分祭祀乐曲来丰富曲牌,共形成以八音坐唱音乐为主体的曲牌13个、剧目50余个,在音乐表演与演出程式上,均与其他地方的布依戏存在明显差别。从地域分布情况的角度看,布依戏的乡土特质就是撒落在乡土的文化生态“天然质朴”。

  布依戏的剧目多由布依族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真人真事编创而成,涉猎了布依族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风俗风情、社俗礼节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展示布依族民众过去和现在的真实社会生活的舞台综合艺术。语言生动富有艺术性,情节诙谐风趣,形式多样,格调古朴,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布依戏的思想内容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祭祀的表象蕴藏着深厚的农耕文化。二是传奇的内容蕴藏着深刻的教化思想。三是剧目的来源蕴藏着鲜明的文化取向。布依戏的剧目有传统剧目、移植剧目和现代剧目三类。从思想内容的角度上看,布依戏的乡土特质就是成长在乡土的文化思想“深刻宽广”。

  作为一种舞台综合表演艺术,布依戏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一是布依戏的主要步法、指法和身段均来源布依族“摩公”的祭祀动作。布依戏的主要步法有绕场步、三角步、紧腿横移步、抖步、矮步、猴步、马步等。这些步法,都是以本民族“摩公”的“踩八卦”为基础,吸收布依族的傩舞和民族舞狮的动作演绎而成。布依戏的指法主要是“三元华盖”,即拇指、食指和小指直伸,从上往下压,左手以同样指法与右手于胸前往外旋转,配合“拌步”使用。“三元华盖”指法也同样来源于“摩公”开展祭祀活动时的指法动作。布依戏的身段主要是“绕台”,即回旋舞:一人独舞,二人对舞,三人三角对等起舞,四至六人绕台插花。而“绕台”就是源于布依族“摩公”开展祭祀活动时的“绕坛”动作。二是布依戏的音乐来源于布依族“报募”活动中的摩公调。布依戏的声腔有《起落调》、《喊板》、《灯调》、《浪哨调》、《苦调》等。这些音乐均源于布依族“报募”活动中的摩公调,后来又吸收了布依“八音坐唱(弹)”的曲牌,也吸取了民歌音乐和唢呐旋律。三是布依戏的演出规模可大可小。根据演出规模的大小,布依戏按可分为板凳戏和大戏。板凳戏演出不搭台,多在起房盖屋、婚嫁喜事时作庆贺演出,内容视不同场合即兴创作,多为敬祝之词,演员有两男两女或四男四女,加上伴奏乐器即可演出。大戏演出需要搭台,演出的每个剧目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演出布依大戏有专门的戏班,通常由三十二人到三十六人组成,有小生、小旦、文官武将、大王、官差,生、旦、净、丑等行头的划分,并需要配制相应的服饰和道具。从表现形式上的角度看,布依戏的乡土特质就是演绎在乡土的文化形式“源流纯正”。

  布依戏是全国17个少数民族剧种之一,更是布依族人文化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深深扎根在布依族民众心中,深受民众喜爱,布依族聚居地区演出相当活跃。1984年,贞丰县布依族戏《金竹情》在“贵州少数民族戏曲汇演”中获演出奖。册亨县布依戏《罗细杏》在文化部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剧种优秀节目录像演出观摩会”演出中荣获优秀节目“孔雀杯”奖。2006年,布依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布依戏的观众群体的角度看,布依戏的乡土特质就是扎根在乡土的文化基础“坚实深厚”。

  布依戏来源于乡土、撒落在乡土、成长在乡土、演绎在乡土、扎根在乡土,布依族乡村始终是它的主要市场,布依族民众始终是它的主要观众群体,将布依戏的演出市场瞄准布依族乡村,观众群体锁定农民,剧本内容立足乡土,表现形式坚持本色,创演人才依靠本土,在符合党和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符合布依族乡村建设对民族文化的需求,符合布依戏的乡土特质属性下,传承和发展布依戏正当其时,我们相信,布依戏一定能够重现辉煌。

来源:中国黔西南 作者:王沾云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