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温泉“问道”

发布时间:2020-12-17 15:51:03
 □ 余 悦

  道,顾名思义为“道路”;古道,字面的意思即为“古旧的道路”。重走古老的路,踏寻山中的静谧幽然,如果遇见眼前一亮的风景,这又该是多么的欣喜!“问道”近山,山也会渐渐用美景涤荡心情,走近我们的内心。捧读徐霞客《游黄山日记》,他说“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在黄山温泉“问道”,该是同样的心境吧?

  如果说黄山古道初始于唐,发展于明清,成形于民国,宛如一部无字的故事书,叙述着岁月长河间的动人往事;那么古道的历史,又是怎样地贯穿过去与现在,成为我们急于“问道”的缘由——

  黄山登山步道,也称磴道,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四条主干道,从温泉经慈光阁、玉屏楼至天海的古登道是四条古道之一。温泉景区在黄山风景区占据十分重要的枢纽位置,古时,从休宁、歙县进入黄山,多取道汤口至温泉,路经温泉紫云路、温玉路,可以到慈光阁、云谷寺、小脚岭等地。唐代歙州刺史李敬方怎样从汤口进入温泉,他没有写,我们只能想象,但他作为地方主官,修汤院,刻石壁,进出温泉景区,该有官舆相伴,至少有轻骑相从吧?明代谢肇淛写《游黄山记》,里面有句子描述:“……(于祥符寺)寝兴。舆十里至汤口……”,由此可见,从温泉祥符寺到汤口,明朝时候是可以坐轿子的。这样一段平坦山路,至少明清时期可算是“通衢大道”了吧。

  古道修筑凝聚着先人的辛勤和汗水,直到今天,多条黄山古道还是观景的首选。沿着徐霞客曾经游黄山的线路,可以发现黄山的古道多就地取材:或利用黄山的花岗岩铺成;或直接在山岩间凿刻出供人行走的简易道路,如罗汉级、鲫鱼背;或用悬木为梯,辅以铁链;……修筑古道没有今日那么多的工具相助,没有铲车、切割机、压路机等,古人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硬是在花岗岩坚硬质地的崇山峻岭间,沿着陡峭地势,像描绘一幅山水画一样“凿石开径”。元代汪泽民游黄山,“由焦村南道二十五里至汤岭上”,“又十里,憩祥符寺”,见“寺有南唐碑,初名灵泉院”,顿觉“予心甚欲游,而鸟道如线,不可乃止”,这游记中的寥寥数字,记录下他游山的心情,也反衬出筑路者付出的艰辛。

  可以说古道是古人登高览胜的智慧创造,体现了古人“更上一层楼”的探索精神。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中写道:“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这形象的描写,写出古人乐观、聪慧的登山之境。读元朝冷谦《黄山图》,他在跋记中写“援萝及巅”,抓住藤萝攀上了山顶,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走在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古道上,反观幸福的现代人,既可走游览步道,又可乘观光缆车,山水白云间,游人轻松地观赏黄山美景,时间和体力都不再成为挑战的压力。

  黄山古道,沿线一般都是山泉溪径的流淌之处,那些修葺的亭台楼阁、桥梁磴道,与周围景观融合相映,既有“一朝风月”的雅致,又有中华园林的意趣。行人至此可以小憩,可以暂避风雨,可以饮水吃粮,观赏古道古亭,游山之路不寂寞。

  走在温泉的古道上,暖暖的阳光在青苔小道上洒下婆娑简影。微风拂面,路边的紫荆花静静绽放,想象古时祥符寺里传出的悠扬钟声,吟诵着唐代诗人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诗句,心情变得轻松,脚步也欢快起来。踩着被青苔和枝叶铺满的小路,拨开那杂草、树枝和乱石中的路障,不知不觉,到了徐霞客曾经走过的“罗汉级”下。它位于今天的人字瀑陡直的岩壁上,乍一看,差不多和地面呈70度角,但是壁上有很多能够攀登的痕迹,这就是旧时的一条“鸟道”。徐霞客说“过汤池,仰见一壁,中悬鸟道,两旁泉泄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这是一种怎样诗意的飞掠之旅!

  徐霞客一生两游黄山。他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在美丽的黄山,无论你是在哪个季节来,春日青山红花,夏日古道斜阳,秋日漫山红叶,冬日白雪如云,在高耸的“天上都会”回望,古道青天,丛云铺卷,这山间一日的物语,胜却人间无数。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