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歙县志》记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呈坎双贤”、“同胞翰林”的故事说明了徽州一府特别是歙县西乡,科举及第盛极一时。现在的徽州区包括歙县西乡大部,历史上其科第自然独占鳌头。全国13亿人进士10万人,每百人出0.008个进士(1.3万人中有1个),徽州区10万人,进士219人(457人中有1人),每百人出0.22个进士,高于全国平均数27.5倍。
据1995版《歙县志》所附“进士录”,全县有历代文科进士683人,武科进士87人,共计770人,其中属今徽州区者219人(占30%)。岩寺镇城区(含今上街、下街、永兴、龙井、广惠村)一带有历代进士73人,据《岩镇志草》载:仅从明洪武年到清乾隆止,科甲连绵,有贡元98人,进士37人。若按村计,西溪南一村即有历代进士30人(每百人出1个进士),依次为临河村24人、洪坑村17人、潜口村14人、呈坎村14人。“进士录”标注历代状元10人,徽州区有5人。分别是五代南唐舒雅(徽州最早的状元),北宋吕溱,明唐皋,清金榜、洪莹,若宋阮登炳(湖南平江人,寄籍岩镇,逝后葬岩镇,有阮氏宗祠)计在内徽州区6状元皆岩镇人。据《中国第一状元县》等资料记载全国自科举以来的1300余年中有状元849人,每10万人中0.067个状元(153万人中有1名),徽州区仅10万人就有状元6人(每1.7万人中有1名,且全部出自现岩寺镇),高于全国平均数近90倍。如称岩寺为“状元第一镇”,西溪南称为“进士第一村”,当也属名副其实。休宁县文科状元17人中本籍两人。
《岩镇志草》有舒雅、吕溱、唐皋三人传记。岩寺上街有金榜祖居旧屋,《县志》载岩镇“父子(金长溥、金云槐、金榜)三进士”。后街有进士第门坊(明正德甲戊郑佐中进士)。洪坑村有状元厅、世科坊、进士坊,虹光忠堂有“三世二品坊”(明万历八年为方泰、方祥庆、方良曙立)。唐模有“同胞翰林”(清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兄弟)。
文苑菁华俯拾即是。如:唐初吴少微(683~769,丰南吴氏始祖)著《文集》5卷,为歙县史载最早之文学作品;南唐舒雅、吕文仲(?~1007,亦岩镇人)参与编修《文苑英华》(“宋四大书”之一,一千卷);南宋年间呈坎罗氏建立全县第一个文社— —长春社;罗愿(1136~1184)七岁赋诗为父祝寿,一生著有《尔雅集》、《鄂州小集》等,并于1175年撰成《新安志》10卷(为本省第一部地方志书),时人称其文为南渡后第一人;明代汪道昆(1526~1593,丰南人)诗文俱佳,被誉为明代“文坛五子”之一,万历年间王世贞率三吴、两浙文士百余人游黄山,道昆赁名园数处接待,并邀本地文士对等作陪,县志记入大事。著有《太函集》、《太函副墨》等;潘之恒(1556~1621,岩镇人)著有《天下名山志》、《新安江水志》、《鸾啸集》等,晚年在黄山汤泉边建“有芑堂”,广邀宾朋游山,又重编黄山志,取名《黄海》,大大提高黄山知名度;唐仲实(岩镇人)①曾任紫阳书院山长,朱元璋过歙时,应诏进讲“平天下之道”,实为传播程朱理学圣坛“祭酒”,著有《武夷稿》、《白云集略》等;清代吴绮(丰南人)②著《林蕙堂集》、《宋金元诗》、《岭南风物记》等并有“三风太守”之称;洪亮吉(1746~1809,洪坑人)直言敢谏,关心国计民生,率先提出人口问题,写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人口问题专论《治平篇》,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还早5年,并著有《洪北江全集》;金榜(1734~1800,岩镇人),著名朴学家,师承皖派朴学奠基人江永,与戴震、程瑶田等同为江永同门弟子,精研三礼,著有《礼笺》10卷;民国时许承尧(1874~1946,唐模人)著《疑庵诗集》、《歙故》又称《歙事闲谭》,并主纂《歙县志》。此外,清代佘华瑞(岩镇人)纂《岩镇志草》;丰南人吴吉祐纂《丰南志》,这两部成书甚早,又颇具特色的徽州区乡镇地方志,不但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后人研究当地文化历史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近现代全国著名茶叶专家方翰周(岩镇罗田人)、物理(光学)专家郑复光(岩镇长龄桥人)、鱼类学家方炳文(罗田人)、古钱币专家鲍京(岩镇人)、徽学专家汪世清(潜口人)均为国家作出杰出的贡献,在全国享有声誉和影响。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