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歙县 邵宝振
御书,指皇帝赐与的墨宝或皇帝赐与的图书,古代帝王为笼络人心,常赐书与功高德重的大臣;或酷爱风雅的皇帝巡游天下,兴之所至,挥笔一书,人们宝之,特建御书楼以藏。
至今,我国各地尚存一些御书楼,如河南开封禹王庙南面的御书楼,是为保存清康熙皇帝为禹王庙题写的匾额“功存河洛”而建。在簪缨世家、人才代出的徽州同样建有御书楼。如歙县槐塘村的御书楼,早建于宋代,后历代重修,现存的部分为清代嘉庆年间所建,楼门的西侧墙壁上嵌有两块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御书楼的碑刻,正面有龙凤图案及“昭光、清忠、儒硕”六字”。现存的部分为御书楼的门楼,其主体建筑已毁于天平天国的战火中。
槐塘为歙县著名古村之一,槐塘程氏源于新安程氏三十世程延坚,原居歙城河西,因该处地势狭小,前临练江,常遭水患,因而,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携家定居槐塘。开辟荒地,勤于耕种,事业日新。常赋卜居诗:“离群已绝功名愿,拂袖来寻泉石盟。”槐塘在郡西十五里衮绣乡二十二都状元里,旧名程村,至宋赠太师齐国公程正,效王晋公故事,手植三槐于庭,而居又临大塘,故改今名。程元凤(1200~1269),字申甫,号讷斋,三十九世。绍定初年,乡试夺魁。宋绍定二年(1229)春宫居第一,五月,赐对集英殿。先后任宗学博士、秘书丞、饶州知府等。淳祐八年(1248年)任右曹郎,上疏条陈六事,充殿试考官。不久任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侍讲、殿中侍御史。以博文典雅,忠正不阿而赢得理宗亲睐,特赐御书“昭光、清忠、儒硕”六字。“昭光”指光明磊落、品德高尚;“清忠”指清白廉洁、忠心耿耿;“儒硕”指大有学问,通古达今。程元凤后屡任工部尚书、右丞相等职。程元凤退职回乡后,建御书楼以藏理宗墨宝。除御书楼外,槐塘还遗存有丞相状元坊,南宋理宗时,程元凤官至右丞相,堂弟元岳官工部侍郎,因称亚卿,堂侄扬祖廷对御赐状元,堂侄念祖官直秘阁学士,四人共立一坊,位于村南水口大道上;明正德年间的龙兴独对坊,为纪念朱元璋元末来徽访问儒士唐仲实而建,位于村东路口旁。
无独有偶,日前,笔者在阅读明崇祯七年(1634)《古歙城东许氏世谱》时发现,明代万历年间的许国在歙县城东的许氏宗祠上首也建有一座御书楼。该谱《卷二》中有“敕建御书楼图”,楼有三进,第二进悬有匾额“光烛天中”,第三进位于高台之上,为二层的主体建筑,第二层中间悬有横匾“御书楼”。其建筑规模与精致都殊为可观。许国(1527~1596),字维桢,号颍阳,县城东关人。家境贫寒,苦读不辍。明嘉靖四十年(1561)乡试夺魁(解元)。四十四年,进士登第,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兼校书。隆庆元年(1567)夏,授翰林院检讨,以一品服奉诏出使朝鲜。万历元年(1573),升右春坊,进右赞善,充日讲官,为神宗讲解经书,常借机进谏。二年,得赐御书“责难陈善”。后累迁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许国记载了当时御书的情景:“万历改元之二年甲戌春三月二十五日晨,讲毕,侍书官出,向臣等言,上方亲洒宸翰大书,赐二辅九卿及诸讲官也。有顷,入,则淋漓御墨,照耀典廷。元辅曰‘宅揆’;保衡曰‘少卿’;次辅曰‘同心’;夹辅曰‘大学士’;九卿曰‘正己’;率属诸讲官曰‘责难陈善’;侍书曰‘敬畏’。凡二十纸,七十三字。字皆盈尺,一挥立就,端楷遒劲。而命名取义,大训存焉。臣等从二辅环视愕悚,只奉袖绎自庆。”能够得到时年十二岁的年幼的万历皇帝的墨宝,诸大臣自然是受宠若惊,许国概莫例外,将其视为许氏的荣耀,摹刻一匾额悬挂于城东许氏宗祠中,并建御书楼以藏。只遗憾得是,城东许氏宗祠及御书楼原址被改作小学(现行知小学,原徽师附小),高阳里石坊也被人移走,只是现存的高台及石狮子还能提示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
在歙县绵潭的水口上,清代乾隆年间的汪启淑还建了一座御书楼,这座御书楼是为收藏皇帝所赐的图书及御诗而建。汪启淑(1728~1800),字慎仪、秀峰,号讱庵,别号印癖先生,寓居杭州小粉场。家有开万楼,藏书数千种。乾隆三十七年(1772),应诏进献家藏珍本524种,受到高宗的褒奖,御赐《古今图书集成》1部,并在其进献的《建康实录》、《钱塘遗事》上分别赐诗送还。四十一年,御赐《平定伊犁战图》1册。五十二年,御赐《小金川战图》1册。近期,笔者与歙县地志办的胡武林先生一起在做乡土调查时,在一农户家中发现了一块石刻,上面刻着“御书楼铭”及“序”。这块石刻原来被当做踏步石,磨损比较厉害,但是字迹还是依稀可以辨认。此文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秋之月,内阁中书舍人,汪启淑女婿洪杨所撰,其文曰:“吾外舅居歙东南,枕山面清溪,峰峦蜿蜒,秀出而迴,向水深澄,绵亘缭绕,故其地曰绵潭。外舅既于溪之南筑山馆,美景咸集,可数者十焉。今复于溪北构杰阁凌云,架松桧魏然数十仞,舟人上下,行道欣叹,皆曰此汪氏御书楼。御书楼何为而作也?乾隆癸巳春,天子大开四库全书馆,访求天下遗书,自公卿至于众庶,凡一、二卷可采录,皆得上于馆。而吾外舅进遗书甚多,至五百余种,为卷帙累及万,天子嘉焉。当是时,四方所呈献,咸令馆阁钤盖翰林院之印,而其最者,复蒙宸翰题卷端,且以原书还所献之家,俾世守。而吾外舅之书,多有蒙宸翰题奖及者……吾外舅之归也,载之以二、三大艘然后尽。”汪启淑将乾隆御赐的图书、诗及部分藏品运回绵潭故里,并在水口上建起了高耸壮观的御书楼,使乡人能够一览御宝,并为之肃然起敬。
“槐塘卖朝笏,不识来和历”。尽管历史的尘埃掩埋了许多辉煌,但徽州人文历史的沉淀,还是让我们今天寻寻觅觅,在捡拾历史碎片的同时,努力拼凑出一幅斑斓的图画。御书楼,在历史的风尘里,如一面旗帜,彰显徽州的荣光与风雅。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