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董其昌与西溪南(三)

发布时间:2021-09-13 15:40:34
  □ 屯溪 吴军航

  三慧眼识珠 评跋墨宝

  关于吴廷“馀清斋”斋名的由来,吴其贞在《书画记》卷一中说得比较清楚:“王叔明有馀清图纸画一幅……此图原是吴江村物,故名其斋日馀清斋,今有馀清斋帖传世,系江村所刻。以上书画于程正言家得观。时戊寅二月三日。”吴廷因得王蒙《馀清图》,故以此图命名斋号。吴廷与董其昌的最早交往,见清青浮山人《董华亭书画录》,其于“潇湘白云图”下录吴廷跋:“余庚寅(1591)之春入都门,得与董玄宰太史周旋往还。”此后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老。

  吴廷一生收藏有许多历代名人法书,组成《馀清斋帖》。1596年,吴廷决定将收藏的历代名人法书摩勒上石,刻成《余清斋》法帖,以便于流传后世。于是,吴廷便邀请董其昌来西溪南村对收藏的历代法帖一一做了鉴定。董其昌鉴定后对有些法帖还书写了跋语。《余清斋》法帖刻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即1596年,成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即1614年。整个过程历时18年。据《歙县志》记载,该帖开始刻时就名噪京师。清代光绪初年书法家杨守敬作为驻日本大使,在日本极力推崇《余清斋》法帖,并有评价:“吴江村收藏之富,几与项子京埒。所刻余清斋帖远出停云、郁冈、真赏之上。顾世鲜知者。”

  一部《馀清斋》法帖,包罗了许多历代名人书法真迹。特别是董其昌做了鉴定和题跋,意义就更大了。细观董其昌在《馀清斋》法帖中的题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有的是董其昌在他的家乡墨禅轩、宝鼎斋、戏鸿堂中写的,有的跋文是董其昌在杭州西湖僧舍中完成的,有的还是董其昌与陈继儒、吴廷等人同观后题写的。董其昌跋文很有意思,长语能成篇章,短文只一两句话。有些语气比较玄乎,把一些有名的碑帖染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体现出董其昌对历代书法名家的崇拜之心。

  吴廷家曾收藏过王羲之的《官奴帖》,《官奴帖》又名《小女玉润帖》。董其昌对此帖最感兴趣。在董其昌的书法生涯中,王羲之的《官奴帖》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董其昌一生曾两次接触到此帖。第一次是1579年,董其昌26岁在南京应试时见到了唐代摹本《官奴帖》,一时眼界大开。董其昌曾云:“及余已卯试留都,见王右军《官奴帖》真迹,俨然莫公书,始知公深于二王。其子云卿亦工书。”董其昌第二次见到王羲之的《官奴帖》是万历三十六年,那年他54岁。他一边临习一边写下了学书感受:“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顷于吴门出示余,快余二十年之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余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一夕,假令当时能致时,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然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以《官奴帖》笔意书《契帖》(《兰亭序》),尤为得门而入。”(见《容台别集》巻二)。

  这时期吴廷正居吴门。董其昌对王羲之的《官奴帖》曾有缘份两次相会。他十分珍惜机会,反复揣摩学习,从中体会“渐悟”过程和“顿悟”的过程。

  董其昌46岁时(1606年)就休病江南,接连之后的几年都是休假在家,1604年董其昌50岁时,吴廷拿着唐代虞世南摹《兰亭序》到松江请董其昌观赏。董其昌在“画禅室”内题了跋。这年的5月份,董其昌来到杭州西湖得到吴庭收藏的米芾的《蜀素帖》。董其昌云:“甲辰五月,新都吴太学携真迹至西湖,遂以诸名迹易之,时徐茂吴方诣吴观书尽知予得此卷叹曰:‘已探骊龙珠,余皆长物矣。’吴太学书画船为之减色。然复自寛曰:‘米家书得所归’”(《古书画过眼录》)。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