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吴越文化与徽文化在皖南的交汇(二)

发布时间:2021-08-03 10:38:35
  □ 黄山区 戴新彪 戴红莲

  二、吴越文化的特征

  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这一地区在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吴”之前,已经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这从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佐证。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前产生并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直到六朝前期,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相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从近年来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基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经古籍记载和考古证实,可以看出吴越的相同特征:一是稻作文化相同。由于气候地理都适于稻作生长,水稻种植都成为吴越的主业;二是淡水养殖业相同。由于地处水乡泽国,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渔业成了吴越的经济重要行业。三是制造工艺相同。吴越都制造几何印文陶器。近年出土的“夫差自乍其元用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越王勾践自乍用剑”(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其制作工艺水平和风格特征均无多大差别;四是语言相同。吴越古语都是讲越语,椎髻鸟语,吴语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来;五是习俗相同。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二人本荆蛮”,后“纹身断发,凿齿锥髻,踞箕而坐,喜生食,善野音,重巫鬼,习水便舟,巢居,善铸铜,饭稻羹鱼”,“火耕水耨”。这种习俗固然与图腾崇拜有关,也反映出吴越先民的审美意识。另外,在葬俗上,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是吴越地区相同的埋葬方式。

  三、徽州文化内涵

  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徽文化是中原儒家文化的厚实积淀,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西晋以来中原世家士族大举南迁,给徽州带来了中原孔孟儒家文化,唐宋以后徽州人到江浙经商和江浙一部人途迁徽州,使吴越文化渗透到皖南徽州,从而逐以形成了重血缘、严主仆的宗族社会;加上徽州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闭塞,较少战乱的侵扰,丰富的物态和非物态文化遗产得以大量留存。宋以后二程、朱熹理学对其祖籍地徽州的深刻影响,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层次;到了明清时期徽商经济的发展繁荣,又促进了徽文化的发展,使之在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实现了徽州文化的“区域总体全面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说徽文化有中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的元素。十二世纪朱熹的理学是接受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它的精华,提出了理论上的思辩性和物质存在的自然科学性。十八世纪清代哲学家戴震第一次对“后儒以理杀人”的批判、对上下尊卑封建等级制度的质疑,其“体情遂欲”哲学的阐发,突出反映了徽州文化勇于自我革新、进行思想开拓的创新品格;二十世纪胡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严厉审视,倡导白话文,推动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集中体现了徽州文化的时代创新个性。

  徽州文化是徽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经过千百年的长期孕育和陶冶,逐步形成了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州教育、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州档案、徽州方言、徽州文学、徽州戏曲、徽州版画、徽州篆刻、徽州民俗、新安画派、徽州书法、徽州宗族、徽州土地制度、徽州历史文物、徽商、徽州科技。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