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徽派民居的历史变迁杂谈(上)

发布时间:2021-09-18 11:13:38
  □ 屯溪 唐延军

  走进徽州,群山起伏,峰峦叠嶂,茂林翠竹,山清水秀。山脚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一幢幢徽派民居随着山形地势,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散发着古朴的神韵。徽州村落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村在山中,屋在林中,人在画中;无山无水不成居,一幅绝美图画。

  徽州原是古越人的聚居地,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相距很近,建筑自然是越人的“干栏式”,即修建时先用石块垫好基脚,以杉木为立栏,用枋条穿拉起来,形成离地面约五六尺高的底架,再在上面铺以宽厚的木楼板,然后又在其上以竹木为骨架,用茅草盖顶,全为木结构。一般有正房三间加两头偏厢,外走廊围以木栏。其特点是:楼上住人,楼下养家畜和放杂物;避潮气,防野兽,又防洪水。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干栏式”的建筑遗风,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入迁,北方“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高寿仙在《徽州文化》一书中阐述徽州大族的发展:“追溯这些宗族的先祖,大多是因战乱由北方迁徙而来的,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和北宋末年,还出现了四次移民高潮,徽州成为北方强宗大族求生避难的‘桃花源’。也有许多徽州大姓的始祖原本被中央政府委派到此地为官,后定居下来。”

  《徽州五千村·综合卷》记述“徽州古建”:“住宅普遍为二层,三层亦常见。明代楼层为家庭活动中心,故楼梯设于一侧廊屋内,便于上下(楼上设有美人靠)。清代活动中心移至楼下,楼梯则多设于堂屋太师壁后,比较隐蔽。”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徽州建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的形成时期,秦至元代的成熟期,明清时代的鼎盛期。”

  徽州古建三绝为:民居、祠堂、牌坊。其装饰特色为:砖雕、木雕、石雕(“三雕”艺术)。基调:粉墙、小青瓦、马头墙、“三雕”艺术、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还有门罩、窗楣、窗扇上的“三雕”。

  徽州古建的居家特点:高宅、深井、大厅,俗称“高墙深院”。围墙高至二至三米,一层对外不开窗,作用是防盗。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天井是徽派建筑的核心构造元素,一户一天井,或一进一天井。大户人家往往三开间纵向相连或横向相通组成深宅大院,所以形容某户人家房子大,用有多少个天井来说明。绩溪县湖村有一幢曲径通幽的组合房舍,民间俗称“七上八下”,民居建在一个坡上,进大门有数十级石级,它以一条通道为主线,组合了十多间房屋,里三进外三进,道路弯曲,宛如迷宫。黟县关麓“八大家”八个兄弟20幢民居屋舍相贯、庭院相联而成,令人叫绝。徽民居的天井多为窄条形,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功能上具有采光、通风、承接和排除屋面流下的雨水,又是对建筑空间的一个补充。其采光为二次折射光,光线柔和。徽州人崇爱天井,称之为“四水归堂”,亦有肥水不外流之意。

  三间式即一明两暗。明间为堂,两暗间为厢房。堂前天井,为一进两层的楼房。厢房的窗户较大朝天井,门朝堂前。二楼的窗户朝外开,很小,只有一本杂志大,人们戏称“瞭望孔”,又称之为“外封闭内开放”。天井两侧也可各建廊房,再配以单披的厨房等附屋和畜圈、厕所等,而且厨房外大都有一个小院落,可堆放柴禾等。

  徽民居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头山墙的造型,它将房屋两侧的山墙砌得高过屋面超出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成为马头翘角的阶梯形重叠落面,多以三叠或五叠,高低错落有致,俗称三山屏风和五山屏风,又似跌宕起伏的五座山峰,俗名“五岳朝天”。马头墙的建筑功用是为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的房屋,所以民间俗称为“风火墙”,又称“封火墙”。首部《黄山市志》记载:“封火墙这一建筑形式在徽州出现,始以明代。明弘治十六年,何歆就任徽州知府,他上任后,得知府城及歙县等市镇经常发生火灾,过火面积大,街市、民居损失惨重。何知府经过实地考察后,下令采取措施:五家为伍,建造封火墙,高出屋面。后来事实证明,建筑封火墙对减轻居民密集区的火灾损失大为有效。”

  徽民居最别具匠心的是门楼的造型,它原先为门面上置放避邪的“符镇”,进而演绎成固定的石砖雕,其用处可挡墙面流下的雨水。门楼大体可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和八字墙式三类。有院墙的一般建成牌楼式和八字墙式,门额上题写“紫气东来”、“钟灵”、“毓秀”等,显示主人的情趣高雅。官宦及富商人家和祠堂的门楼高大轩昂,很有气派,雕饰精美的五层门楼被称为“五凤楼”。没有院墙的大门是用青石条砌成的门框,俗称“石库门”,石门上方饰以门罩。湖村有一条古巷,两侧人家的门罩上均饰有精妙绝伦的砖雕,题材有山水名胜、花草鸟兽、人物故事等,雕刻手法上有平雕、浮雕、镂空雕,有的镂空竟达9层,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专家称此为“中华门楼第一巷”,也有人称此为中国的“砖雕画廊”。当然,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主要是大户人家和祠堂享用,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请得起名工巧匠,经得起数年时间的雕琢,不计工钱只求精致,一般人家只能是略为雕饰,贫穷人家则望尘莫及。

  徽州古民居建筑系砖木结构,以木构架为主体,形成梁架和屋柱紧密结合的基本框架,内部分隔也用木板、木屏门、木隔扇,即屋内全部使用木料,木构架四周再砌以墙体围护,而墙体不承重,用得是扁砖或空斗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徽州农村造屋仍采用木构架的方法。其实,这就是“干栏式”建筑的“基因”。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