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盛行的“满汉全席”;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满族在入关以前,繁衍生息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饮食上并不讲究精细的烹调。举行宴会时,只是将大块的肉煮烂。与会者席地而坐,解刀进食.主食讲究米面点心.辽有祭祀仪式,则整猪、整羊、整鸡、整鸭上席.这种习俗人关以后仍然保留。《清稗类钞》载“满洲贵家有大祭祝和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旗、汉,无论识与不识,皆可往,均不发简延话也。是日,院建高过屋之芦苇席棚。地置席,席铺红毡,毡设坐垫无数。主客管衣冠。客至,向主人半脆道贺。即就座垫盘膝坐,主人不让坐也‘或十人一围,或八九人一围.坐定,厄人以约十斤之向一方置于二尺径之铜盘以献之.更一大铜碗,满盛肉汁。碗有大锅勺.客坐前各有八九寸之小钢盘一,无酵团高粱酒倾大瓷碗中,客依次轮饮,捧院押之.自备酱意高丽纸、解手刀等,自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致称谢。肉皆白煮,无盐酱,甚微美.量大者,可吃十斤,主人不陪食,但巡视各座所食之多寡而已。食毕即行,不谢‘不抗日,谓此乃享神之浚余,不谢也,拭口则不敬神矣。”
满族这种借祭神而举行的宴饮,粗疏豪放,保留了淳朴风俗。清代定都北京后,满、汉杂处,饮食文化无形中进行交流.特别是满族的达官显贵,在与汉族官员的相互交往中,吸收了汉族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宴饮程式,并加以改造,于是逐渐形成了“满汉全席”的格局。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吉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