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黔西南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略影

发布时间:2022-05-09 14:05:02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黔西南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略影

全州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项2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0项128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4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01项。黔西南州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名,省级非遗传承人61名,州级非遗传承人316名,县级非遗传承人547名。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亦称“八音坐弹”,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用于布依族节日、婚庆、祝寿、建房等喜庆场合,有“盘江奇葩”、“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和“声音活化石”等美誉。

2006年,布依族八音坐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兴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布依八音)之乡”。布依八音,已载入中国民族曲艺史册。

图片1

布依八音在万峰林景区表演(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2

八音在布依传统节日“六月六”演出(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是灿烂的华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西南边陲,尤其是南盘江沿岸世世代代居住的布依族人民生产、生活习俗的反映。

布依族男女喜欢穿黑、蓝、青、白色服装,布依族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布依族服饰的制作集靛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等多种技艺于一身,反映了布依族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套完整的布依族妇女盛装包括头帕、上衣、围裙、腰带、短褶裙(甩裤),绣花鞋等大小6件套。2014年,布依族服饰被贵州省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1

布依纺织工艺流程:梳线(杨显东 摄)

2

布依妇女在晒布(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4

贞丰县沙坪妇女服饰  (贞丰县非遗办 提供)

布依族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兴义顶效镇查白村虎场坝举行。节日期间,举行赛歌、认亲访友、吃汤锅、“浪哨”和祭山等活动。

2006年,布依族查白歌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载入《中国节日志》。

图片1

2008年布依査白歌节(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4

査白歌节青年男女对歌(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5

青年男女在用勒尤和木叶互诉衷肠(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布依高台狮灯,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杂技艺术,主要是用六张或八张四方桌叠成高台,一布依男、女扮成“狮子(猴子)”自上而下,凌空起舞,并配以狮子锣(即打击乐)表演的艺术形式。

据瓦戛狮灯艺人介绍,他们的祖先玩狮子要搭三十六张桌子,目前,仅有瓦戛一支队伍能表演《唐僧取经》一套故事。

2008年,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图片1

高台狮灯队表演《三打白骨精》(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4

高台狮灯舞表演(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布依族勒尤

勒尤是布依族人民独有的乐器,是布依语的译音,“勒”作名词,意为“喇叭”;作动词,意为“追”。“尤”意为“情人”、“恋人”。勒尤汉译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嗽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嗽叭”。用于布依族各种集会、庆典活动和青年男女的爱情、娱乐生活中。

2008年,布依族勒尤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1

布依族勒尤(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4

勒尤吹奏展示(兴义市非遗办 提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鼓十二调

铜鼓十二调(则)是布依族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铜鼓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特殊乐器,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铜鼓十二调(则)”主要表达了一年十二个月中,布依族人民劳动、生产及生活的情景,根据季节的不同,表现娱乐、春耕、种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丰收等内容。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祖传,都是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或口传手授的方式沿袭下来。铜鼓十二调(则)是在丧葬、祭祖、祭神、庆典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民俗文化特性的民族音乐。演奏铜鼓十二调要求鼓者心、口、手合一。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则)”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布依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精神食粮。贞丰“铜鼓十二调(则)”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1

国家级传承人王永占在传授铜鼓十二调(毛天松 摄)

4

村民瓜棚下集体学习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演奏(毛天松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

贞丰皮纸制作技艺又称白棉纸制作技艺,发源于贞丰县小屯镇龙井村。小屯白棉纸是以构树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传统手工纸,又称皮纸。小屯白棉纸制作技艺始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2)。其生产制作的每道工序及生产器具都遵循古法,整套操作要经过泡料、蒸料、洗料、拌料、兑滑、操纸、累纸、晒纸等72道工序。小屯白棉纸具有棉韧、平整、润柔等特质。主要品种有书画纸、捆钞纸、黑夹纸、黄金纸、民用纸等。白棉纸除了具有纸张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技艺的传承全靠口传心授。与制作相伴,产生了丰富的纸业习俗,如操纸人每年都要祭祀造纸宗师蔡伦等。贞丰“皮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1

贞丰小屯白棉纸纸制作技艺工序——累纸 (毛天松 摄)

4

贞丰县古法造纸(毛天松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依族“三月三”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三月三”是贞丰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扫寨驱邪消灾、杀猪宰牛祭拜山神求雨、上山“躲虫”祈福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禳灾祈福、寨子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同时“三月三”也是布依族最热闹,青年男女最激情的情歌对唱,寻亲择偶,欢歌狂舞的节日。

贞丰布依族“三月三”以浓烈、古朴、神秘的方式表达了布依族人民对劳动致富的热情,对平安和谐的企盼,对幸福生活的愿望,对粮食丰收的喜悦,对美满婚姻的追求。

贞丰“布依族‘三月三’”于 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1

三月三祭祀山神(毛天松 摄)

阿妹戚托

舞蹈“阿妹戚托”流传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彝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是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出现于传统婚嫁习俗中,现也用于“火把节”等节日。阿妹戚托是一种群体性舞蹈,主要运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运动变化,以“哄的”(插秧)、“区朝租”(喂狗饭)、“哑高堵”(踢鸡冠)等12组舞蹈语汇组成,无音乐伴奏,表演者手拉手轻盈踏地起舞,形成独特“踏地而歌”的舞蹈表演形式。

“阿妹戚托”是当地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整个舞蹈动作连贯、娇健有力、欢快热烈,每个动作都有特定内涵,包括婚姻礼俗、农耕劳作、知识教化和审美娱乐等诸多方面,再现彝族先民的生活情趣,折射出原始古朴的生活气息。舞蹈内容与舞蹈语汇有机结合,形成独具风格的舞蹈形象,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学、民族学价值和艺术学价值。舞蹈表现了彝族同胞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德,是彝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对增进民族自信心和推进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民众和娱乐民众,有积极正面的影响。2014年,阿妹戚托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1

阿妹戚托舞蹈(晴隆县文体广旅局 提供)

4

阿妹戚托舞蹈(晴隆县文体广旅局 提供)

苗族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 惹捱德亘)是一种依存于“蒙洒”苗人(苗族川滇黔方言区中的一支苗族)丧祭仪式中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其历史渊源久远,主要流传于普安县境内的龙吟、白沙新店等乡镇的苗族村寨。该舞蹈原始古朴、粗犷剽悍、热情奔放,集中表现了“蒙洒”苗人先民在远古时期迁徙时围猎、搏杀、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开疆种地等等历史族群记忆。该舞蹈是乐舞一体的表演,在保持一系列文化功能性的同时,极具审美和观赏价值;文化内涵丰富,对于舞蹈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014年,苗族芦笙舞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1

苗族芦笙舞(普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提供)

4

布依戏

布依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现今,布依戏主要集中在册亨县八渡、丫他、巧马、秧坝、弼佑、百口、者楼等乡镇的布依族村寨流传。

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布依语称“谷艺”。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戏曲剧种。布依戏保留了极具宗教色彩的演出习俗,村民们希望借助演出驱除邪魔,祈求神灵保佑,并希望戏剧演出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和延续发展,这也正是布依戏能够历代传承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布依戏音韵体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布依族人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布依戏兼容并蓄,其音乐不仅融合了本民族民歌、八音曲艺的曲牌曲调,而且还汲取了花灯、彩调中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以“刮海利”和“衣各该”的音乐声腔为代表的两大艺术类别。布依戏唱腔及伴奏音乐具有独特韵味,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图片1

布依戏《武宣王闹花灯·斩武》包公怒斩武宣王的场景(册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提供)

4

布依戏演出习俗· 降三星(册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提供)

布依族转场舞

布依族转场舞,布依语称“勒呜”,是流传于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族聚居村寨的传统舞蹈。

相传清康熙年间,册亨县威旁大寨寨主王包赛欺压百姓,鱼肉乡里。一年新岁将至,大家趁寨主催缴柴草之机,多交柴草,年三十夜一把火将寨主家化为灰烬。大家自由了,不管男女老少,都围着大火手拉着手尽情的唱歌、跳舞,从初一一直跳到十五才渐渐散去。以后,每年从正月十三到十五,当地布依族村寨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晒坝场跳转场舞,形成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舞蹈习俗,并逐步流传到册亨县各布依族村寨。

现今,布依族转场舞已逐渐由仪式性舞蹈向布依族民间喜闻乐见的审美娱乐舞蹈转化,在县属中心学校作为学生课间操得到保护传承,创下了9970人的最大规模布依族转场舞展演吉尼斯世界纪录,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1

布依族转场舞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谢红仁 摄)

4

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布依族转场舞表演(张合胤 摄)

稿件和图片由黔西南州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