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碧山“培筠园”——我市唯一幸存的徽州宋代私家园林

发布时间:2022-11-25 12:41:51

  □ 盛祥贵 文

  培筠园,位于黟县碧阳镇碧山村,为南宋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汪勃(黄陂汪氏六十六世祖)的别墅,距今近900年历史,是我市唯一幸存的宋代徽州私家园林。园内楼台水榭,错落有致,山石花木,景色自然。现遗存嶙峋岩石叠置而成的“梳妆台”假山一座,石笋两根,池塘大小各一。此外,白鹅馆、湖心亭遗址、“西园”门额、张九成诗碑尚存。

  听闻此讯,急急前往。但见园中亭幽阁雅,塘清竹翠,石秀水碧,池塘、竹林、石笋、假山、石刻、古木、花卉应有尽有;还有明代徽派古民居点缀其中;那巨石砌成的石亭,石亭顶部花木扶疏,并敷有石桌石凳,更是尽显园林的精致。登上石亭顶部,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石亭的下方一块秃残的石碑倚靠在路边,碑高约2米、宽约1米余、厚约30厘米,石刻上的行书字迹仍隐约可辩。据《黟县志》记载,这是南宋礼部侍郎张九成来碧山探访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汪勃,而留下的墨迹《碧山访友》。

  汪勃,字彦及,黟县黄陂(今碧山)人,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历任严州建德主簿、太常簿、御史、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御史中丞。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除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后与秦桧政见不合,退归故里。桧死后,勃复起知湖州,卒年八十四岁,宋孝宗时,诏追复龙图阁学士。汪勃为政清廉,时人赞为“贤哲太守,福寿千秋”。勃退居故里后,教训子孙,关心农事。每当新陈未接,就捐资购谷,以济民困。乡居时作诗《碧山下看春耕》以记农情:“东南足稼穑,泽国水所钟;山田实跷确,俗朴惟力农。二月戴胜降,杏花色正浓;昨夜雷雨过,沟洫水溶溶。稚子牵犊饮,少妇炊朝饔;苞穰以待时,先自除田葑。老夫春睡足,好鸟鸣雝雝;东皋一舒啸,徐徐曳短笻。”同朝邑人显谟阁学士、左中大夫程迈,常有过往,有诗《过东湖汪枢密别墅》:“枢密中朝杰,常怀物外心。碧山高杖履,黄发乐泉林。菊酿上罇酒,风传太古琴,乌衣佳子弟,玉树正森森。”以记汪勃园林之盛。

  当汪勃与秦桧不合退居田里时,与勃同榜进士之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的张九成(开封人,字子韶),因反对秦桧对金人之和议而落职,远道来访,见碧山有林泉之胜,流连数月而返,并写七绝《碧山访友》以赠:“万仞巍然叠嶂中,泻来峻落几千重;森森桧柏松杉老,又见黄山六六峰。”诗成,刻碑植培筠园内。历经风雨剥蚀,但字迹仍依稀可辨。当时,汪勃对老友过访,特别高兴,成诗《喜张子韶学士见过》一首以酬答。诗云:“故人江上来,顾我万山中。别久十余年,相见颜若童。契阔言宿好,叹我已成翁。虽从忧患后,道气荡人胸。碧山春自霭,湖水映天空。鸢鱼欣若觏,永日畅和风。山中足鸡黍,为我开眊矇。”

  培筠园,清嘉庆版《黟县志》(卷十二)有记:“培筠园,在三都,宋汪勃别业,双桧童童为古物,今归族裔汪元佑。”寥寥数字,已无详述。据传,培筠园当年幅员极大,假山、亭台、花径、池塘,极富情趣。后年深月久,早已残败,清乾隆时本邑古筑人孙学治(曾任四川清溪知县)诗云:“野花蔓草障清池,为问培筠竹几枝?双桧依然青似染,更无人读子韶诗。”谓叹双桧虽青而园林萧条,张九成诗碑更是无人过问。程锦《游培筠馆》:“麦畴夹经缘苔肥,暂住篮舆扣竹扉。到耳鹤声清款客,入门池影翠浮衣。低昂石布峰环立,酥密花编架曲园。曾汀石台宵醉月,秋风初起主人归。”现在“童童双桧”,早已无存,民居一所,亦非原物,唯玲珑假山,清澈池塘,通幽曲径,还可看到一些名园遗迹,拂拭残碑,辨认诗文,尚可想见当年汪枢密与张学士饱经忧患后重逢叙别时之欣慰心情。

  时光流逝,人故园残,但有一些遗迹留存,实属难得。现存培筠园的石亭部分石块已近风化,有坍塌的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驻足址前,院落杂草丛生,足见荒芜凄凉,不禁扼腕叹息!

  培筠园作为我市悠久文化历史的证物,承载和保存了宋代徽州文化建筑物的特征,留存了古徽州的历史文化记忆,属于名符其实的文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建议文物部门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将培筠园与现住户整体统一规划保护,尽可能地共同修缮和恢复还原培筠园的主体建筑风格,使今人能在参观宋代名园一角的同时,见证徽州文化的久远,激发爱国守土热情,对发扬尊重文化和劳动的情怀大有裨益。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