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岭脚古道

发布时间:2022-11-07 13:40:35

  □ 江伟民 文

  岭脚村安静地卧躺在昱岭关脚下,不声张也不抱怨,无声无息,似有还无。或许昱岭关和周边的竹铺村名气过大,盖过了岭脚,即便是常在这一地域行走的本县人,也早把岭脚当成了竹铺。在上世纪末撤乡并镇之前,竹铺是个乡所在地,而岭脚这个千余人的村子当是耀眼显赫过一段时日的。之后,竹铺撤乡,和岭脚一起并入了现在的三阳镇。

  沿岭脚古道翻过一道山岭,可见两株树龄达五六百年之久的银杏树。虽已初冬,叶子只是浅黄,霜叶红过二月花的季节还没到来。银杏树下原有一古庙,因时代久远,早已倒塌,只依稀看得出原址所在。后来建成了路亭。自然,有这样一个路亭,多少让当地的百姓了了一方心结,也让前来寻古探幽的外人有了一个可以凭吊瞻仰的所在。有总比没有好。之所以如此表述,是因为这寺庙里出了一个大方和尚,平日时里喜饮茶,多方鼓捣,研制出了一种扁平、圆直、尖滑的茶叶,类似于西湖龙井。炒制时,需用手在滚烫的锅里长时间理条。竹铺大方茶冲泡之后,芳香四溢,数泡不减茶味。后进贡皇宫,深得皇上喜爱。多年来,竹铺大方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只是没有叫成“岭脚大方”,确有对岭脚“不公”之处。换句话说,寺庙在岭脚,大方和尚在岭脚,大方茶的原产地也在岭脚一带,茶叶名却成了“竹铺”。其实,岭脚一带的山脊叫老竹岭,竹铺大方还有一个名字称为“老竹大方”。或许,从这个角度讲,也算得上是一种弥补了。于我和如我般不甚了解岭脚村落历史的人而言,这样的弥补并没有实在意义。

  鲍义来就是土生土长的岭脚村人。这位安徽日报的资深编辑,徽学研究者,如果说,他在退休之前是字面上的徽文化的保护者和研究者的话,那么今天,作为一个普通的村民,他只想用自己的奔走呼号,用自己的双手和当地的左邻右舍一起接续岭脚古道。在岭脚鲍家旧宅吃了闭门羹后,我们终于在昱岭关上见到了鲍义来。鲍义来已经67岁了,翻山越岭起来,就像个后生一样,带着我们在修复好的及即将修复的古道上行走,脸上一直带着笑,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昱岭关不仅是皖浙两省的交界口,还是东入徽州的门户,徽商下沪杭的陆路隘口,还上过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上有“卢俊义大战昱岭关”章节。此地有岳飞饮马处,近代学者郁达夫途过此地还被高险逼仄蜿蜒的山道着实“骇了一跳”。这一与历史事件及名人轶事相关连的所在,想不出名怕都很难了。

  岭脚古道的确切表达应该是徽杭古道老竹岭段。徽杭古道是徽州府通往杭州府的交通要道,这条古道在唐时便已修成。而一查现在的百度百科,徽杭古道被冠称为“西起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显然,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历史上绩溪作为徽州府的一个县,境内的徽杭古道保存也极完善,却终是分支,当不得主流。我如此表达,虽说只是一家之言,但其合理性不言而喻。徽杭古道之主支必是徽州府所在地的歙县经昱岭关与浙地相接的。

  我在谈及这一看法时,作为宽厚之长者的鲍义来只是笑着说,如此一来,“人家”会不高兴的。

  民国时期,建成的老徽杭公路通过岭脚,新世纪初,建成了徽杭高速也通过岭脚。历史的进步,交通的发达,让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先辈们曾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所走过的古道了。而修建发达交通,也在一定程度破坏了原有的古道。“古老的石板已经很难凑齐了,”鲍义来说这话时,多少显得惋惜,“但我们会尽力去恢复古道的原貌。”面对这样一个返乡干实事,恢复历史遗存,能让在外的乡村记住乡愁的年近古稀的老人,除了一声声表达赞叹之外,我竟然不知再说些什么。

  退休之后的鲍义来并非无事可干,相反,他手头上还有好几本书稿要完成,那都是编辑部约定的。在合肥安家多年,子女也早已出去在外发展,岭脚的老房子对鲍义来来说,即便废弃了也不会有太多可惜。可老人不仅把自己的老宅装扮成书斋,还花钱在老宅斜对面购买了一幢荒废多年的旧屋。他见不得这些老旧房子没人料理。老屋也是有灵性的,加入了人气、烟火气,老屋就活泛了。

  “九千卷堂”,隶书写就,朴拙大方。这是鲍义来自己的手笔,也是他为自家老宅取的斋名。一进大门,两边书架直抵二层楼板,密密匝匝摆放的都是书。九千卷之名,得来不虚。俗语讲,秀才人情纸一张。鲍先生得知我们对徽文化也特别关注之后,便找来人字梯,攀高为我们找书相赠。这真是“义来人情书数册”了。

  岭脚村保留了不少老房子,老街巷。巷与巷之间,全由石板相连。一个古相村落,从一块块被数代人的脚磨蹭得十分光溜的石板上就可见一斑。岭脚的一个特别之处是村东头半山腰处的一块薄薄的石头,嵌在积满油菜的山地之中,远远看去如鹰嘴一般,当地村民称之为“银雀石”。此石足足十多平米,竖立山中,独独一块,算得上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岭脚往东翻山,也就小半个小时脚程,就是浙江地界。鲍义来刚修复好的古道,不仅成了岭脚村民的健身散步之地,就连山那边的浙江人也会在傍晚时分,踏着古道来岭脚一游。说起这些时,鲍义来的脸上笑得更加开心。见到如此情境,历史仿佛回现,修古道者岂有不悦之理?

  岭脚古道长仅五里,当地村民已经修建了三年。古道沿山沿溪,修复时处处得肩挑背扛,这种类似于炒制竹铺大方一般的纯手工活,在一个现代文明面前,让时光缓慢下来。鲍义来不急,他说慢工出细活;我们亦不急,有了这样一位热心公益的乡贤,岭脚古道重现风采的日子再也不会遥不可及。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