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胜松 文/摄
徽州文化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或“模范生”。如果说,宗祠文化与文明,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文化,对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稳定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对当今社会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至今,舜溪“梅柳春桥”、“白云瀑布”等脍炙人口的十四景诗,仍然让人“触景生情”。过去村口的“牌楼(贞节坊)”,水口的“八角亭”、“芥舟山书馆”,前山的雕堡,可防一村安全;后山的龙脉,古树苍天。村头临河而建“文昌阁”,让墨客文人在此推窗望月,吟诗做赋。当年建造渚口“一府六县”的主人倪望重,正是在此讲学,三年期满,全村人为其凑足了“盘缠”进京赶考,先后连中举人、进士,走向了仕途,为官一方。
汪村文风昌盛,历代人才辈出。《舜溪汪氏宗谱》记载:汪村有宋大将军靖公;元朝爪州闸官升笠给事中;明中书舍人从政公;著有《檗庵集》、《投壶仪节》,位居《四库五书》之首的理学家禔公;绍德堂“乡魁”匾额的戍子乡进士(九十世)的西亭公汪汾;倡导修建祁门赤山汪氏统祠的明代御医汪棠;建有目前徽州唯一木牌坊的乡进士汪子严;清代有奋不顾身,为两江总督曾国藩英勇抗敌,对“太平天国”(当地人称长毛)百诱不降,遭破膛刳心的忠军勇士汪福林;村中老人传说卜居钳口(今汪村附近)时,在外为官之人,足有“一斗米”之多。还有上汪“百鸟朝鸣”、“无字天书”、“风宝筒”的美丽传说,至今让人津津乐道,不难看出这里厚重的人文历史。
文化信仰,更是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在无形中积聚并融合了村族之间情感,对推动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汪村原有“忠烈庙”(越国公大庙)、“地母娘娘庙”、“白云庵”等。村里最隆重的文化活动,要数“春祭会”与“祭龙神”了,那是全猪全羊、祭品满堂,礼生礼仪,人山人海,炮竹连天,热闹非凡。尤其是那时村里出了几位大“乡绅名儒”,他们从商从政,名震乡邻,倡导孝德,热心村族公益事业。在他们带领下,村里自发建立了各种社会组织,如茶会、祀会、路会、桥会、文会、戏会、春祭会……专门操办村里各种修路、补桥、戏曲、红白喜事等,社会事业井然有秩,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当年的发漯公、发钢公、积善公等热心为村里补路修桥、修缮祠堂、办戏团的事迹,仍然为人称赞。尊老敬老之风盛行,加之,德高望重的族长制定了各种禁赌、禁伐、孝德、诚信等乡规民约。当然,还有各种书斋林立,如“学古斋”、“龙祀学屋”、“揆祀学屋”、“玉祀学屋”,便利子孙攻读经书。由此,古时舜溪,被称之“小上海”,可见当时村中的社会经济文化之繁华!
“连宵谷雨长新芽,呼侶同賡采采茶,宛似求桑三月暮,应如撷莒一般夸。旗枪选出龙团细,茗荈分来雀舌赊,但愿能勤思有继,多留余地种禾麻”。这首舜溪《曲坞茶歌》诗句,无不见证了当时茶事的繁盛。清末,继历口等地相继开办“祁红”茶庄,环牯牛降周边茶园自然成了上等“祁红”的产地。那时,舜溪汪村茶号是远近一带最大的茶号。村中大绅士汪文华,不仅是“割股救母”的孝子,还参加了中美合作所,智勇双全。当年“舜溪茶庄”可谓是“里屋约”一带最大的茶庄,历口周边六个茶庄的茶叶,全由他一人收集,并运到广州、香港等地销售,卖茶回乡后造福桑梓。如今,祁春庄园在这里另辟蹊径,走文茶旅发展之路,正显往日辉煌。
舜溪汪村不仅坐拥在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众多的人文故事与无与伦比的乡村民俗特色文化,如散落于周边山村的国家级非遗目连戏、徽州祠祭、徽州十翻锣鼓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星罗棋布的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树林,无不是黄山168路上炫丽的“风景”。
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及国家乡村扶贫工程实施,发展乡村民宿,依托黄山“168”、历溪古村、祁春庄园、郑源大峡谷等周边1公里黄金旅游景点,集中展示一批目连戏与乡村民俗文化活动,给跃跃欲试的环牯牛降乡村旅游与国际赛事,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如今,黄山“168”国际徒步探险大本营、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基地和黄山市百佳摄影点的集中落户,这片环牯牛降乡村旅游的休闲福地与山水氧吧,不正是我们寻觅很久,想去享受周末阳光,去休闲度假,去徒步摄影,去民宿体验,去乡村旅游的理想去处吗?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