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一和
徽州书法发展到明清,则逐步走向鼎盛。这与徽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一致的。由于“贾而好儒”的徽商的直接加入,助推了徽文化的枝繁叶茂。徽州书法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得到了良好发展并形成鲜明的徽州地域特征,为我国明清时期书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散发着独特的芳香。
明清时期徽籍书法家实力雄厚,可从一则民谚中窥其一斑。当时的京城,广为流传“家无两江字,不是大人家”之说,意为如果家中没有悬挂方两江的书法作品,就不算是有文化品位的显赫人家。方元焕,字两江,歙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尤擅行草,闻名海内外,以至于“安南(越南)驿使不惜千金买其字。”
与全国的发展大势基本相似,明代徽州书法先后笼罩在以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书派”的影响之下,但是徽州书法亦有其自身的创新。最能反映这一时期徽州书法成就和特点的,首推“二詹”,即明初被誉为“国朝第一手”的台阁体先驱詹希元和明代中期的草书大家詹景凤。他们既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书家,更是明代徽州书家的领军人物,尤其是在楷、草艺术上的卓然表现轰动了全国书坛,大大提升了徽州书法的地位,因而也为引领徽州书法艺术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他比较知名且有个性特点的书法家代表还有:有“少年神童”之谓的著名宰相程敏政、取法颜柳的写碑高手罗文瑞、“嘉定四先生”之一的诗书画三绝李流芳、专工山谷行草书的山水诗人程京萼等等。
明代徽州书法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在于徽州与当时领军全国的“吴门画派”、“吴门书派”所在地苏南地区进行广泛的艺术交流和互动。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详细记载了“一歙抵两省”的典故:明朝才子王世贞游黄山,三吴两浙宾客从游者百余人,“大都各擅一技,世鲜有能敌者”。他的挚友歙县人汪道昆则邀邑人一一作陪,酒酣之时,切磋技艺。“以书家敌书家,以画家敌画家,以玉琴、弈、篆刻、堪舆、星相、投壶、蹴鞠、剑槊、歌吹之属无不备。与之谈,则酬酢纷纷,如黄河之水,注而不竭。与之角技,宾时或屈于主。弇州(王世贞)大称赏而去。”这个故事,也充分印证了明代包括书法在内的徽州艺术水平已经不逊于江浙,走在全国的前列。
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清朝统治。面对明朝颠覆、清朝取而代之的残酷现实,许多汉族士大夫退隐山林、甘为遗民,这在徽州表现较为突出。徽州虽有众多在朝入仕者,但在清早中期也不乏终生以书画为生计或以书画自娱而纵情新安大好山水者。于是,在这一时期,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和徽州书法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出现了一个比明代更为庞大的书画家群体。其中,在书法艺术上带有明显特征的徽籍在朝或在野的书家代表有:书画俱佳的新安画坛巨匠査士标,乾隆喻为“书比张照”的楷书大家汪由敦,金石书法兼擅的乾嘉大儒程瑶田,书印俱佳的书家代表巴慰祖,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罗聘,徽州最后的翰林书家许承尧,以书入画的一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等等。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