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徽州石头房

发布时间:2022-11-03 11:29:33

  徽州境内青石资源丰富,精英版的龙尾山石是制作全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的绝佳材料,“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龙尾山石伴随着一方方名砚走上了国际书画艺术舞台;大众版的黟县青石经历朝历代名师巨匠的精心雕琢、细致研磨,开创了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之一的石雕艺术,而且开枝散叶,众多民间的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把黟县青石运用到山野田畈的民房、公共设施建设中,也是别出心裁、异彩纷呈。

  “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康熙《休宁县志·汪伟奏疏》)人们伐木建房有“地利”优势,尚能应对;后续的烧砖砌墙再耗财费力,多勉为其难。权宜之计是剥下整张杉树皮,压实定型,当板材固定包裹房屋一圈,俗称“树皮房”。要作长远谋,便是把石头当砖块拼搭外墙了,不仅日晒雨淋不朽不烂,而且翻修灵活方便。

  在被誉为“皖浙赣的井冈山”的休宁县汪村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浙赣省委机关常住地石屋坑村,村民们更是把石头当砖块砌墙玩得团团转。走进村来,只见村中溪流两旁高低错落的石崖上,家家户户凿石挖山,侧后方石壁为墙浑然天成,侧前方石块左垒右砌,相互勾搭联结为一体至一丈多高,便是大半堵墙。“石壳子”价廉物美,经久耐用,村名“石屋坑”名副其实。

  炎炎夏日,堂前青石板下凉气沁透而来,石缝间清风徐徐,石头房俨然清凉的空调间。晚饭后,一轮明月颤颤巍巍爬上山巅,月光自檐角射进堂前,“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坐卧冷冰冰、滑溜溜的竹床上谈天说地好惬意。

  如果说民房尚是以木材做的房架为筋骨,石头墙为皮肉的话,在我的故乡休西流口山区,各村落更是散落着许多公益性的、地地道道的石头房:磨坊、水口亭、路边亭——整个建筑无需木质框架支撑,墙体依山就势清一色青石直接垒砌。

  磨坊三面半墙,左、右、后三面墙青石块从地基直接垒砌至檐下,正面小半堵墙只有半人高,右侧留出一个门框位供人进出,像极了小卖部临街的柜台,既便于阳光斜射入内,自然采光,又便于摆放舂谷磨米时盛装米粮的箩筐、木盆、竹筛、棕帚等一些小物什。

  水口亭建于水口关隘处或人工石头塝的一侧,多为通廊式,两侧倚山(塝)。侧面墙体及前后门框皆为石块垒砌,古色古香,与苍郁的山体、石塝相辉互映。路边亭简易到贴山脚砌三堵粗糙厚实的石墙,盖上青瓦,多建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泉眼旁,俗称凉水亭,方便过往行人歇脚休息,喝水解渴。

  水口亭、路边亭虽是拙朴简陋的石质构架,亭内却设置有长条状的木板,方便路人或坐或躺歇息。兵荒马乱的年代,流浪汉和叫花子还把这里当作安全岛,蜷缩亭中过夜,不至于风餐露宿,留落于荒郊野外。如果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的鲜美迷醉了文人士子的味蕾,徽州石头房则“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悲天悯人的慈爱情怀庇佑着芸芸众生。

  徽州石头房,让清幽冷艳的石头散发出扶危济困、熠熠生辉的人文之光。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