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匾额说辞:留耕

发布时间:2022-10-31 13:31:21

  □ 吴卫华

  游西递,前往敬爱堂的路上,必然要经过一处豪宅——大夫第。大夫第偏门的位置,却有一处与豪华不相般配的匾额。是什么呢?细致一瞧:留耕。

  何谓“留耕”?这匾额下是一扇门。只是今日所见,已经被砖石封堵。昔日,是否是开敞的小门呢?或许是寓意吧,这居然不同于一般的随意题写。青石的匾额,正是主人的大作。意味深长啊!

  大夫第,建于康熙三十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年胡文照官至知府升为朝列大夫后,才改名的,它不是一般的砖雕字样,而是青石匾额镌刻。

  大夫第内,正厅堂额为“大雅堂”,上厅三间,下厅穿堂两侧各一厢房,中间有一台阶是上、下厅的明显标志,这种格局,黟县称为“四合屋”,大多为官宅建制,颇具规模。

  天井四周裙板、隔扇均为精雕冰梅图案,岁月流逝,风采依旧,寓意着“十年寒窗”苦读,可谓煞费苦心,警示后代。

  槛棂、窗花仿明代格调,优雅惬意,门窗木雕有变形夔龙、灵芝、荷花和万字形图案,古朴而精美。有兴趣可以上楼,只见绕天井一周装饰有“美人靠”雕栏,雀替为象征权贵的倒爬狮。这些足以想象当年的豪华。可是,在这大夫第的正门旁侧,却要留下这么两个与豪门建筑不相匹配的字:留耕。

  官宦、商贾与农耕,有着什么联系?一时之间,难以琢磨。说来也是,每日人来车往,门前车水马龙,谁来管这个?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警示的话,那也是在入夜时分,才会想象豪华亮丽的背后会有什么。

  宋代叶适在《留耕堂》一文中引用了一则民谚: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句话词意质朴而劝戒深。叶适在文章中说: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

  商海鏖战,宦海浮沉。西递,这座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村落,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虽说没有出什么大官,可富可敌国却是引来众多豪门的眷顾。如今了解西递,不得不说那些陈年旧事,官宦与营商的结合,西递的高屋建瓴,正是这繁华的表现。

  西递,尽管相对当时是经济繁荣的,但是在徽商中不算是早出者。即使为官者,也并非达官显赫。身处穷乡僻壤中,当知晓进退,这或许是西递胡文照本人或者后人内心世界的认知。今天仅仅是了解这民谚,还不能知晓“留耕”的真正内涵。

  “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这话很含蓄,也是比较透明的。面对繁华,无法拒绝,那么就应该知晓不能过分张扬,要留有余地。“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

  历来对“留耕”,有着众多的说辞,同样是宋代的王伯大,字幼学,号留耕。他曾经建有留耕堂,并书写《四留铭》,里面有这样的话:“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话与叶适所说,其实都是要让子孙后代独立自主。他们深知自己创造了财富,赢得了权势,如果不去理智看待,势必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尽的灾难。正如徽州俗语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祸患无穷啊。且不去说,这门是谁留下的,但至少说明一点。这些达到辉煌的“儒商”,懂得功成身退。繁华终究会散去,要给自己乃至后代,留下点空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可谓“决胜千里”,和气生财。徽州文化的深奥,绝不是表面的。藏在青石里的细微,却是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篇章。字字珠玑,可谓海枯石烂,不会消失。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