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宏村和西递村名的由来及演变

发布时间:2022-12-16 17:27:01

  □ 胡时滨

  村落名称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宏村和西递的得名及演变是典范的案例。

  西递原村名西溪,因村中有三条平行山溪,自北而南,在村口交汇,然后“不之东而之西”,与传统的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江河自西往东流淌相反,故以此特色而得名。

  西溪汇入漳河的河口有铺递所。《黟县志》载:“自五代时,官府就在这里设立了邮传机构,快马传递军情公文。但其地处徽州府之西,故称西递铺”。曹振镛《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序》,“明经胡氏本唐裔,避难婺源之胡村,遂以胡姓其后,子孙以十干为派。宋元丰间,壬派孙季臣迁黟县之西递铺,是为西递之始祖。”

  可见,此时“西溪村”和“西递铺”是两处地名。前者因水得名,后者因名胜建筑得名。清代胡光台有“西溪八景诗”,同时期胡成俊也有“西递八景诗”,二者吟咏名胜并非相同,且景物涵盖范围也不尽一样。西溪八景是罗峰隐豹、天井垂虹、石狮流泉、驿桥进谷、夹道槐荫、沿堤柳荫、西馆燃藜、南郊秉耒;西递八景是西溪乔木、梧桥夜月、乌岭樵唱、藜馆书声、霭峰插云、天马涌泉、槐阴夹道、前山积雪。

  西递铺旁西溪之上有驿桥,胡光台《驿桥进谷》:“村之南数里,为西递铺,以在府西为铺递所由故名。驿谷旁有桥,凿石而成,商旅往来,车声不息。诗曰‘平平周道达长安,接轸连骑度危峦。一自相如题柱后,男儿立志拥旌干。’”

  西溪又名西川,因为西递明经胡氏是从婺源考川,现名考水村迁移而来的,故含有不忘祖宗之地传承祖先家风的深刻含义。传统文化认为,水代表了德,君子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明经胡氏外迁往往选择有“川”之地定居,胡适故居绩溪龙川也同样因故得名。

  由‘西溪’、‘西川’改为“西递”,应该是明经胡氏迁移此地并繁衍成望族以后的事情。清嘉庆版《黟县志·都图》便有“西递”的明确记载。道光版《黟县续志》收录有曹文埴《西递》诗:“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强若比邻。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也是证明,而曹文埴也成为最早认识并肯定西递古民居文化价值第一人。

  由起初表示地理概念的西溪,上升为表示文化的西递。除了源于邮递铺之故,同时又为取“递”之奋进不息之意,蕴含着浩浩之西川而奔腾不息,奋进不止的含义。故西递明经胡氏儿孙的“祭祖”活动中,“族长”宣读祭文时仍有这样一番话:“壬派西递,奋斗不息;上以承前,下以启后;诗礼人家,兴旺发达。”

  虽据家乘记载,唐初雷岗山下便有人居住。但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明确的记录是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海阳县(休宁)潜阜村有雷氏叔侄来到这里,见村之后山古木参天,山前平沃,东西两侧长溪环带,风景与风水都佳。于是花巨资在后山葫芦晶顶建一阜清道观,香火旺盛。人们因此将山名称为雷阜,意为雷氏之山岗也。这便是雷岗山山名的来由。而雷岗山下,则散居着韩、戴、谢、叶、李、黄、董等姓氏。尤以韩氏人家居多,故以姓氏名村。故直至明代戴廷明、程尚宽等人撰写的《新安名族志》仍载名韩村。而如今望族汪氏便择居在宏村东面五、六里远的奇墅村。

  北宋末年,奇墅村因战乱遭遇灭顶之灾,数百家民居一焚而烬。族人散尽。其中一支即汪氏66世祖彦济公遵先祖遗言迁来雷岗山下一个叫十三楼的地方,购得宅基地建了十多间宅子安顿下老小。

  良好环境,特别是因为勤劳善谋,汪氏繁衍很快,不久就成望族大姓。然因村名韩村,汪氏村民未免有寄人之篱的窘境,非长久之计。让后人敬佩的是,发达了的汪氏不是将村名一改了事,而是根据“韩”字的黟县方言同音字,将“韩村”改称“弘村”,意取弘广发达之意。随着建宗祠,修水圳,掘月沼,筑南湖,弘村影响越来越大,原先韩村村名渐渐被人们遗忘。乾隆年间,因乾隆高宗皇帝名弘历,汪氏为避皇讳,又将弘村改为宏村直至现今。

  从韩村到弘村,又从弘村到宏村,历史上的几次改名,不仅反映汪氏祖先睿智,也表明不同姓氏和睦相处的愿望及现实。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