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黟县方言的歇后语

发布时间:2022-12-26 10:38:36

  胡时滨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属于熟语的一种,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如:用“鸡拉屎一阵热”比喻三分钟热度,热情、毅力、决心、言行等难以持久;用“坟陵牛踩得一脚”,比喻交上好运;用“火烧乌龟”比喻内心疼痛等等。

  由于歇后语通常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例如:

  前客让后客——一茬换一茬

  青石板上摔乌龟——穷得叮当响

  露卵黄豆儿——根本不顶用

  落雨天算盘——基本功不过关

  骂(按:黟县方言音同“段”)侬不用打稿儿——口才好

  倒数三句歇后语,在日常使用时,大都不用说出后半截,即不用说出其各自的比喻作用,人们大都懂得是什么意思了。

  黟县方言歇后语多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三世不曾吃过——丑相摆到额前头

  生虫藤椅背——靠不住

  手叉两只鳖——一心二用

  手袖笼里去——暗地交易

  这类歇后语占总数的绝大部分。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火锅炒虾米——红人(仁)

  冬瓜皮做甑子——不争(蒸)气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黟县方言歇后语,往往与当地风情民俗、风物特产联系在一起。如“女婿上门活祖宗——无事找事”。黟县民俗,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俗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门的,称“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向岳家诸亲长辈行“拜见礼”,岳家要开席宴婿,俗称“接女婿”。一般要请平辈亲友四人陪女婿。宴席特别丰盛,富家用燕窝席、海参席、鱼翅席;一般人家用鸡鱼席。主筵五人一桌,席次是女婿正中上座,左右陪客各两人,下首系桌围,摆放五祀件香案。岳父戴礼帽,穿长袍马褂,仆从点香。岳父拈香先在天井沿口朝外拜,这叫祭天地,女婿站在小边陪着拜。然后,岳父走到女婿坐位边,整一下椅帔,拂一下灰尘,提壶给女婿斟上一杯酒,双手把筷子重摆一下,把酒杯端一下。女婿这时站在上边右面,弯腰低头,双手抱拳加额。岳父又走到桌子的下方,接过仆从点的香,朝上对着女婿的座位,深施一揖然后入席。所以有“女婿上门活祖宗”的说法。开席后,由岳父或内兄弟斟酒,一般站在旁边不入席。建国后,改良习俗,一般很难再见这情景。故言:

  “割辫儿进四川——一去不复返。”旧时四川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加之交通不便,所以去四川往往有九死一生,一去不复返的感觉。民间认为,头发和骨肉都是爹妈给的,故应特别珍惜。明清时期,男女均养发。将发辫割去,意味下定决心,破釜沉舟。

  “落雨披蓑衣——越来越重。”蓑衣,用棕编织成厚厚的能披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常与斗笠配合使用。是徽州民间常用的雨具。形容累赘不予解决将会越来越麻烦,也有雪上加霜的意思。

  有些歇后语,就表面看未免粗俗,但其口语化,通俗化,幽默且直白,还是很受百姓群众欢迎的。如:

  露卵一条苕——穷光蛋(言言一无所有)

  翻粪缸底——太臭(言追根究底,有揭人见不得阳光老底的意思)

  由于歇后语是一种约定俗成且地方特色鲜明的熟语,所以民间口语经常被使用。它的好处有:

  其一,歇后语诙谐、幽默并使人加深理解和记忆。如:“死蛇烂蛤蟆——恶心”,“蛇”与“蛤蟆”本身都是形象难看且有毒的野物,一但死后腐烂更是臭气难闻,其令人恶心程度无言附加。“脱裤放屁——多此一举”,人人都有的经验,更是被人们所熟知。使用这样的歇后语,所要说明的意思自然让人难忘。

  其二,歇后语能令人更加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所要说的意思。

  “老戏一本”常常仅说这前半句,不用多作说明,但人们都知道指的是“缺少创新精神,少有改观,或言死不改悔”的意思。

  其三,让别人知道你所表达的意思,并且比普通的说话更有强调性。

  三片瓦都得不到——空想

  三日不打起白殕——贱骨头

  老鼠扁鹰多头脊(按:翅膀)——狼狈为奸

  其四,是语言更生动,更容易理解意思。

  桌上不吃桌下舔——当着不着(比喻当吃、当做的时候反而没有举动)

  蝗虫吃过界——越俎代庖

  三年龙槌拖成精——变坏

  经过多年的影响锤炼,“龙槌(棒槌)”都可以成精,变成真正的“龙”,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

  其五,可以更明确要表达的意思。

  老鼠屯粮——积少成多

  捧着一碗油——小心谨慎

  山里老鸦——见得少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