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7日电(刘璐)近年来,伊春市公安局伊美分局按照省公安厅深入践行“四先”理念,锤炼“六大能力”和市局党委深耕“1226”发展战略的工作部署,聚焦警务模式创新、科技赋能实战、社会治理协同,队伍正规建设,实现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传统警务向智慧警务、单一处置向联动共治、重点练兵向全警提升“四个转变”,全面提高110接处警工作质效,实现连续三年3万起警情“零疏漏、零差错、零投诉”的业绩,接处警回访满意度达96%。
一、聚焦警务模式创新化,推动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利用警情合成研判、社会面巡逻防控、安防感知设备升级,全面提升对社会面各类风险隐患的掌控能力。一是警种协同,合成作战。围绕110平台警情及各项警务需求,整合多种警务资源,开展捆绑式多警种联合研判作战,通过多警种手段资源,网上网下发现社会面风险隐患,实现打击犯罪效能全面提高,研判预警效能最大化。二是屯警街面,巡处一体。八个派出所围绕辖区重点区域进行“面”上巡,机关警力、治安防暴队伍对主要干道、路口进行补“网”巡,小区保安、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联动驻“点”巡,构建符合伊美实际的巡处一体、快速反应的巡逻防控模式。三是设备升级,全面感知。推进社会面智慧设备升级,推进视频联网整合,依托城市视频监控、无人侦察机等设备对社会面进行全时空守护,组建视频巡查队伍,根据辖区治安态势规律,开展全天24小时视频巡查,助力“110接处警“工作提档升级。
二、聚焦科技赋能实战化,推动传统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变。紧扣实战导向,始终走110接处警智慧警务数字化改革之路。一是完善“情指大厅”功能支撑。情指大厅进行了全方面改造升级,打造标准化可视大屏、规范化制度机制、扁平化指挥体系,划分功能分区,通过情指一体、合成作战等工作机制,打通后台指挥与现场处置“最后一米”,单起警情流转平均用时较过去缩短了20%。二是深化雪亮工程智慧赋能。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实现社会面现场视频和相关信息实时接入情指中心,通过公安自建控“面“,社会监控补”网“的方式,加强社会监控源和其他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视频资源充分互联互通。三是落实派出所警务改革。充实派出所警力配置达到分局总民警数量的40%以上,以“两队一室”建设为依托,在各派出所推进建立以警情为牵引、以研判为中心、以监管为保障的综合指挥室,探索在治安复杂地区建立警务工作站,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社会面的掌控力。
三、聚焦社会治理协同化,推动单一处置向联动共治转变。以打造更加专业、精准、高效的110报警服务为目标,整合基础资源、强化多元治理、广泛教育宣传,更好地回应群众新期待新要求。一是夯实基础信息,做细数据融合。依托网格化警务管理的人力优势,组织派出所社区警务队民辅警下沉社区,实现对“人、地、物、事、网、组织”等治安要素的精准管控,对内关联各类警务系统数据,对外探索同住建、交管、人社、文旅等单位的数据整合,有效减少警情下派,减轻基层负担。二是推动联防联控,多元协同治理。探索建立由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所、法院民庭组成的“四所一庭”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听取群众诉求,分级调解,发挥齐抓共管、共建共治的效能。三是广泛教育宣传,立足源头引导。结合“110宣传日”“警营开放日”等活动,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广泛宣传110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应急处突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从源头上减少非警务警情所用时间,110服务群众效能进一步提升。
四、聚焦队伍建设正规化,推动重点练兵向全警提升转变。通过全警警务练兵、全流程督导考核、全方位细化制度指引,持续推动110接处警队伍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一是“立体化”岗位练兵。通过开展实战培训、对抗演练、专家授课、警情模拟等方式,检验在110接处警工作和重大突发案事件应急指挥处置的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立体化提高各警种的业务水平和警情处置能力。二是“全流程”监督考核。在警情日通报、周分析、月总结的基础上,开展警情执法常态化治理,自接派警情起每10分钟追踪一次警情进展。对警情进行分类统计并抽样回访,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心声和意见建议。三是“全方位”细化指引。紧盯110接处警提速增效,结合《伊美分局接处警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文件,修订细化15类典型警情指挥调度和处置流程,整理形成热点高频问题解答模板,严明接处警纪律规范,严格工作要求,为实现110警力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提供依据和规范。(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电话:0451-53642022 邮箱:hljstb@126.com
地址: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