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11月30日电(记者 石洪宇)30日,记者从吉林省蛟河市官方获悉,当地建设了11个“专递课堂”,惠及当地21所乡村学校,近千名学生。
据了解,这种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专递课堂”,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按照教学进度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我把糕点带给外婆尝一尝。她家住在又远又僻静的地方……”
“第一排左边数第二个同学来说一下,《小红帽》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近日,蛟河市前进乡太阳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云端”音乐课。远在25公里之外的前进乡九年制学校老师冯晓彤现身挂在墙上的大屏幕上,就像站在同学们面前一样。冯老师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随时提出问题,并指定某个位置上的同学来回答问题。
前进乡九年制学校的二年级课堂里,学生们也同时在上这节音乐课。黑板上同样悬挂一块大屏幕,上面提到的十多名太阳村小学的同龄学生在屏幕上回答老师的提问。
目前,蛟河市21所乡村学校与市内小学均结成了“互联网+教育”帮扶对子,分成了5个大学区,市内的基地校承担着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教学任务。
今年,蛟河市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打造乡村温馨校园,投入40万元,为太阳村小学等8所村小购置了80台电脑;投入41.8万元,为青背九年制学校等7所村小采购了19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最近三年来,蛟河注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把过半数新招聘的教师补充到乡镇学校,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和学科教师短缺等问题。(完)
吉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